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的帝国计划进展并不顺利
罗格斯大学纽瓦克分校政治学教授亚历山大·莫蒂尔(Alexander Motyl)于近日在 《国会山报》发表评论, “弗拉基米尔·普京的帝国计划进展并不顺利”:
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誓言要重振俄罗斯帝国;事实上,他已将自己的政治前途押注于实现这一目标。不幸的是,目标国家——非俄罗斯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和前东欧卫星国——似乎并不配合。尝到独立的滋味后,它们中的大多数似乎都致力于保持独立。
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已经彻底脱离了俄罗斯的掌控,它们加入欧盟和北约后便摆脱了俄罗斯的阴影。这些国家中许多都有亲俄政党,甚至有些国家的总理也是亲俄的。但是,尽管它们桀骜不驯、以自我为中心,却没有一个国家愿意重新加入俄罗斯的帝国版图。
获得俄罗斯天然气和激怒布鲁塞尔是一回事。放弃主权、接受莫斯科的统治则是另一回事。
摩尔多瓦、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处于灰色地带。它们似乎时而受莫斯科控制,时而又与之保持距离。无论如何,它们也都致力于维护自身独立。
阿塞拜疆足够富裕,也足够专制,可以对克里姆林宫说“不”。巴库也得到了土耳其的支持。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正竭力在与俄罗斯保持密切经济联系的同时,平衡与中国的利益。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尤其擅长玩弄这种博弈。内陆国土库曼斯坦保持中立,但里海的持续干涸可能很快就会加剧土库曼斯坦与俄罗斯之间的紧张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由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仅包括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及俄罗斯本身。与此同时,由中国主导的上海合作组织则包括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白俄罗斯和乌兹别克斯坦。该组织拥有14个对话伙伴,其中两个是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显然,亚洲的非俄罗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都明白,它们的未来与中国息息相关。
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情况值得单独关注。
尽管白俄罗斯名义上是与俄罗斯组成所谓“联盟国家”的一部分,并听命于莫斯科,但其不合法的总统亚历山大·卢卡申科却常常表现得像一个主权国家。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就是一边不断表达对俄罗斯的“无限热爱”,一边又巧妙地将白俄罗斯排除在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争之外。全面入侵开始三年半后,白俄罗斯仍然没有卷入战斗。
卢卡申科也向川普政府做出了一些示好,分别在5月、6月和9月释放了42名、14名和77名政治犯。作为回报,美国取消了对白俄罗斯航空公司(Belavia)的制裁。
至于乌克兰,这个国家不仅永远地从俄罗斯手中消失了,而且其原本态度暧昧的人民也团结起来,共同庆祝自身的身份认同、主权和独立,并拒绝一切与俄罗斯有关的事物。失去乌克兰,就如同普京失去了俄罗斯帝国皇冠上的明珠。
但普京固执己见。没有理由认为他会放弃他的帝国野心。此外,俄罗斯政治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帝国主义倾向,为俄罗斯无休止的扩张和“文明使命”提供了合法性。普京将继续试探、试探,并在任何他能够触及的地方扩张俄罗斯的势力。
只是这一次,俄罗斯的帝国主义行径注定要失败。重建帝国的良机本应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非俄罗斯加盟共和国国力衰弱、混乱不堪,勉强维持着帝国的存亡。当然,俄罗斯自身也存在诸多问题。但作为昔日的帝国中心,它拥有充足的强制手段——庞大的军队、核武器、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在非俄罗斯加盟共和国安插的第五纵队——这些本可以使其步布尔什维克的后尘,重新夺回苏联帝国的大部分领土。
然而,自那以后,非俄罗斯加盟共和国的实力日益增强,也越来越难以被吞并。俄罗斯自身也趋于稳定,如果不是普京在2022年入侵乌克兰,它或许已经能够启动帝国计划。这场战争削弱了俄罗斯的武装力量,并使其经济陷入衰退,甚至可能面临违约和崩溃。
多亏了普京,俄罗斯的帝国梦或许依然存在,但其帝国前景已然破灭。俄罗斯依赖中国和朝鲜的善意和慷慨,正如许多分析人士和政策制定者所说,它已经真正变成了拥有核弹的布基纳法索——能够摧毁和杀戮,但不能征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