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huasan

注册日期:2025-02-21
访问总量:595055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人工智能会是新的互联网泡沫吗?


发表时间:+-

瑞士电报(Swissgrams AG)的执行董事会成员瓦汉·P·罗斯(Vahan P. Roth)2025113日在 《地缘政治情报服务》杂志就人工智能会不会是新的互联网泡沫发表评论:如今的人工智能热潮让人想起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但这项技术真的能配得上炒作吗?

 

简而言之:

?      投资者蜂拥涌入人工智能领域,但往往对这项技术知之甚少

?      股价飙升引发了人们对新一轮科技泡沫的担忧

?      人工智能初创企业虽然比互联网公司更强大,但必须适应才能生存


人工智能行业的快速增长激发了投资者的普遍兴奋和乐观情绪。企业家、公众、政府和监管机构仍在努力理解和预测这项新技术将给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然而,金融市场似乎已经达成一致:无论其影响范围如何,投资人工智能都是一项不容错过的投资。因此,该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资本流入,以至于许多分析师和市场观察人士已经对可能形成的泡沫表示担忧——这让人想起上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危机。


泡沫地带

领先的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相关公司筹集的巨额资金已成为一段时间以来的新闻头条。仅OpenAI一家自2015年成立以来就筹集了近630亿美元,而Anthropic2021年成立以来短短四年内就获得了约270亿美元的融资。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数字,我们可以对比一下:SpaceX——可以说是近代史上最具雄心和资本密集型的企业之一——用了二十多年才筹集到约120亿美元,而其4000亿美元的总估值如今已被OpenAI5000亿美元超越。

9月初,尽管甲骨文公司公布的盈利低于预期,但其股价却飙升了36%。此前,这家软件巨头宣布,预计到2030年,其人工智能驱动的云收入将达到1440亿美元。该公司股价的单日涨幅创下1992年以来的最大纪录,一夜之间市值增加了约2500亿美元——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提到了人工智能。

事实与数据

人工智能热潮推高股票估值

经周期调整的市盈率(CAPE)是衡量美国股市估值的长期指标,目前仍远高于其历史合理估值区间。虽然不及互联网泡沫时期那么极端,但如今的高位表明,投资者的乐观情绪,包括对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乐观情绪,可能已经超过了实际的盈利增长。

就连OpenAI的创始人萨姆·奥特曼本人也发出了警告:“我们是否正处于投资者整体对人工智能过度兴奋的阶段?我的看法是肯定的。” 因此,人们对人工智能泡沫的担忧日益加剧,并试图将其与互联网泡沫危机相提并论,也就不足为奇了。

 

共同点

显然,当今的人工智能市场与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之间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显著相似之处。其中最主要的包括估值飙升、投资者争相投资任何与人工智能相关的领域,以及各种人工智能主题产品和服务的爆炸式增长。互联网泡沫的诞生也源于类似的趋势:一些公司仅仅凭借一份商业计划(有些甚至非常糟糕)和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就迅速获得了惊人的估值,原因很简单,就是它们与当时最热门的新技术紧密相连。

我们在2017年的加密货币热潮中再次目睹了这种情况,一些公司只是在公司名称中加上了“区块链”一词(有时甚至根本没有实施任何区块链相关技术),就吸引了大量投资者蜂拥而至购买其股票。就像过去“.com”和“区块链”被用来吸引投资者一样,如今贴上“人工智能”的标签也起到了类似的作用——即便这只是一种营销手段。

一家公司只要以某种方式运用了人工智能,就能立刻提升其吸引力,而不管这项技术是否真正融入了其产品,甚至不管产品本身是否可行。这主要是因为,现在和以前一样,大多数投资者,以及那些炒作这些公司的广大公众和媒体,都缺乏对底层技术的深入理解,甚至连基本的了解都没有。

这种知识鸿沟使得上世纪90年代更容易推销那些不切实际或考虑不周、根本行不通的概念,这些概念在现实世界中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如今,同样的情况依然存在:炫目的AI功能演示让投资者眼花缭乱,而他们却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来判断其“内在”究竟是什么。

AI封装应用尤其如此:这些应用虽然只是利用现有的、更复杂的AI模型(例如ChatGPT)为特定任务提供用户友好且简洁的界面,但却在普通用户中越来越受欢迎。例如,流行的编辑软件Grammarly和广泛用于内容营销的Copy.ai。顾名思义,这类应用本身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技术优势;它们只是让普通用户更容易使用现有的AI技术。

