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阔海

注册日期:2008-11-13
访问总量:1536147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我的父亲母亲(母)》读后


发表时间:+-

偶然邂逅台湾立绪文化2004年出版的散文集《我的父亲母亲(母)》。看到封面上的作家名录的第一排:“胡适、郭沫若、丰子恺、老舍、梁实秋”,除了姓郭的,都还是文笔不错的作家。于是有了一点好感。再看下面,还有萧红、刘再复、三毛、史铁生等数位熟悉的作家。便采购回家慢慢读来。

人皆有父母。孙悟空那样的人物只在小说里、科幻影视里,或者在未来的世界里。

人类的繁衍迄今为止主要是依靠家庭、家族的努力。怀孕、生产不过九个月,而出生之后却有近二十年的养育。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之亲密,绝不是血缘关系那么简单,而是多年相处培养出来的亲爱之情。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然而,世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却实在是千奇百怪、不一而足。简单的好或不好,幸福或不幸的判断都是要失之偏颇的。

在中国受过教育的人大都接受过八股文式的“作文训练”,对于“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我的老师”之类的命题作文大约不陌生。很想知道:有几人还记得当年自己的作文里写了些啥?

我能记得的是自己写过类似的题目,却不记得自己都写了些啥。从小学到高中那么多年,我的语文成绩一向很好,然而心里最讨厌的是写作文,最怕的也是写作文。

神奇的是到了大学阶段,我开始写散文、创作诗歌,并且丝毫不觉得困难或害怕。

现在看来应该是中国学校教育中的作文训练,那种八股文式教育惹的祸。

我会买这本文集,还含有一个作者的好奇心。写作的人都知道:越是熟悉的人物、事件写起来越是困难。人人都有的、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父母恰恰因为熟悉而更难以下笔。

读者朋友们:你们写过自己的父母吗(学生时代的作文不算)?觉得容易吗?我一直想写,一直没有写成。于是想看看:其它作家、作者都怎么写的。

书买来之后断断续续地读着,近日才读完。

《我的父亲母亲(母)》共计八十五篇文字。其中文章发表时间的跨度从1922年到2003年,计八十一年。作者出生年份的跨度从1891年到1967年,计七十六年。

读后第一个总体印象:写自己的母亲真难。不论大作家,还是小作家,他们写起来也一样难。

第二个印象:厚积薄发来写是可能的。因为几十年的相处,任何人对自己的父母都有海量的记忆、细节与故事可写,所以不是没有故事,而是如何找到一个角度,如何把一些故事串起来成为一篇文章。

有人会问:作为读者,我对写作不感兴趣,《我的父亲母亲(母)》一书值得看吗?

绝对值得。

正如该书序言说提到的,作家作者关于自己父母故事的书写同时也是个人的、家庭的“小历史”,见证了二十世纪那个百年中国人、台湾人的生活变迁。

比如,作为中国移民,我们对于部分中国人的生活是熟悉的,然而,我们多数人对于1949年之前中国人的生活、1949年之前与之后台湾人的生活知道的就不多了。《我的父亲母亲(母)》有一篇台湾原住民写的母亲的故事,让我得以管窥他们的生活。

再比如,我们对于普通人的生活大致了解,可是你知道皇宫里的生活吗?该书选入的溥仪写的母亲就让我们拓宽了视野。

还有,我们知道的一些作家,读过他们的书,似乎了解一点作家本人。然而你知道作家如何为人子女或父母的?《我的父亲母亲(母)》有许多作家写自己的母亲,让我们看到那些作家们如何为人子为人女。也有作家的子女写为人母的作家的,让我们看到作家扮演的另一个社会角色。

作为写作者,我最先写散文,后来才写诗歌。没想到,后来写诗歌更多,写散文反倒较少。近年来,诗歌写得少了,散文写得多了。

写诗的时候我不在乎与人交流。诗歌是语言的游戏、思想的灵动。写散文一开始就是为了交流与表达,一直就有一个读者在心里。

这一点在《我的父亲母亲(母)》中也很突出。有的时候,这种把读者放在心里成了作者写作的障碍,有的时候却是写作的助力。观察作家们的写作本身也是一件有趣的事儿。

读完此书,我急切想把另一本《我的父亲母亲(父)》找来一读。


浏览(3534)
thumb_up(29)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