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石油经济的缓慢衰败
哥伦比亚大学全球能源政策中心全球研究员塔蒂亚娜·米特罗娃(Tatiana Mitrova)和卡内基俄罗斯欧亚中心高级研究员谢尔盖·瓦库连科(Sergey Vakulenko)于2025年11月5日在 《外交事务》杂志发文认为,鉴于乌克兰针对莫斯科能源部门的行动奏效,俄罗斯石油经济将缓慢衰败:
在考虑乌克兰战争对俄罗斯经济的诸多影响时,很少有人预料到燃料短缺会是其中之一。毕竟,俄罗斯是一个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其能源基础设施远离前线;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遭受炮火袭击的都是乌克兰,而不是俄罗斯。然而,自8月乌克兰开始有组织地袭击俄罗斯境内的炼油厂以来,燃料短缺问题开始困扰着俄罗斯人。到10月下旬,乌克兰无人机至少袭击了俄罗斯38家主要炼油厂中的一半以上。结果,俄罗斯的石油日加工量从7月份的约540万桶下降到9月份的约500万桶。生产中断蔓延到多个地区,一些俄罗斯加油站开始实行限购。 10月下旬,包括梁赞和萨拉托夫炼油厂在内的更多袭击事件进一步凸显了乌克兰行动的影响范围。
鉴于这些结果,人们或许会认为乌克兰即将摧毁俄罗斯的石油工业。但事实并非如此。尽管这些袭击造成了严重破坏,但短期内不太可能改变莫斯科的决心。目前,俄罗斯炼油行业仍具有足够的韧性,这得益于其作为世界第三大炼油系统拥有的庞大剩余产能以及快速修复受损设备的能力。俄罗斯政府也拥有多种手段来维持相对平衡。此外,对乌克兰而言,还存在这样的风险:随着乌克兰进入战争的第四个冬季,这场行动可能会促使莫斯科加大对乌克兰基础设施和能源系统的攻击力度。
但是,如果对炼油厂的袭击能够以目前的速度持续下去,从长远来看,可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俄罗斯的韧性不断经受考验,它正逐渐被消耗殆尽。尽管原油蒸馏装置在每次袭击后都能相对容易地修复,但反复的冷热循环会使其逐渐损耗。随着俄罗斯石油工业越来越依赖政府干预进行危机管理,能源部门将变得更加国家化,效率也会降低。事实上,乌克兰的行动造成的真正损害是累积性的、制度性的,而非物质性的。即使俄罗斯努力维持短期稳定,它也正在加速长期的衰落。
石油资源丰富,燃料匮乏
评估乌克兰袭击的影响之所以困难重重,部分原因在于俄罗斯下游石油行业的庞大规模和复杂性。俄罗斯目前拥有约40家炼油厂,日炼油能力约为650万桶,其中最大的炼油厂群位于伏尔加河地区、乌拉尔山脉和莫斯科周边。俄罗斯平均每天还出口200万桶石油产品。通常情况下,该系统具有相当大的缓冲能力,即使在季节性需求高峰期,燃料供应偶尔也会受到限制。
目前的燃料短缺是自2022年全面战争爆发以来最严重的,但这并非仅仅是乌克兰袭击炼油厂造成的。一方面,俄罗斯燃料市场每年夏季都会因农业需求旺盛、驾车出行量增加以及炼油厂停产检修等因素而趋于紧张。今年夏季,由于乌克兰无人机袭击交通基础设施导致航班取消和火车延误,更多俄罗斯人选择驾车出行,进一步加剧了燃料需求。
