阿詩蘭

注册日期:2016-12-26
访问总量:846108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人類心靈的“基因治療”


发表时间:+-

本文是《愛之道路》-講道集(馬太卷)“引論”的第二部分

引論:從叢林法則到天國憲章(二)

“你們要悔改”與天國大憲章


【小 序】

原本擁有上帝形像的亞當夏娃向(化身爲蛇的)邪靈敞開自己;魔鬼的形像,特別是貪婪,就進入了他們的心靈。用現代語言比擬,這就像罪的“基因”(Gene),從此植根於人性之中;人的心智和肉體,受到魔鬼的操控。好比一台原本運行良好的電腦,遭到病毒入侵,被安裝了惡意軟件;不僅本來的程序運行遭到破壞,還會隨時執行幕後黑手所下達的惡意指令。人若想得救,必須要由“電腦”的設計和創造者消滅心靈中的病毒、清除被植入的惡意軟件,恢復原來設計的程序

如上所述,亞當夏娃的墮落就像罪的“基因”(Gene),致使“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羅馬書3:23)。人離棄了上帝,上帝卻沒有放棄人。上帝的公義與救恩並行。亞當夏娃被逐後,上帝的救恩藉著一脈相承的亞伯->塞特(以諾)->挪亞->亞伯拉罕,穿過叢林法則主導的世界,與人一路同行。

使徒保羅論到上帝救恩的新紀元:“及至時候滿足,上帝就差遣他的兒子,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1]”(加拉太書4:4)。這新紀元的開啓,是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賜下了福音,那就是天國的應許。他來召聚上帝的子民,賜給他們新生命,帶領他們進入永恆的“應許之地”,回到上帝那裡去。《馬太福音》所展示的基督救恩的脈絡,讓我們看到,那正是又一次“出埃及”的圖景。

一、耶穌的受洗與曠野的試煉

奉差遣為基督開路的使者施洗約翰預告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3:2)約翰在約旦河一帶宣講悔改的洗禮;耶穌也受了他的洗,“隨即從水裏上來。天忽然為他開了,他就看見上帝的靈彷彿鴿子降下,落在他身上”(太3:16);因此耶穌受的是水和聖靈的洗。保羅曾將基督徒的洗禮與以色列人過紅海進行類比[2](林前10:1-2);表明“洗禮”與出埃及的以色列人“過紅海”有相似的救贖意義。

耶穌受洗後,被聖靈引到曠野,受魔鬼的試探四十晝夜(太4:1-11)。魔鬼用了三個試探,都是以色列人在曠野經歷過的試煉。第一個,耶穌禁食四十晝夜,後來就餓了。魔鬼對他說:“你若是上帝的兒子,可以吩咐這些石頭變成食物。”耶穌回答說:“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裏所出的一切話”(太4:2-4)。耶穌反駁魔鬼的話,來自《申命記》(8:3)。當年以色列人出埃及過紅海後,進入曠野;兩個多月後因食物不足,而大肆攻擊摩西,抱怨上帝(出16:2-3)。上帝降下嗎哪,持續供應他們四十年。耶穌所引用的,就是上帝藉著摩西引用往事教訓以色列人的話。

接著,魔鬼把他帶到聖殿頂上,對他說:“你若是上帝的兒子,就跳下去!因為經上記著:‘主要為你命令他的使者,用手托住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耶穌對他說:“經上又記著:‘不可試探主你的上帝。’”(太4:5-7)。耶穌斥責魔鬼,同樣引自《申命記》(6:16)所記載上帝藉著摩西追溯歷史教訓以色列人的話。那時以色列人在曠野,口渴要喝水,就抱怨摩西,甚至要用石頭殺死他。“並且試探耶和華,說:‘耶和華是否在我們中間呢?’”(出17:7)。

第三個試探,魔鬼帶他上了一座很高的山,將世上的萬國和萬國的榮華都指給他看,對他說:“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這一切賜給你。”耶穌說:“撒但,退去吧!因為經上記著:‘當拜主-你的上帝,惟獨事奉他。’”( 4:8-10)。這是魔鬼試圖挑起耶穌作萬國之王的貪婪之心,誘使他敬拜魔鬼;就像當年以色列人反叛上帝、為求福而拜金牛犢(出32:1-6)。耶穌用“要拜主你的上帝,惟獨事奉他。”抵擋了魔鬼的試探[3]