事实与数据

AI基础模型与封装模型

?      AI基础模型是像GPT-4Google Gemini这样的大型系统,它们基于海量数据集进行训练,并作为许多应用程序的底层引擎。

?      AI封装模型(也称为AI应用)构建于这些基础模型之上,并添加了专门的工作流程和用户友好的界面。

?      20244月,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警告初创公司:“如果你只是对GPT-4进行封装,我们将碾压你。”这表明了这两类公司之间的竞争关系。

?      随着基础模型的差异化程度降低且开发成本下降,AI生态系统的价值正在向上转移——从底层模型转移到应用层。

?      封装模型的兴起表明,拥有AI引擎不再是唯一的制胜之道:最终的赢家可能是那些能够为用户创造最佳体验的公司。

缺乏普遍的理解以及容易被夸大其词的说法或炫酷的产品演示所迷惑的倾向在AI机器人领域也同样存在。最新的人形机器人的工程和机械成就当然不容小觑。然而,那些机器人为人类调制鸡尾酒、轻松交谈的病毒式视频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在某些情况下,执行这些任务的机器人实际上是由人类通过遥控器操控的。

 

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尽管对可能出现泡沫的担忧依然不无道理,但如果仅仅将人工智能行业的未来预测与以往科技泡沫进行一对一的比较,那就大错特错了。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轨迹与以往的科技泡沫存在着诸多重要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塑造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轨迹。

首先,迄今为止投资于领先人工智能模型的科技巨头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目前最先进的模型,例如 OpenAI GPTAnthropic Claude Google Gemini,并非像上世纪 90 年代的众多互联网初创公司那样,由大学辍学生在车库里依靠亲朋好友的资助开发而成。相反,它们背后有着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并由拥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巨头进行推广,这些巨头早已深入到公民的日常生活和政府运作中。在这种情况下,大规模普及并非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必然之举。

更重要的是,这次的博弈涉及的因素远比以往更大。除了私营部门的优势之外,我们还必须考虑强有力的国家支持所带来的影响。全球人工智能竞赛已然拉开帷幕,各国政府都与那些能够帮助它们赢得这场竞赛的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府合同、直接拨款、税收减免以及其他各种激励措施和优惠待遇,都可能严重扭曲竞争,并以自由市场力量无法企及的方式,极大地推动公司的发展。

 

事态发展的可能性

最有可能的情况:公司被迫转型或消亡

未来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与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的局面有几分相似,但也可能存在一些关键差异。正如互联网曾经那样,人工智能是一项革命性的新技术,它必将长期存在。然而,我们目前很可能正处于泡沫的边缘。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领域存在着大量的炒作,投资者们追逐着太多不切实际的商业模式,因此不应盲目跟风投资人工智能。最终,市场会进行调整,许多目前炙手可热的公司将会像过去一样销声匿迹。

不同之处在于,这一次,由于前文提到的企业和政府支持带来的优势,竞争环境将不再公平。我们可以预见,只有少数真正具有革命性的公司能够经受住最终的洗牌,并可能像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的NetflixPayPal那样,在之后主导市场。

决定胜负的关键可能在于适应能力。即使是那些引领人工智能竞赛的企业巨头,能否灵活调整产品和整个业务定位也至关重要。Netflix成功地从DVD发行转型到流媒体服务,并在互联网革命中蓬勃发展,而不是被时代抛弃。未来的成功企业也必须在今天的人工智能领域做到这一点。

这种转型已经开始。谷歌的AI概览(AIO)功能正在显著影响网络流量,并降低网站的点击率。这些AI摘要可以为用户提供所需的所有信息,而无需点击进入原始内容。尽管不同行业和主题对网站点击量下降的程度估计不一,但一些公司,例如拥有 MailOnlineMetro 等媒体的 DMG Media,声称人工智能 (AI) 导致点击率下降了高达 89%

其他科技巨头也显然正在转型。Meta 正在 Facebook Instagram 上大量投放人工智能内容和工具——例如允许用户创建 AI 头像——现在还重点展示该公司自行开发的 AI 机器人和网红。目前尚不清楚这一策略是否会成功,但可以肯定的是,人工智能革命要求所有竞争对手要么适应,要么被淘汰。

可能性较小:炒作是准确的

还有另一种可能性,尽管可能性较小。我们今天看到的对这项新技术的炒作和过分乐观,最终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准确和合理。毕竟,人工智能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现有模型也在我们眼前不断改进。

如果围绕这项技术的所有承诺和期望都没有被夸大,那可能意味着我们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期。在这种情况下,目前的估值以及资本涌入人工智能领域也就合情合理了。


浏览(168)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