另一个因素是,俄罗斯政府以价格稳定和控制通胀为名,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内燃油市场。其主要机制被称为“价格抑制器”,即当国内燃油价格低于出口平价时,政府会向炼油商提供补贴。但随着政府资金日益紧张,它越来越多地将补贴负担转移到生产商和零售商身上,并像在严格的价格管制下经常发生的那样,以威胁手段来维持市场供应。试图维持燃油价格稳定的做法,削弱了消费者和生产商的重要价格信号,并扰乱了供需平衡。在盈利能力低迷时期,大型石油公司会确保自有加油站的燃油供应,但尽可能减少向独立零售商的销售。独立加油站和小型零售网络占据了俄罗斯零售燃油市场近70%的份额,但其燃油销量却不到总供应量的四分之一。尽管如此,它们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经济欠发达和人口稀少地区的驾车者提供燃油。当大型石油公司削减对独立零售商的供应时,农村地区的人们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
蜂拥而至的威胁
然而,造成能源短缺的最主要原因是乌克兰远程无人机打击能力的显著提升。2023年和2024年,乌克兰很少尝试袭击俄罗斯境内的能源基础设施,即使袭击,也不会反复攻击同一家炼油厂。在此期间,只有少数位于乌克兰控制区250英里(约400公里)范围内的炼油厂经常遭到袭击。而现在,乌克兰的打击范围可以远至西伯利亚的秋明——1360英里(约2100公里)之外——并且乌克兰一直在反复袭击俄罗斯西部的多家炼油厂。
以伏尔加格勒炼油厂为例,这家日产能达30万桶的大型炼油厂在两个月内至少遭到五次袭击,最近一次袭击发生在俄罗斯修复该炼油厂使其恢复生产几天之后。尽管这些反复的袭击无法摧毁炼油厂,但却能使其持续处于维修状态,从而加剧本已因制裁而受限的零部件供应链的紧张。尤其自8月以来,乌克兰无人机袭击的成功率显著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美国的情报工作。乌克兰现在既有能力也有信心定期对俄罗斯境内的多个目标发动大规模无人机群袭击,并成功突破俄罗斯的防空系统。
俄罗斯炼油系统的组织方式也加剧了这些袭击的影响。苏联时期的规划造就了区域性的双头垄断炼油厂格局。一两家炼油厂负责服务大片区域(通常包含多个州和数百万人口);一旦其中一家停产,短缺就会迅速蔓延至邻近地区。这意味着,乌克兰的一次成功袭击就可能造成大片区域的炼油短缺,而俄罗斯不得不从数百英里之外通过铁路进行补给。如果邻近的炼油厂同时遭到袭击,这些问题必然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千刀万剐
然而,乌克兰袭击的真正影响很可能要到长期才会显现。如同战争的其他方面一样,能源基础设施之争的胜利只能通过精心策划的消耗战才能取得。单次打击无法摧毁整个系统,但持续不断的快速攻击会增加连锁故障、延长维修时间和加剧产能损失的可能性。除非莫斯科在反无人机防御方面取得突破——自全面战争爆发以来,双方都未能做到这一点——否则乌克兰的努力将继续造成破坏。
从这个意义上讲,最终结果将取决于一系列不断变化的变量。这些变量包括俄罗斯修复炼油厂的速度;一个装置在必须更换之前可以维修多少次;需要多少架无人机才能突破防空系统;以及乌克兰可以部署多少架无人机以及部署时间有多长。无人机战争是一场数字游戏。在任何一次行动中,大多数攻击无人机都会被击落。它们的目的是饱和防空系统;要使单次攻击有效,必须出动数十架甚至数百架无人机,每架无人机至少携带110磅有效载荷。最有效的攻击方式是对同一炼油厂的多个装置进行打击,而且必须反复打击同一炼油厂,直到前一次攻击造成的破坏得到修复。要持续有效地打击炼油厂,需要每周投入数千架无人机,并持续数月之久。
这是一场进攻方占优的博弈。正如乌克兰被迫保护其城市和基础设施免受俄罗斯轰炸一样,俄罗斯也无法为所有炼油厂目标提供足够的空中掩护,必须有所取舍。在广阔的距离上转移空中掩护需要时间。而进攻方则可以随意切换目标。
