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剧团

注册日期:2006-11-29
访问总量:18019627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体制外的黑马:点评新诞生的跨栏100米冠军


发表时间:+-

FA8B9562-A816-4AB3-A80A-B06DDB529153.jpeg

一、具体事件 — 广东田径赛 / 全运会里的冷门


爆冷事件: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简称全运会)田径项目中,

广东选手刘景扬在女子 100 米栏决赛中夺冠。这个结果被媒体

称为“惊天冷门”。 

比赛中,她以 12.81 秒的个人最好成绩夺冠,战胜了被

看为热门的选手吴艳妮、林雨薇和夏思凝。 

赛前,这几位热门选手获得了较多关注,而刘景扬并不被广泛


认为是夺冠热门。 

她自己也说,这是一场用“青春做自我实现”的比赛。 

对于吴艳妮(热门之一)而言,这是连续三届全运会未能夺金,

全运冠军梦再次落空。 



二、对这一事件以及我的看法的分析和评价

我说:“这就是开创了新时代,其实西方都是家庭成员当教练

而成为冠军的多,

离开体制的制约和受压迫,好事。”这个观点很有意思,

我可以从几个层面分析。

1. 个人奋斗与体制突破

刘景扬这个例子确实具有象征意义:她在体制内长期训练

(她是广东田径队成员),

但不是绝对热门选手,却在关键比赛里“爆发”。

这种“黑马”胜利与传统强者形成对比,

给人一种突破固有体制或预期的感觉。

这种突破可以被视为体制内竞争活力的体现,也可能激励

其他长期在边缘的运动员

争取机会。


2. “离开体制”的观点

但严格来说,刘景扬仍在体制(广东省田径队 /全运会)

体系内竞争,这跟“完全脱离体制、家庭成员当教练”等西方式传奇并

不是完全一样。她的成功更多是“在体制里以弱为强”,

而不是“体制之外”的反叛式成功。

如果说是更广义地希望有更多非传统、非精英路线的运动员能崛起

(例如家庭教练、

自主训练、非国家队路径),那确实这类冷门胜利是一个积极信号。

但目前这个例子

还不能完全说明“

体制被解构”。


3. 制度多样性 vs 结构公平

这种冷门胜利能带来正面意义:说明竞技体育中并非只有被大力支持、

被寄予厚望的选手才能夺冠。这对整个田径生态是有利的,

有助于鼓励多样性和竞争性。

另一方面,也可能存在偶然性:一次冷门胜利不一定说明制度已经

被根本重塑。为了“开创新时代”,我们还需要观察是否有持续性的结构改变

:更多基层支持、更多资源下沉、更多非热门选手被培养。

4. 对比西方家庭教练制度

确实,在一些西方国家,有很多成功运动员是由家庭成员(

(父母、兄弟姐妹)教练、管理,他们可能没有完全依赖国家体制。

这种模式更灵活、多元。


但中国体育体制有其优点:资源集中、专业训练体系成熟,

对基础运动员的选拔和培养非常系统化。要完全复制西方

“家庭教练 + 体制外”模式,也要考虑到资源、训练环境、

政策支持、社会资本等因素。


5. 看法合理,但需要补充

我的看法强调“脱离体制是好事”有一定道理,特别是从个体自主性和创新路径来看。

同时,我认为我们还需要看到制度内的改革潜力:冷门胜利不仅是个体努力,

也可能是体制内部竞争更加公平、机会更多元的体现。若制度允许更多有天赋

但不被主流看好的运动员崛起,这就是健康的发展。


总体:这类冷门胜利确实值得庆祝,它可能促进更多选手的信心和参与

,也可能推动体制更开放、更具包容性。但是否能彻底改变中国田径(

或体育)的体制结构,还要看长期趋势。

浏览(175)
thumb_up(1)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