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批评的高峰——读《中国古典小说》
夏志清(英文名:Chih-tsing Hsia, 1921-2013),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人物。
第一次听说夏先生之名,是因为张爱玲。那时候在国内,是个文学青年,读古今中外各种小说,觉得中国近现代没有什么好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
然后听说夏先生和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以及他把张爱玲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大家的看法。
那以后确实留意张爱玲的作品,买了本她的散文集,也读了一些她的小说,比如《秧歌》、《小团圆》,等等。然而少年心性不定,加之阅读兴趣宽泛,直到今天,大部分张爱玲作品一直在我的书架上蒙尘。
现在看来,我是个业余的文学青年:喜欢读文学作品,然而不求甚解。并且,我一直有一个偏见:
如果某作家的某本书写得好,读原著即可,有什么必要读评论呢?
这一偏见最近屡屡受到挑战。
先是读到叶嘉莹先生的诗话作品,然后是顾随、俞平伯等诸位前辈的诗话、词话,几乎颠覆了我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基本看法。
而现在,这本《中国古典小说》几乎完全颠覆了我对包括“四大名著”在内的中国小说的基本看法。
前不久淘到的这本台湾出版的《中国古典小说》,是夏先生英文评论集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一书的译本,是夏先生对于中国现代以前的经典小说,包含所谓“四大名著”在内的明清小说的批评与鉴赏。
《中国古典小说》的中译本出版于2016年;其英文原著出版于1968年。
四大名著和《金瓶梅》、《儒林外史》六部中国长篇章回小说是该书评论、鉴赏的焦点。
除了《儒林外史》我不喜欢之外,其余五部小说我都读过不止一遍,都很喜爱。因此,我自认为对这些小说都很熟悉了,对于夏志清的评论没有什么期望。书买回来后放在书架上许久才开始读。
白先勇的序,跳过。
我从夏先生的前言读起。然后是《绪论》:虽然翻译得有点绕,但是不少有意思的观点。这时候我稍稍改变坐姿,觉得:此书或许值得一读?
于是,开始读正文了。
前三篇是《三国》、《水浒》、《西游》。读夏先生的评论,仿佛移步换景,每一部小说都被清澈的理性之烛火照亮了。同样的小说,夏先生读出了不一样的意趣,提出了许多引人思考的问题,摆出了一些新鲜的观点,让我感觉很快乐。
快乐是因为一种与夏先生对话,与《三国》、《水浒》、《西游》的作者们对话的感觉。这不是一种谈论天气的寻常对话,而是那种有意思的对话,类似思想交锋的感觉。当然,夏先生早已驾鹤西游了,这种思想的交锋只能是想象中的。
夏先生对《三国》、《水浒》、《西游》的评论,其中许多看法发人深省。
比如,对《三国》与中国历史作品如《史记》的关系之分析;对《水浒》中那些好汉“嗜杀”,以及他们组成黑帮的文化批判;对《西游》中《心经》之重要性的分析,等等。
夏先生的独到见解让人印象深刻,你可以不同意,但是你不能不佩服夏先生独到的眼光与分析的深度。
读到这里,我已经放不下这本书了。
这时候,最有争议的《金瓶梅》来了。
由于色情小说的污名,《金瓶梅》从明朝开始就遭到“禁毁”的厄运。
《金瓶梅》是夏先生评论的六部小说中我比较不熟悉的一部。迄今,我只不过读了一遍半而已。然而就我迄今为止的阅读体验,该书实在是一部杰作。《金瓶梅》对中国古代一夫多妻制家庭生活的描写极为细致,可谓前无古人。第一遍阅读之下,我就觉得其对于《红楼梦》或有很大的启发与影响。
夏先生对《金瓶梅》的解读更加有挑战性,比如,对于潘金莲这个人物的解析,特别是潘金莲与西门庆关系的梳理,思路新颖,独具匠心。
夏先生对于《金瓶梅》某些性描写片段的分析,证明了《金瓶梅》的作者(们?)并非仅仅为了迎合民众低俗的趣味而大肆铺排性描写;相反,(某些?)性描写对于表现该书的主题或刻画人物极为关键。
可惜,《金瓶梅》自明代以来被中国政府禁毁多年,中国的读者迄今还读不到完整的版本。我自己手中也仅有一套基于崇祯本的改本。然而我想:是时候读完我的第二遍了。
《儒林外史》是六部小说中我最不喜欢的一部。夏志清的评论让我重新思考了我的看法。本来没打算重读该书的,现在我正考虑重读。
然而,《中国古典小说》最出彩的还是关于《红楼梦》的评论。这是我没想到的。甚至,刚开始阅读夏先生关于该书的评论时,我还觉得平平无奇。然而该篇评论似乎在积蓄力量准备高潮。
《红楼梦》在这六部书中我最熟悉,读的次数也最多。不仅如此,我还在大学时旁听过一门关于红楼梦研究的课程。前些年我还读过白先勇的《细说红楼梦》。
然而,无论是中国大学教授的红楼梦研究课程,还是著名作家厚厚两册的导引细读,和夏志清这篇不长的评论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我很难描述我阅读夏志清批评《红楼梦》文字的感受。我只想说:夏志清关于《红楼梦》的评论达到了哲学的深度与历史的高度。
考虑夏先生此书英文版出版于大约六十年前,比中国大学的红楼梦研究课程,白先勇出版《细说红楼梦》都要早得多,我不禁要感叹:连研究、鉴赏《红楼梦》,中国都不如国外。月亮真的是外国的圆。
白先勇为《中国古典小说》中译本作的序我是最后读的。写得不错。尤其对白先勇关于阅读本书的感受:
书上所论的六部小说,本来早已耳熟能详,许多地方视为当然,可是阅读《中国古典小说》,却好像顿感眼前一亮,发觉原来园中还有那么多奇花异草,平时都忽略掉了,那种意外的惊喜,是令人难忘的阅读经验。
我深有同感。
我不搞文学批评,也不能算文学青年了,然而颇读了一些书。
阅读《中国古典小说》让我有孙猴子悟道时那种“抓耳挠腮”之感。这种感觉少有。上一次在我是在读俞平伯、顾随的诗话、词话之际。
我疑心:夏志清此书也许是迄今为止中国小说批评的高峰。
我常常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书越读越多。因为读完了一本书之后,往往从这一本引出另一本,或几本……比如,读完此书,夏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就上了我的书单。而且,我还要重读上述六部小说……生命不息,读书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