尽管俄罗斯的防御措施已被证明无法阻止攻击,但它已开始采取其他应对措施。例如,炼油厂正在加装简易的顶网和防护罩。这些措施看似简陋,但无人机飞行轨迹哪怕出现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火灾,而非仅仅是轻微的撞击。
能源大战
矛盾的是,乌克兰针对俄罗斯石油设施的行动,恰恰借鉴了俄罗斯针对乌克兰基础设施的行动经验。自战争初期以来,俄罗斯就一直以乌克兰的能源基础设施为目标,旨在破坏乌克兰经济并打击其士气。 2023年和2024年,乌克兰几乎无力修复俄罗斯造成的破坏。如今,随着俄罗斯进攻能力的不断增强,这场竞赛已成定局,乌克兰已无力回天。
今年3月,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曾试图说服俄罗斯暂停对能源基础设施的空袭,但最终无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基辅的炼油厂袭击行动既是一种威慑,也是一种报复。它试图让俄罗斯付出俄罗斯长期以来强加给乌克兰的代价。理论上,这或许能迫使双方非正式地暂停对能源设施的袭击,因为此类袭击对双方都代价高昂。但迄今为止,结果却只是局势升级。
对乌克兰而言,袭击炼油厂也是打击俄罗斯的一种特别有效的手段。而袭击输油管道、燃料储存设施和铁路的影响则较为短暂:这些设施通常几天内就能恢复运行。但炼油厂由于其庞大而复杂的设备,仍然是更易受攻击且具有象征意义的目标。
俄罗斯能源行业的韧性正在逐渐减弱。
近几周来,乌克兰加大了打击力度,采取了更加多管齐下的策略来阻挠俄罗斯石油出口。乌克兰现在经常袭击通往出口的输油管道上的泵站。此外,乌克兰还将袭击范围扩大到参与俄罗斯能源贸易的第三方。例如,11月2日,乌克兰无人机袭击了俄罗斯黑海港口图阿普谢,导致一艘土耳其油轮受损。
此外,还发生了多起针对运载俄罗斯原油的非俄罗斯船只的破坏事件,这些事件很可能是由吸附式水雷造成的,但基辅方面并未声称对此负责。乌克兰甚至使用空中和水上无人机袭击了里海管道联盟(该联盟帮助哈萨克斯坦通过黑海出口石油)的泵站、码头和新罗西斯克办事处。此类行动具有双重目的。从军事角度来看,这些行动旨在给俄罗斯的出口物流增加成本和不确定性。从战略角度来看,其目的是阻止第三方——船东、保险公司和贸易商——与俄罗斯开展业务。
但俄罗斯自身也找到了新的攻击目标。在2025年之前,乌克兰一直将俄罗斯天然气过境输送给欧洲买家,作为一项非正式协议的一部分,俄罗斯没有攻击乌克兰的天然气生产设施和管道。如今,这项安排已经失效。10月份,俄罗斯发动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无人机和导弹袭击,在冬季来临前的关键时期,导致乌克兰60%的国内天然气产量中断。
不惜一切代价维护稳定
截至今年9月底,乌克兰的袭击已使俄罗斯的炼油产量减少了约10%。然而,尽管袭击强度很大,但迄今为止,俄罗斯仍能将影响控制在局部范围内,并且是暂时的。燃料短缺和零售价格飙升主要集中在特定地区——主要是俄罗斯南部、远东地区和克里米亚。克里姆林宫的应对措施包括暂时禁止汽油出口和部分柴油供应。此外,政府还调整了供应方向并动用了储备。