耶穌由聖靈引導在曠野受魔鬼試探,顯然是出於上帝的安排。耶穌在曠野四十天,與以色列人在進入“應許之地”之前的曠野四十年有著相當的意涵。摩西曾對以色列人說:“你的上帝在曠野引導你這四十年,是要苦煉你,試驗你,要知道你心內如何,肯守他的誡命不肯”(申8:2)。但整整一代以色列人在試煉中失敗了,以致上帝宣告,出埃及時20歲以上的以色列人,因其不信和悖逆,不能進入上帝應許的迦南地,他們要在曠野漂流四十年,直到那一代人全部死去;就連摩西和他兄弟大祭司亞倫也不例外[4]。以色列人之所以在曠野漂流四十年之久,是由於上帝一次次施憐憫,賜給他們機會悔改;他們卻一次次悖逆。

耶穌卻在四十晝夜的試探-試煉中勝過了魔鬼;“於是,魔鬼離開了耶穌,有天使來伺候他”(太4:11)。耶穌的受洗和曠野的試煉,堪比上帝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所經歷的一切。上帝帶領以色列人,是要救他們脫離埃及的枷鎖,進入應許之地迦南;耶穌卻是要帶領凡信靠他的人又一次“出埃及”,脫離罪惡的綑綁,進入上帝應許的天國。

於是,耶穌在開始傳道時,向世人發出的第一聲呼召是:“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4:17)表明悔改是預備天國的來臨;悔改是進入天國的前提。悔改的信息貫穿在耶穌的全部教導之中。“悔改”這個中譯詞確切表達了希臘文的原意(μετανο?ω, metanoeōμετ?νοια, metanoia);“悔”是對自己身陷罪惡的懊悔和不安;“改”則是重塑生命,改變心意行爲,從罪惡徹底轉向上帝的恩典。

如前所述,罪的產生是由於原本擁有上帝形象的人,自己選擇接受魔鬼的形象,墮入了魔鬼的設計;叢林法則正是出於魔鬼的設計,集中了人類全部的罪性,體現了罪的關係。以色列人背棄了上帝與他們所立的聖約,陷入叢林法則的網羅,失去了迦南應許之地。


但是,上帝預言祂“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約”,“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裏面,寫在他們心上”(耶利米書31:31, 33)。耶穌來了,“光照在黑暗裏”(約1:5);於是,“那坐在黑暗裏的百姓看見了大光;坐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太4:16)。耶穌基督要召聚被擄囚禁在罪惡黑暗死蔭中的上帝子民,帶領他們走向永恆的應許之地—天國的新天新地。

二、天國憲章彰顯愛的關係

耶穌從當時以色列的“邊區”加利利開始傳道,表明耶穌來到世界,不是只爲猶太人,而是面向各族群。他先揀選了第一批四個門徒;在加利利各會堂裏教導人,宣講天國的福音,醫治有各樣疾病和被鬼附的百姓;並有遠處(敘利亞)的人,帶著許多的病人來求他醫治。跟著他的,許多都是知道自己有病需要醫治,而來尋求醫治的人,因為“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太9:12; 2:17b)。耶穌把“醫治疾病和驅趕邪靈”作為“宣揚天國的福音”的重要部分,表明他以“醫治病人”為喻象,啓示他真正的使命“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5](太9: 13; 2:17b);要叫一切罪人因信基督悔改稱義,歸向上帝。


耶穌看見大量群衆跟著他,就上了山,坐下後,門徒到他跟前來,他就開始向他們展示天國和天國子民的樣式(太5:1-2)。耶穌的這篇講道,記載在《馬太福音》第57章;被稱為“登山寶訓”,實則是“天國憲章”。一開頭,耶穌就列出八種賜福,被稱為“八福”;是上帝賜給那些因耶穌基督的救恩而悔改得救,有分於天國的人;因此是“悔”與“改”的綱領。“悔”是清除魔鬼的形像,脫離魔鬼的設計;“改”是讓上帝創世時賜給人的形像再次彰顯;藉著悔改以恢復與上帝、與人“愛的關係”。那些因悔改而蒙上帝賜福的人,都與天國有分,(太5:3-10)。


1、心靈貧窮的人。罪出於魔鬼的設計,體現為人的叢林法則;叢林法則體現了罪的關係。從叢林法則主導的罪惡世界走來的人,心靈中無不充滿貪欲、嫉妒、仇恨、苦毒,只有當耶穌“你們應當悔改”的呼喚打開心靈的大門,才能靠著上帝的恩典,倒空心靈中的一切污泥濁水,成為“心靈貧窮的人”;為修復和上帝愛的關係,彰顯上帝的形像,從而進入天國,預留空間。因此,“天國是他們的”。


