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阔海

注册日期:2008-11-13
访问总量:1764495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读《胡适的美国情缘》


发表时间:+-

《胡适的美国情缘》看标题,很像名人八卦。虽然如此,因为喜欢胡适,我还是顺手拿起来翻了翻。结果就把它领回家,并且很快读完了。

《胡适的美国情缘》的作者周质平,搜一下,信息不多,百度百科有简单介绍,1947年生于上海,在台湾读了本硕,在美国获博士学位。曾在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任教。

查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网页,列名Chih-p'ing Chou, “Professor of East Asian Studies, Emeritus” (东亚研究荣休教授)。说明周先生退休前在此任教。下面还有著作选,看出胡适研究和晚明文学研究为其两个着力点。

我手头这本《胡适的美国情缘》是香港的中华书局2019年出版的。

周先生在书前的自序写道:

“《胡适与韦莲司:深情五十年》,1998年由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同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简体字本。至今已整二十年。” (该序写作时间为2018年)

这本《胡适的美国情缘》是以《胡适与韦莲司:深情五十年》为主要内容(占了过半的篇幅),再加上几篇其它文章,重心都在胡适在美国的生活,特别是其个人生活的种种状态。

正如周先生计算出来的,胡适一生在美国共生活了“二十六年又七个月”,其成年岁月“有一半以上是在美国度过的”。

不了解胡适的美国岁月,对于我们了解胡适其人其思想要大打折扣。

比如,胡适作为提倡白话文的主力,在公开的演讲和出版的作品中,总是贬低或忽略中国的古典教育。然而,在他写给美国情人之一的韦莲司的英文信(以下为《胡适的美国情缘》中的翻译)中,他明明白白地承认:

“在我推行白话文运动的时候,对我帮助最大的,是我从小所受古典的教育。”

不仅胡适,另一个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鲁迅——也说过不读或少读中国书的话。然而我们看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新文化运动之后的文化巨人、重要作家,幼年几乎都受过良好的古典教育。

而1949年之后,中国基本上找不到够分量的作家。即便到了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中文作家中出了莫言、高行健两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然而,诚实的读者将会判断出:他俩的文字比现代作家群的那些领军人物:张爱玲、沈从文、周作人、钱钟书、鲁迅,等等,还是有很大距离的。

中国古典教育的缺失是1949年后中国作家的普遍教育缺失。今天的中文读者如果要读好的白话文作品,很多时候都要回到1949年之前的现代作家作品。

许多人都怀疑,而我一直都怀疑:五四一代的文学大师们之所以能够取得白话文文学的大成就,他们幼年的中国古典教育或是一个关键。

至少,从胡适的私人信件中,我们看到了他自己的真实想法。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的古典教育已经荡然无存了。这或许是我们在阅读当代华语作家作品总感到的欠缺与不足的主要原因?这或许就是我们总要回到1949年之前的华语作家作品中去寻找最好的白话文语言艺术之根本原因?

再比如,关于1927年蒋介石的清党(清除国民党内的中共党员,中国教科书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行动,胡适的态度在他给韦莲司的英文信(以下为《胡适的美国情缘》中的翻译)中:

“四月的政变(意指国民党清党——译者案)似乎走向一个对的方向!国民党似乎有意振作一下。……但是无论代价多高都是值得的。我的许多老朋友都站在南京政府的那一边,这个政府代表温和派和自由派。”

这一点在我读过的关于胡适的作品中没见到。看得出来:胡适对于中共和苏共的左翼极端主义是非常反对的。胡适或者比他的好朋友徐志摩还要深恶痛绝共产主义。作为一个温和的自由主义者,胡适的政治立场与逻辑是自洽的:支持温和的、自由主义的政府,反对走极端的共产主义势力。

胡适在中共军事占领大陆之前各种统战攻势之下,坚持不理睬中共假惺惺的邀约,甚至动员自己的朋友不要上中共的当。1949年4月,胡适在美国发表《共产党统治下决没有自由:跋所谓〈陈垣给胡适的一封公开信〉》,公开反对中共的统战宣传(类似今天的“认知战”)。

胡适在1949年前后的种种作为都表明了:他对于共产主义反自由的本质有清楚的认识。相比之下,陈垣等知识人对于共产主义的认识实在是太浅薄了。遗憾的是,像胡适这样的知识人在当年中国知识阶层中的比例并不高。

或许,这是毛贼东在1949年之后发动对他的大批判的一个重要原因?共产极权最害怕自由主义知识人,而胡适偏偏就是当年中国自由主义知识人的代表。

1954年后,中共对远在天边的胡适搞大批判,许多人都知道。然而,《胡适的美国情缘》通过他的私人信件,让我们看到他当年略带沉郁、但依然坚持理想的心态。

并且,该书还让我们知道了胡适的反击:他写了《四十年来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留下的抗暴消毒力量——中国共产党清算胡适思想的历史意义》。希望将来有机会读到。

《胡适的美国情缘》一书是实际上是胡适的美国生活传记,通过聚焦胡适在美国生活时的亲密关系,通过精心组织胡适与其女友们的私人信件、日记等,帮助我们了解这位中国现代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究竟是怎样面对当时的世界与人生的。

胡适作为幼年受过中国古典教育的人。相信他对于儒家的三不朽或三立并不陌生。胡先生青年时提倡新文化运动、思想革命,甚至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等等,是为立功;一生著述不少,涉及历史、哲学、文学、考据、翻译,等等,是为立言。

然而他当年高举的自由主义理念与普世价值,在他离世六十多年后依然是中国少数知识人薪火相传的知识火种,在我看来,这是立德的至高境界。

相比之下,那些向中共政权叩头的知识人,他们或许有“言”,有“功”,然而几人有德?

陈寅恪所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胡适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然而在中国知识阶层中,胡适是独一无二的。

胡适虽然有此三立,然而他还是一个凡人,有七情六欲、儿女情长。《胡适的美国情缘》好就好在作者考证详实,立论必有佐证,主要是胡适自己(及相关当事人)的文字(日记、信件、出版物),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从而避免了沦为八卦书籍的命运。作者追求的为大人物作传,求“凡人化”,反“庸俗化”的原则贯彻全书。

因此,在我看来,《胡适的美国情缘》是极好的胡适传记,值得许多读者的关注。


浏览(322)
thumb_up(5)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