这些措施是有代价的。政府每增加一层干预或管控,国家对该行业的控制力就会增强一分。如今,固定利润率、配额制度和紧急法令已经定义了石油行业的运营环境。例如,克里姆林宫为应对9月份的燃料短缺,发布了多项临时行政命令和能源部指令,优先保障农业、公共交通和国防所需的汽油和柴油供应;限制了部分地区的批发和零售燃料价格;并暂时停止出口汽油和部分柴油混合燃料,以稳定国内市场。政府干预越多,企业增加国内市场供应的动力就越弱。尽管这些措施或许能避免眼前的混乱,但却削弱了石油行业的长期适应能力。
俄罗斯炼油厂停产最出乎意料的影响之一是其对出口的影响。当俄罗斯失去炼油能力时,它必须减少石油产品的出口。然而,它可以通过出口原本会在俄罗斯炼制的原油来弥补大部分损失的收入。对政府而言,这无关紧要,因为政府在油井口征收石油税。然而,对石油公司来说,出售低价原油而非成品油造成的损失可能高达每桶10美元甚至更多。此外,10月23日,美国宣布对包括卢克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石油公司在内的主要石油公司实施新的制裁;这些措施可能会暂时抑制俄罗斯原油出口,加剧该国石油行业的困境。
俄罗斯必须决定是保卫炼油厂还是保卫军工厂。
莫斯科面临着两难境地。一方面,高油价会抑制需求,使市场趋于平衡。另一方面,政府承诺保持燃油价格稳定,并在必要时进行干预。此类干预成本高昂,人为地维持了高需求,但不进行干预则可能导致支持率下降,并削弱公众对俄罗斯稳定的信任。
目前,俄罗斯仍拥有足够的冗余和维修能力来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转。然而,损失的累积和国家强硬管控的影响正在削弱效率和韧性。即使乌克兰无法摧毁石油工业,它也能迫使莫斯科做出代价高昂的权衡。俄罗斯必须决定是保卫炼油厂还是保卫军工厂;是优先考虑出口还是国内供应;是将资源用于尽快修复炼油厂还是将这些资源用于其他方面。每一个困境都缩小了政策选择的范围。
迄今为止,莫斯科应对供应危机的措施出奇地一致:遏制、控制和补偿。克里姆林宫决心防止出现可能动摇公众信心的明显短缺,但它所依赖的手段——出口禁令、固定利润率、补贴——却使该行业陷入停滞。俄罗斯炼油商现在几乎没有市场自主权;许多炼油商将投资决策推迟到“战后”。炼油厂仍在运转,但维护工作被推迟,紧急维修工作仓促进行,安全和效率问题积压严重。其结果并非崩溃,而是悄无声息的衰退。
石油国家的石化
有三个变量将影响俄罗斯石油工业的长期命运。首先是乌克兰的打击节奏——基辅能否维持或增加无人机袭击的数量、载荷和频率。同样重要的是俄罗斯的维修能力,即受损设备的修复速度以及零部件短缺是否会成为制约因素。最后,第三个变量是油价和欧佩克+政策:例如,油价下跌将考验俄罗斯同时维持补贴和军费开支的能力。
如果炼油能力进一步受限,俄罗斯还可以降低燃油质量标准,增加石脑油衍生汽油和高硫柴油的供应。这些措施或许能够缓解短缺,但代价是空气质量下降和发动机寿命缩短。俄罗斯政府还指望白俄罗斯提供帮助,白俄罗斯可能供应俄罗斯高达30%的汽油需求。但这些措施只能缓解而非消除即将到来的石油危机带来的长期影响。
基辅无法在一夜之间摧毁俄罗斯的石油工业。但通过迫使莫斯科疲于应对——无论是扑灭炼油厂的实际火灾还是防止引发次生经济危机——这些袭击确保了俄罗斯为了维持稳定将付出越来越高的代价。目前,炼油厂将继续运转,油泵将继续运行,出口也将继续——但成本上升,利润空间缩小,且应对袭击的能力下降。
乌克兰的行动揭露了俄罗斯更深层次的脆弱性:这个能源超级大国的优势在于几十年前建造的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依靠临时拼凑的方式维护,并且依靠指令而非创新来维持运转。最终,俄罗斯的炼油厂很可能在反复冲击和制度僵化的重压下崩溃——这无声却又意味深长地隐喻了俄罗斯的战时经济本身。