2、哀慟的人。人因罪而憂傷痛悔,上帝必不輕看(詩51:17);上帝與心靈痛悔的人同居,也使痛悔的人內心復甦(賽57:15)。比如,大衛違背十誡,犯了奪人妻子、藉刀殺人等罪之後,先知拿單向他宣告上帝的審判,大衛深切痛悔,作了詩篇51。他明白,“上帝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上帝免了大衛一死(撒下12:13)。上帝的同在、赦免使為罪痛悔的人得安慰。


3 謙和的人。為罪憂傷、棄絕驕傲、決心痛改前非,才能開始重建與上帝、與人愛的關係。人的心靈中有了愛,就會向上帝謙卑、對人溫和。詩篇說:“謙卑人必承受地土,以豐盛的平安為樂”(詩篇37:11);因為他與上帝、與人和好,上帝應許賜他豐盛的平安喜樂,有分成爲祂產業的承受人。

4、飢渴慕義的人。聖經中第一次出現“義”(righteous),是描述在當時人類罪大惡極、充滿暴力的世界中,惟獨挪亞“與上帝同行”(創6:9)。挪亞敬畏、順服上帝,遵行上帝的一切吩咐。上帝給人誡命的總綱就是“愛上帝,愛人如己”;因此,滿足了這種“愛的關係”就是“義”了。當人從與挪亞時代同樣罪惡的世界中走向耶穌,信從耶穌,如飢似渴盼望與上帝同行、遵行上帝“愛上帝,愛人如己”的旨意,上帝必定會滿足他們對義的飢渴。

5 、憐憫人的人。真正悔改的人,愛心一定增加,必更多以仁慈、寬容待人,上帝也要以仁慈、寬容恩待他。耶穌説:“你們想要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太7:12),因此,若是想得人的憐憫,就要先憐憫人。你以上帝憐憫你的憐憫去憐憫人,上帝也必憐憫你。


6、清心的人。大衛犯下令人髮指的嚴重罪行後,知道自己心靈汙穢,惟獨主能拯救(詩50:4);在懺悔中祈求上帝“為我造清潔的心,使我裏面重新有正直的靈”(詩篇51:10)。只有藉著悔改,清空罪念,去除邪情私欲,心靈純潔,沒有瑕疵的人才能在心靈見到聖潔的上帝。


7、締造和平的人。該隱承襲了從人的墮落而來的魔鬼形像,拒絕上帝的勸誡,殺死弟弟亞伯(創4:7-8),徹底撕裂了人與上帝、人與人之間愛的關係,因此可以被看作“魔鬼之子”。從此,人被叢林法則捆綁,在罪的關係中陷入無休止的分裂、仇恨、暴力和殺戮。耶穌呼召世人“要悔改,信福音”(可1:15),藉著福音的大能,基督的救恩,抵擋分裂、仇恨、暴力的惡性循環,恢復與上帝、與人愛的關係,成爲和平的締造者;他們有分“被稱爲上帝的兒子”。


8、為義受迫害的人。因信從耶穌基督而悔改的人,正像挪亞、亞伯拉罕那樣,滿足並行出與上帝愛的關係,遵行上帝旨意,成爲光明之子。世上敵對基督的邪惡黑暗權勢必定恨惡光、抵擋光;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打擊迫害光明之子。但苦難與恩典并行,光明之子必定像挪亞和亞伯拉罕那樣,得到上帝所賜那永恆的“應許之地”天國的賞賜。


那些真正悔改的人,配得稱為天國的子民,上帝的兒女。講論“八福”後,耶穌賦予他們使命,說:“你們是地上的鹽。……你們是世上的光。……你們的光也要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把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太5:13-16)。耶穌賦予門徒作鹽、作光的使命,是對他們極高的期望和重大的囑托;因爲鹽象徵人肉體生命和靈性生命都不可或缺的要素[6];光引導人歸向上帝[7]。耶穌要求門徒,將自己悔改後,因生命更新、心靈改變,而發生的行爲變化,顯明在世人面前,與他們分享,作上帝榮耀的見證。

 

