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边树下

注册日期:2024-04-24
访问总量:937588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大饥荒中的上海滩记忆(中)


发表时间:+-

                   大饥荒中的上海滩记忆(中)

                                晨曦中上海滩的马桶文化交响乐

        清晨六七点钟我走出旅馆来到大街上。只见满大街的男男女女在刷马桶。一手拿着竹条刷,一手按住马桶在用水清刷马桶内壁。大街小巷千家万户的人们都上街干这让一臭水横流的活计。这真是既刺耳又刺眼的一幕。那个年代的上海平民对家庭拥有抽水马桶还是个梦想。上海的早晨,满街刷马桶的噪声使我联想起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诗句。我感到上海刷马桶噪声比起千年前的后的长安捣衣声真令这大都会大煞风景。曾几何时马桶还是南方女儿出嫁的陪嫁品。令人欣慰的是马桶文化已在中国彻底绝迹了。

                                            半两粮票和油条直径

         大饥荒年代上海的物价在全国当属最低。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三大件物美价廉但需凭票供应。为了限制外地人的抢购,上海市对近百种商品实行了工业品凭票供应的制度。但覆盖率是有限的。不能影响外地人来上海都是满载而归。

         上海粮票面值有半两的,这在全国绝对是个奇葩。凭一张半两的上海粮票可以在大商场买一块糕点,还可在饭馆买一个小包子。清早我看到餐馆门口排队买油条,有的人排了半天队只为买一根油条。在北方买油条最少是半斤。上海油条炸的好,大又圆。据说有个饭馆的油条直径不达标被停业七天。上海市民的精致生活令我倾倒。

        我是穷学生。在上海我在饭馆吃得最多的饭是二两粮票六分钱一碗份大量足的阳春面。有菜叶点缀,物美价廉。

       上海的冰糕全国第一无与伦比。每支仅售四分钱。卖冰糕的人身背一个白色木箱子上写"赤豆棒冰",并不时用一木块敲打冰糕箱叫卖。最吸引人心的还是冰糕底部的那二三粒红豆。无关粮票还当饭充饥。古谚曰:一粒米,充三关。

                    上海的交通枢纽中心地位无与伦比

     每天进出上海的人要比上海的常住人口还要多。交通枢纽地位无与伦比。水路为主,铁路公路其次。浦江两岸的码头长年停泊着往来于大连、青岛、宁波、温州、武汉等地的大型客轮。十六铺码头日夜人流如潮。苏州河上往来杭州和苏州的大小船舶日夜川流不息给大上海注入了生机。外滩的领馆区随处可见外国人的车辆和身影。

                                       歧视外地人

        上海人存有歧视外地人的排外性,把外省大城市的人也一律视为乡下人。把苏北人和山东人视为只适合干苦工的劳动力。其实这类上海人并无什么文化。为了减轻这种歧视,外地人到上海都要尽量换一身西装革履以抵消上海人以貌取人的成见。外地人上海话讲的好也会增添许多优越感。


浏览(915)
thumb_up(5)
评论(22)
  • 当前共有22条评论
  • 遇秋

    读书时,有苏南的同学,提到他们那没有厕所,吓了一跳,问他们如何方便,答案是男性就在外面,一家一个缸,女孩子就在家用马桶。

    屏蔽 举报回复
  • 俞先生

    美国社会学家韩起澜(Emily Honig)写了一本书《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在上海引起轰动。此书销售量极大,不断重新印刷发行。好多上海人试图从这本书里找到自己过去的体验。

    屏蔽 举报回复
  • 俞先生

    美国没有地区歧视,但是,欧洲有。德国的斯瓦本人就被歧视。斯瓦本人被有些地区的德国人歧视。但是,我不知道原因。德国各地有方言。你是哪里人?一开口就知道了。然后,有地区优越感的人就有歧视外地人的言行。我亲眼看见的。

    屏蔽 举报回复
  • 俞先生 回复 天雅

    上海人过去说,宁愿听苏州人吵架,也不愿听宁波人讲话。但是,一般而言,宁波人不被歧视;苏北人被歧视。

    屏蔽 举报回复
  • 天雅 回复 无云夜空

    我们对生在国外的孩子也不说上海话,从小习惯用普通话对话。okay not conversation ,是我们说国语,孩子回英语,也两不相碍。直到有天华人超市的收银员问,你的还3子会不会说中文,我说会啊,你不是听我们在中文对话吗?她说那里,一直是你们说中文,孩子说英语。哈哈

    屏蔽 举报回复
  • 天雅 回复 老贫农

    30年河东30年河西。

    ---- 啊,家母的口头禅。改开后,有点钱或能力的上海人,各自寻路出国了。留在上海的上海人,还是一样的歧视外地人,只是不在公开场合而已。每次回沪,家人团聚,还是经常听到“乡下人”的鄙称。家人聚会有4不能扫人颜面。我心想不就多了一张户口身份证吗?“乡下人”凭自己劳动赚钱吃饭有甚么可耻的?而上海人就是爱面子,宁愿公园里跳广场舞,唱红歌,也不愿放下身段出去打工赚钱。所以回沪探亲,所到之处,到处都是外来的打工小妹,打工小弟操着一口带外地口音上海话招呼你。。。。倒是在美国机场,还有澳洲机场,经常听到纯正发音的上海话。纽约的法拉盛也是,以前是台湾人居集地,十多年前也变成满街的上海话。

    屏蔽 举报回复
  • 天雅 回复 俞先生

    宁波人去上海谋生的也很多。宁波人在沪经商,办企业的不少。听母亲说上海的四名(?)公所就是宁波人开的。外祖是宁波人,幼时在家乡替人放牛,初到上海时在一家机器作坊当学徒。外祖母也是宁波人,初到上海时曾替人洗衣,梳头。后来外祖自己开了工厂,外婆帮着打理,每天要煮几十个工人的饭食。在日军轰炸上海时,工厂全被炸毁,外祖又重新将工厂开进了租界。创建了在东南亚有名的机器品牌。临近上海沦陷时,外祖让二舅去东南亚设厂,但他沉迷于上海的灯红酒绿的生活,没去。而向三舅借钱去了香港的亲戚后来做生意大发了。。。公私合营后,政府继续延用外公的名牌出口一直到改开。


    屏蔽 举报回复
  • 溪边树下

    和北京一样,现在过着天堂生活的都不是老北京和老上海。权贵是社会最上层。

    屏蔽 举报回复
  • 无云夜空 回复 老贫农

    哈哈,你的想象能力还是贫乏,现在家庭内部和孩子都不说上海话。上海政府要拯救上海方言了,整个上海2500万人口,讲上海话的是少数和弱势群体。上海话成了部分退休老人特语言。

    屏蔽 举报回复
  • Siubuding 回复 Siubuding

    当然,解放后上海堕落成只是全国(大陆)的工业中心。其它光荣烟消云散。

    盲流

    1985-01-01


    钝头钝脑,目光呆滞,

    拎两个“上海”手提包;

    穿着新军鞋的脚,

    小心翼翼

    踏上终点站的水泥地面

    ──一位旅客──

    也许是来走亲戚,

    也许是来掘金矿。

    走出车站,他将惊愕于世界的陌生。

    不管怎样,他已卷进城市这个大旋涡里去

    浮沉。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