哥伦比亚大学全球能源政策中心全球研究员塔蒂亚娜·米特罗娃(Tatiana Mitrova)和卡内基俄罗斯欧亚中心高级研究员谢尔盖·瓦库连科(Sergey Vakulenko)于2025年11月5日在 《外交事务》杂志发文认为,鉴于乌克兰针对莫斯科能源部门的行动奏效,俄罗斯石油经济将缓慢衰败:
在考虑乌克兰战争对俄罗斯经济的诸多影响时,很少有人预料到燃料短缺会是其中之一。毕竟,俄罗斯是一个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其能源基础设施远离前线;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遭受炮火袭击的都是乌克兰,而不是俄罗斯。然而,自8月乌克兰开始有组织地袭击俄罗斯境内的炼油厂以来,燃料短缺问题开始困扰着俄罗斯人。到10月下旬,乌克兰无人机至少袭击了俄罗斯38家主要炼油厂中的一半以上。结果,俄罗斯的石油日加工量从7月份的约540万桶下降到9月份的约500万桶。生产中断蔓延到多个地区,一些俄罗斯加油站开始实行限购。 10月下旬,包括梁赞和萨拉托夫炼油厂在内的更多袭击事件进一步凸显了乌克兰行动的影响范围。
鉴于这些结果,人们或许会认为乌克兰即将摧毁俄罗斯的石油工业。但事实并非如此。尽管这些袭击造成了严重破坏,但短期内不太可能改变莫斯科的决心。目前,俄罗斯炼油行业仍具有足够的韧性,这得益于其作为世界第三大炼油系统拥有的庞大剩余产能以及快速修复受损设备的能力。俄罗斯政府也拥有多种手段来维持相对平衡。此外,对乌克兰而言,还存在这样的风险:随着乌克兰进入战争的第四个冬季,这场行动可能会促使莫斯科加大对乌克兰基础设施和能源系统的攻击力度。
但是,如果对炼油厂的袭击能够以目前的速度持续下去,从长远来看,可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俄罗斯的韧性不断经受考验,它正逐渐被消耗殆尽。尽管原油蒸馏装置在每次袭击后都能相对容易地修复,但反复的冷热循环会使其逐渐损耗。随着俄罗斯石油工业越来越依赖政府干预进行危机管理,能源部门将变得更加国家化,效率也会降低。事实上,乌克兰的行动造成的真正损害是累积性的、制度性的,而非物质性的。即使俄罗斯努力维持短期稳定,它也正在加速长期的衰落。
石油资源丰富,燃料匮乏
评估乌克兰袭击的影响之所以困难重重,部分原因在于俄罗斯下游石油行业的庞大规模和复杂性。俄罗斯目前拥有约40家炼油厂,日炼油能力约为650万桶,其中最大的炼油厂群位于伏尔加河地区、乌拉尔山脉和莫斯科周边。俄罗斯平均每天还出口200万桶石油产品。通常情况下,该系统具有相当大的缓冲能力,即使在季节性需求高峰期,燃料供应偶尔也会受到限制。
目前的燃料短缺是自2022年全面战争爆发以来最严重的,但这并非仅仅是乌克兰袭击炼油厂造成的。一方面,俄罗斯燃料市场每年夏季都会因农业需求旺盛、驾车出行量增加以及炼油厂停产检修等因素而趋于紧张。今年夏季,由于乌克兰无人机袭击交通基础设施导致航班取消和火车延误,更多俄罗斯人选择驾车出行,进一步加剧了燃料需求。