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經過受洗、曠野試煉後,親自在山上頒布“天國的憲章”,其在救恩史上的意義,堪比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過紅海,入曠野後,在西奈山傳遞上帝的律法。但是,很容易看出作為天國憲章綱領的“八福”,與作為摩西律法大綱的“十誡”之間的差異。因此,耶穌宣告:“不要以為我來是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而是要成全”(太5:17)。耶穌將他天國的福音與舊約的律法和先知連接起来,用“成全”來表明二者既一以貫之,也有所區別。


眾所周知,律法可以規範人外在的行為,但卻不能控制人內在的心靈。而人心才是藏汙納垢的地方;正如耶穌所説,“出於心裏的有種種惡念,如兇殺、姦淫、淫亂、偷盜、偽證、毀謗”(太15:19)。這是由於邪靈在誘人犯罪時,就是從改變人的心靈開始;以自己的設計和形像,遮蔽甚至取代上帝的設計和形像。當人向邪靈敞開自己,魔鬼的形像就進入人的心靈。


因此,人的墮落,根本在於魔鬼的形象在人心靈中作祟;貪婪、懷疑、扭曲、謊言、嫉妒、仇恨、自我中心等等“魔鬼的形像”破壞了上帝與人、人與人愛的關係上帝設立律法,是要和祂的子民恢復愛的關係。若只是拘執律法字句,就無法觸及這個根本;致使人行為表面合乎律法規條,心靈卻深藏魔鬼設計的叢林法則;以致出現許多假冒為善的偽君子,表裡不一、陽奉陰違的“雙面人”。

耶穌宣告他來是要“成全律法”,應驗了先知耶利米的預言——上帝要與祂的子民立新約,“那些日子以後……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裡面,寫在他們心上”(耶31:33)。用現代概念來説,就是律法的“内化”(Internalization);把外在的律法規條,轉化為內在的心靈需要

首先,耶穌表明了律法的核心内涵和根本目的是要人“愛上帝”和“愛人如己”(太2237-40),這是上帝在創造時,為祂與人,及人與人之間設計、建立的愛的關係[8]。上帝要恢復被邪靈破壞了的這種關係;祂要與悖逆祂的人和好,也要人與人彼此和好。

其次,耶穌用“八福”教導世人,若要恢復愛的關係,就必须改變心靈;藉著悔改,徹底清除魔鬼的設計,恢復上帝的設計,彰顯上帝的形象。這就像一台原先運行良好的電腦,遭到病毒入侵,被安裝了惡意軟件;不僅本來程序的運行遭到破壞,還會隨時執行幕後黑手所下達的惡意指令。要修復電腦就必須先徹底清除入侵的惡意軟件,讓電腦恢復本来設計的程序。

但是,按照惡意程序運行的中毒電腦,顯然無法自己清除入侵的病毒和惡意軟件,只能由電腦原來的設計和創造者來完成。於是,耶穌來了,向世人宣揚天國的福音,展示天國的奧秘。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受難和復活戰勝了罪惡、死亡、魔鬼的權勢;使一切信他的,遵行他命令的人,脫離魔鬼的權勢,恢復與上帝、與人愛的關係。

耶穌在《天國大憲章》(馬太福音5-7)中,首先在人與人的關係上,論到如何成全律法,即把律法“寫在心上”。比如,對“不可殺人”的誡命,耶穌說,只是行爲上“不殺人”還不夠,連咒駡弟兄,對弟兄動怒都不可以,要被審判。如果與人有嫌隙、懷怨恨,就要儘快與人和好(5:21-26),要在心裏寬恕人。

 

論到“不可奸淫”,耶穌說:“凡看見婦女就動淫念的,這人心裏已經與她犯姦淫了”;要在心中抵擋這種惡念,像作截肢手術那樣,與之一刀兩斷(5:27-30)。

 

律法的原則是對等報復:“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耶穌卻叫人寬恕:“你們若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你們若不饒恕人,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6:14-15)。耶穌把寬恕和上帝與人的愛連在一起;寬恕就是上帝的命令。同时,耶穌也叫人:“無論何事,你們想要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7:12)。這條命令被稱爲“黃金律”;用現代語言說,就是要有同理心,將心比心,感同身受,換位思考。你想被人愛,就要去愛人;不想被人傷害,就不要傷害人。

 

律法說“要愛你的鄰舍”;耶穌說“要愛你的仇敵”,這樣才能如同天父那樣完全(5:43-48)。天父的愛是完全的普世之愛:“上帝愛世人”。耶穌的教訓表明,要從心裏斷絕仇恨、貪婪等惡念;讓上帝的愛得以彰顯。