另一个因素是,俄罗斯政府以价格稳定和控制通胀为名,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内燃油市场。其主要机制被称为“价格抑制器”,即当国内燃油价格低于出口平价时,政府会向炼油商提供补贴。但随着政府资金日益紧张,它越来越多地将补贴负担转移到生产商和零售商身上,并像在严格的价格管制下经常发生的那样,以威胁手段来维持市场供应。试图维持燃油价格稳定的做法,削弱了消费者和生产商的重要价格信号,并扰乱了供需平衡。在盈利能力低迷时期,大型石油公司会确保自有加油站的燃油供应,但尽可能减少向独立零售商的销售。独立加油站和小型零售网络占据了俄罗斯零售燃油市场近70%的份额,但其燃油销量却不到总供应量的四分之一。尽管如此,它们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经济欠发达和人口稀少地区的驾车者提供燃油。当大型石油公司削减对独立零售商的供应时,农村地区的人们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
蜂拥而至的威胁
然而,造成能源短缺的最主要原因是乌克兰远程无人机打击能力的显著提升。2023年和2024年,乌克兰很少尝试袭击俄罗斯境内的能源基础设施,即使袭击,也不会反复攻击同一家炼油厂。在此期间,只有少数位于乌克兰控制区250英里(约400公里)范围内的炼油厂经常遭到袭击。而现在,乌克兰的打击范围可以远至西伯利亚的秋明——1360英里(约2100公里)之外——并且乌克兰一直在反复袭击俄罗斯西部的多家炼油厂。
以伏尔加格勒炼油厂为例,这家日产能达30万桶的大型炼油厂在两个月内至少遭到五次袭击,最近一次袭击发生在俄罗斯修复该炼油厂使其恢复生产几天之后。尽管这些反复的袭击无法摧毁炼油厂,但却能使其持续处于维修状态,从而加剧本已因制裁而受限的零部件供应链的紧张。尤其自8月以来,乌克兰无人机袭击的成功率显著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美国的情报工作。乌克兰现在既有能力也有信心定期对俄罗斯境内的多个目标发动大规模无人机群袭击,并成功突破俄罗斯的防空系统。
俄罗斯炼油系统的组织方式也加剧了这些袭击的影响。苏联时期的规划造就了区域性的双头垄断炼油厂格局。一两家炼油厂负责服务大片区域(通常包含多个州和数百万人口);一旦其中一家停产,短缺就会迅速蔓延至邻近地区。这意味着,乌克兰的一次成功袭击就可能造成大片区域的炼油短缺,而俄罗斯不得不从数百英里之外通过铁路进行补给。如果邻近的炼油厂同时遭到袭击,这些问题必然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千刀万剐
然而,乌克兰袭击的真正影响很可能要到长期才会显现。如同战争的其他方面一样,能源基础设施之争的胜利只能通过精心策划的消耗战才能取得。单次打击无法摧毁整个系统,但持续不断的快速攻击会增加连锁故障、延长维修时间和加剧产能损失的可能性。除非莫斯科在反无人机防御方面取得突破——自全面战争爆发以来,双方都未能做到这一点——否则乌克兰的努力将继续造成破坏。
从这个意义上讲,最终结果将取决于一系列不断变化的变量。这些变量包括俄罗斯修复炼油厂的速度;一个装置在必须更换之前可以维修多少次;需要多少架无人机才能突破防空系统;以及乌克兰可以部署多少架无人机以及部署时间有多长。无人机战争是一场数字游戏。在任何一次行动中,大多数攻击无人机都会被击落。它们的目的是饱和防空系统;要使单次攻击有效,必须出动数十架甚至数百架无人机,每架无人机至少携带110磅有效载荷。最有效的攻击方式是对同一炼油厂的多个装置进行打击,而且必须反复打击同一炼油厂,直到前一次攻击造成的破坏得到修复。要持续有效地打击炼油厂,需要每周投入数千架无人机,并持续数月之久。
这是一场进攻方占优的博弈。正如乌克兰被迫保护其城市和基础设施免受俄罗斯轰炸一样,俄罗斯也无法为所有炼油厂目标提供足够的空中掩护,必须有所取舍。在广阔的距离上转移空中掩护需要时间。而进攻方则可以随意切换目标。
尽管俄罗斯的防御措施已被证明无法阻止攻击,但它已开始采取其他应对措施。例如,炼油厂正在加装简易的顶网和防护罩。这些措施看似简陋,但无人机飞行轨迹哪怕出现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火灾,而非仅仅是轻微的撞击。
能源大战
矛盾的是,乌克兰针对俄罗斯石油设施的行动,恰恰借鉴了俄罗斯针对乌克兰基础设施的行动经验。自战争初期以来,俄罗斯就一直以乌克兰的能源基础设施为目标,旨在破坏乌克兰经济并打击其士气。 2023年和2024年,乌克兰几乎无力修复俄罗斯造成的破坏。如今,随着俄罗斯进攻能力的不断增强,这场竞赛已成定局,乌克兰已无力回天。
今年3月,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曾试图说服俄罗斯暂停对能源基础设施的空袭,但最终无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基辅的炼油厂袭击行动既是一种威慑,也是一种报复。它试图让俄罗斯付出俄罗斯长期以来强加给乌克兰的代价。理论上,这或许能迫使双方非正式地暂停对能源设施的袭击,因为此类袭击对双方都代价高昂。但迄今为止,结果却只是局势升级。
对乌克兰而言,袭击炼油厂也是打击俄罗斯的一种特别有效的手段。而袭击输油管道、燃料储存设施和铁路的影响则较为短暂:这些设施通常几天内就能恢复运行。但炼油厂由于其庞大而复杂的设备,仍然是更易受攻击且具有象征意义的目标。
俄罗斯能源行业的韧性正在逐渐减弱。
近几周来,乌克兰加大了打击力度,采取了更加多管齐下的策略来阻挠俄罗斯石油出口。乌克兰现在经常袭击通往出口的输油管道上的泵站。此外,乌克兰还将袭击范围扩大到参与俄罗斯能源贸易的第三方。例如,11月2日,乌克兰无人机袭击了俄罗斯黑海港口图阿普谢,导致一艘土耳其油轮受损。
此外,还发生了多起针对运载俄罗斯原油的非俄罗斯船只的破坏事件,这些事件很可能是由吸附式水雷造成的,但基辅方面并未声称对此负责。乌克兰甚至使用空中和水上无人机袭击了里海管道联盟(该联盟帮助哈萨克斯坦通过黑海出口石油)的泵站、码头和新罗西斯克办事处。此类行动具有双重目的。从军事角度来看,这些行动旨在给俄罗斯的出口物流增加成本和不确定性。从战略角度来看,其目的是阻止第三方——船东、保险公司和贸易商——与俄罗斯开展业务。
但俄罗斯自身也找到了新的攻击目标。在2025年之前,乌克兰一直将俄罗斯天然气过境输送给欧洲买家,作为一项非正式协议的一部分,俄罗斯没有攻击乌克兰的天然气生产设施和管道。如今,这项安排已经失效。10月份,俄罗斯发动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无人机和导弹袭击,在冬季来临前的关键时期,导致乌克兰60%的国内天然气产量中断。
不惜一切代价维护稳定
截至今年9月底,乌克兰的袭击已使俄罗斯的炼油产量减少了约10%。然而,尽管袭击强度很大,但迄今为止,俄罗斯仍能将影响控制在局部范围内,并且是暂时的。燃料短缺和零售价格飙升主要集中在特定地区——主要是俄罗斯南部、远东地区和克里米亚。克里姆林宫的应对措施包括暂时禁止汽油出口和部分柴油供应。此外,政府还调整了供应方向并动用了储备。
这些措施是有代价的。政府每增加一层干预或管控,国家对该行业的控制力就会增强一分。如今,固定利润率、配额制度和紧急法令已经定义了石油行业的运营环境。例如,克里姆林宫为应对9月份的燃料短缺,发布了多项临时行政命令和能源部指令,优先保障农业、公共交通和国防所需的汽油和柴油供应;限制了部分地区的批发和零售燃料价格;并暂时停止出口汽油和部分柴油混合燃料,以稳定国内市场。政府干预越多,企业增加国内市场供应的动力就越弱。尽管这些措施或许能避免眼前的混乱,但却削弱了石油行业的长期适应能力。