 

耶穌把上帝的愛寫在人的心版上,又讓人藉著他與上帝建立更加親密的關係。在聖經中,耶穌第一次教導人在禱告中稱呼上帝:“我們在天上的父”(太6:9)。上帝像父對兒女那樣慈愛,直接進入你的日常生活,隨時隨地與你同行同在。當你用心靈和誠實施捨、禱告、禁食的時候,你父都會“在隱祕中(in secret)察看,必然賞賜你”(太6:1-4, 5-8, 16-18)。上帝完全了解我們日常所需的一切,“你們要先求上帝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6:32-33)。

 

耶穌教導門徒如何禱告,叫他們一開始就“先求上帝的國和他的義”:“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6:9-10《主禱文》)。對上帝至高無上的聖潔、榮耀、權柄的無限敬畏和尊崇,用簡潔平實的日常語言來表達,就是“愛上帝”。對上帝最好的敬拜,不是充滿繁文縟節、行禮如儀的祭祀;而是聽從祂愛的誡命,“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迦書6:7-8)。天國離我們不遠,既在天上,也在地上;人若靠著基督的救恩在地上行出上帝的旨意,活出天上的樣式,就是天國的子民,天國已經在他們中間了(路17:21)。

上帝的兒子道成肉身來到世間,是因為“從來沒有人看見上帝,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約1:18)。這樣,讓人看見了耶穌,就看見了上帝的形象;看見了耶穌,就看見了“上帝如此愛世人”。福音書所載耶穌基督的一切所言所行,都彰顯了上帝的愛和上帝的形象。因此,我們聽從他的話語,效法他的榜樣,就能擺脫叢林法則的權勢,成為天國的子民。

遵行上帝的旨意,是愛上帝的最完全表現。耶穌反覆強調,“你們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 這人就是愛我的”(約14:15, 21)。愛上帝,自然就把對上帝的愛延伸和擴展到對人的愛,因為上帝吩咐我們愛人如己、彼此相愛。

天國憲章的結語,是耶穌告誡世人:“不是每一個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都能進天國;惟有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凡聽了我這些話又去做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風吹,雨打,水沖,撞擊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太7:21, 24-26)。

叢林法則是魔鬼的設計;天國憲章是上帝的設計。天國的憲章要清除魔鬼的形像,彰顯上帝的形像;使人擺脫罪的捆綁,重建與上帝、與人愛的關係。天國憲章是上帝寫在我們心上的命令;正如使徒約翰所說,“我們遵守上帝的誡命,這就是愛他了,並且他的誡命不是難守的”(約壹5:3)。

在這個充滿貪婪、嫉妒、謊言、欺詐、仇恨、暴力,叢林法則主導的世界裏,我們仰望天國的新天新地,盼望耶穌基督的榮耀再臨;同時,現在就要行出天國的樣式。耶穌在論到他再來的時候,總是吩咐說:“你們要警醒”;就是要我們從當下做起。耶穌頒佈天國憲章,是叫我們此時此刻在這個世界上,在日常生活中行出上帝的旨意,作鹽作光,彰顯天國的樣式,榮耀上帝的聖名。


 



[1] “且生在律法以下”,表明耶穌是“亞伯拉罕的後裔”(馬太福音1:1)。

[2] 區別在於,約翰用水施洗,是悔改的洗;耶穌用水和聖靈施洗,是重生的洗。

[3] 《十誡》第一誡:“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出20:3)。並參閱申6:13“你要敬畏耶和華-你的上帝,事奉他”。

[4] 參閲《民數記》所記上帝對那一代以色列人的宣判(14:26, 29-30)。

[5] 耶穌完整的話是:「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經上說:『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這句話的意思,你們且去揣摩。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太9:12-13)這裏把「罪人」比作「病人」,叫聽衆用心去揣摩。

[6] 鹽:舊約聖禮獻祭時的必需品(利未記2:13);上帝和人所立之約被稱爲“永遠的鹽約”(民數記18:19

)。鹽象徵上帝與人的關係永恆不變。

[7] 光:以色列會幕聖所内金燈臺(Menorah)上常燃不滅的「永遠的燈」(Ner Tamid),意在引導人領受上帝的啓示。(出埃及記27:20-21;利未記》24:1-4

[8] 參見《愛之生命-謝松齡講道集(路加卷)》引論“愛的奧秘”。台灣道聲出版社發行,2024。

(2025年8月28日)


浏览(313)
thumb_up(2)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