俄罗斯炼油厂停产最出乎意料的影响之一是其对出口的影响。当俄罗斯失去炼油能力时,它必须减少石油产品的出口。然而,它可以通过出口原本会在俄罗斯炼制的原油来弥补大部分损失的收入。对政府而言,这无关紧要,因为政府在油井口征收石油税。然而,对石油公司来说,出售低价原油而非成品油造成的损失可能高达每桶10美元甚至更多。此外,10月23日,美国宣布对包括卢克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石油公司在内的主要石油公司实施新的制裁;这些措施可能会暂时抑制俄罗斯原油出口,加剧该国石油行业的困境。
俄罗斯必须决定是保卫炼油厂还是保卫军工厂。
莫斯科面临着两难境地。一方面,高油价会抑制需求,使市场趋于平衡。另一方面,政府承诺保持燃油价格稳定,并在必要时进行干预。此类干预成本高昂,人为地维持了高需求,但不进行干预则可能导致支持率下降,并削弱公众对俄罗斯稳定的信任。
目前,俄罗斯仍拥有足够的冗余和维修能力来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转。然而,损失的累积和国家强硬管控的影响正在削弱效率和韧性。即使乌克兰无法摧毁石油工业,它也能迫使莫斯科做出代价高昂的权衡。俄罗斯必须决定是保卫炼油厂还是保卫军工厂;是优先考虑出口还是国内供应;是将资源用于尽快修复炼油厂还是将这些资源用于其他方面。每一个困境都缩小了政策选择的范围。
迄今为止,莫斯科应对供应危机的措施出奇地一致:遏制、控制和补偿。克里姆林宫决心防止出现可能动摇公众信心的明显短缺,但它所依赖的手段——出口禁令、固定利润率、补贴——却使该行业陷入停滞。俄罗斯炼油商现在几乎没有市场自主权;许多炼油商将投资决策推迟到“战后”。炼油厂仍在运转,但维护工作被推迟,紧急维修工作仓促进行,安全和效率问题积压严重。其结果并非崩溃,而是悄无声息的衰退。
石油国家的石化
有三个变量将影响俄罗斯石油工业的长期命运。首先是乌克兰的打击节奏——基辅能否维持或增加无人机袭击的数量、载荷和频率。同样重要的是俄罗斯的维修能力,即受损设备的修复速度以及零部件短缺是否会成为制约因素。最后,第三个变量是油价和欧佩克+政策:例如,油价下跌将考验俄罗斯同时维持补贴和军费开支的能力。
如果炼油能力进一步受限,俄罗斯还可以降低燃油质量标准,增加石脑油衍生汽油和高硫柴油的供应。这些措施或许能够缓解短缺,但代价是空气质量下降和发动机寿命缩短。俄罗斯政府还指望白俄罗斯提供帮助,白俄罗斯可能供应俄罗斯高达30%的汽油需求。但这些措施只能缓解而非消除即将到来的石油危机带来的长期影响。
基辅无法在一夜之间摧毁俄罗斯的石油工业。但通过迫使莫斯科疲于应对——无论是扑灭炼油厂的实际火灾还是防止引发次生经济危机——这些袭击确保了俄罗斯为了维持稳定将付出越来越高的代价。目前,炼油厂将继续运转,油泵将继续运行,出口也将继续——但成本上升,利润空间缩小,且应对袭击的能力下降。
乌克兰的行动揭露了俄罗斯更深层次的脆弱性:这个能源超级大国的优势在于几十年前建造的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依靠临时拼凑的方式维护,并且依靠指令而非创新来维持运转。最终,俄罗斯的炼油厂很可能在反复冲击和制度僵化的重压下崩溃——这无声却又意味深长地隐喻了俄罗斯的战时经济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