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市场”:科斯究竟是怎么说的?
“思想市场”:科斯究竟是怎么说的?
——兼论思想自由与中国的制度未来
作者:赵晓
一、从莫基尔到科斯:思想市场的源头
从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基尔(Joel Mokyr)的“思想市场”(market for ideas),我想到了科斯(Ronald H. Coase),并找到了他那篇发表于1974年的论文——
《商品市场与思想市场》(The Market for Goods and the Market for Ideas)。
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型经济学家究竟是怎么说的呢?
中文世界对这篇论文多有提及,却语焉不详。
本文试作系统解析,并由此思考:
半个世纪前科斯所揭示的问题,
今天对中国的制度与文明转型,依然有何启发?
二、从“商品市场”到“思想市场”:科斯的洞见
1974年,科斯在《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发表此文,
提出了一个至今仍震撼人心的思想对比:
现代社会在商品市场与思想市场上,
实行了两套截然不同的政策逻辑。
在商品市场中,我们相信政府必须监管,
以防欺诈、垄断与外部性;
而在思想市场中,我们又主张政府必须退出,
让思想自由竞争、真理自我显现。
科斯敏锐地指出,这种“双重标准”缺乏理论一致性:
如果市场可能失灵,那么思想市场也不会例外。
既然我们担心商品市场会出现欺诈、劣质品与垄断,
为何却坚信思想市场永远能“自我纠错”?
他问道:
“为什么我们在商品市场上相信市场会失灵,
而在思想市场上相信它永远不会失灵?”
这不仅是经济学问题,更是文明秩序问题。
科斯在此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疆界,
将“市场逻辑”提升为“社会思想机制”的分析框架。
三、思想市场的亮点:自由、竞争与制度
(1)思想自由:真理必须能被说出
科斯并不否认思想市场的开放性价值。
他清楚,政府若掌控思想市场,
极易滥用权力,压制不同声音。
他明确指出政府的边界与功能:
“政府的任务,不在于说出真理,
而在于保护真理得以被说出的自由。”
这句话让人想起弥尔顿(John Milton)在《论出版自由》(Areopagitica)中的宣言:
“让我有自由去认识、去发言、去依良心而自由辩论,
这才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
思想自由,是文明国家与社会的根本前提。
一个不能公开争论的社会,
终将失去接近真理的机会。
(2)思想竞争:市场也会“失灵”
然而,科斯是经济学家,并非浪漫的自由放任主义者。
他指出:思想市场也可能被误导、被垄断、被操纵。
如果我们承认经济市场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失败,
那么思想市场同样会因为宣传、虚假与权力控制而扭曲。
思想的错误代价远比商品瑕疵更巨大——
坏思想能塑造坏制度,
坏制度又会生产更多坏思想。
因此,思想市场的失灵,
是所有市场失灵中最致命的一种。
他的话让我脑海一激灵:
我马上想到了那些因“思想垄断”而酿成灾难的历史与现实——
纳粹主义的狂热、国家主义(军国主义)的迷醉、
马克思—列宁主义(ML思想)的独断,
以及当今哈马斯等极端恐怖主义的意识形态暴力。
这些例子无一不是思想市场失灵的产物:
当思想被权力垄断、被宣传操控、被信仰取代理性,
它就会从浪漫的启蒙火种变成焚毁文明的烈焰。
(3)制度保障:自由不是自然状态
在上面讨论的基础上,科斯展现出他作为经济学思想家的深刻性与建设性。
他睿智地指出:自由不是天生的,而是制度的成就。
正如商品市场需要契约与法律,
思想市场也需要其“基础设施”:
教育体系、独立大学、自由媒体、公正司法与学术伦理。
他称之为“思想市场的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 of the market for ideas)”。
“一个完全自由但被谎言充斥的思想市场,
并不比一个被审查的市场更有助于社会福祉。”
真正的思想自由,
不是放任谎言泛滥的自由,
而是保障真理能够竞争的自由。
(4)科斯“思想市场”的精华与遗产
科斯的经典阐述,堪称经济思想史上重要遗产。
首先,思想市场需要制度化的自我修正机制。
思想的竞争必须有规则、有伦理、有透明度,
否则自由只会沦为噪音,真理无法被听见。
其次,政府的职责是保护竞争环境,而非定义真理。
国家不应成为思想的裁判,而应是规则的守护者。
只有当权力远离思想,思想才能保持创造力与生命力。
再次,自由是一种制度性成就,而非自然状态。
自由需要法治、教育与文化的支撑,
需要一整套社会机制去维系它的开放、公正与理性。
最后,思想市场是一切其他市场的根基。
商品市场创造财富,
但思想市场决定制度的方向与文明的高度。
没有自由的思想,就不会有持续的创新;
没有健康的思想市场,经济增长也终将枯竭。
从更深层看,科斯的思想不仅关乎经济学,
更在于他为“经济”与“文明”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这篇1974年的短文,
预示了后来莫基尔在《增长的文化》(A Culture of Growth,2016 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中所展开的宏大论题——
增长的根源在文化,创新的前提在思想自由。
正如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样,
当文明能够让思想自由流动,
知识才能成为创新的燃料,
制度才能成为自由的容器,
增长才能成为文化的延伸。
四、从科斯的提醒看今日中国
科斯晚年在《变革中国》(How China Became Capitalist)
及多次访谈中都表达过忧虑:
“如今的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是缺乏思想市场——
这是中国经济诸多弊端与险象丛生的根源。”
这句话一针见血。
过去四十年,中国建立了世界上最活跃的商品市场,
却依旧缺乏开放的思想市场。
结果是:
经济增长充沛,思想却贫瘠;
技术突飞猛进,文明却停滞不前。
我们有工厂,却没有思想工坊;
有资本,却没有观念创新;
有投资的热情,却没有讨论的自由。
正如科斯所警告的:
“没有自由的思想市场,一个社会的经济政策与制度设计,将缺乏纠错的能力。”
中国的问题,
不在于市场太多,而在于思想太少;
不在于监管太少,而在于自由太弱。
思想市场的不开放,
意味着创新被过滤,真理被筛选,异议被消音。
于是制度僵化,学术失真,舆论贫瘠——
文明在形式上进步,却在灵魂上退化。
五、思想市场的重建:走向文明性增长
如果说亚当·斯密揭示了商品市场的“看不见的手”,
那么科斯提醒我们:
思想市场也需要那“看得见的制度之手”——
不是控制,而是保障;
不是垄断,而是秩序。
对中国而言,这意味着三重转化:
1?、从权力垄断到思想竞争
建立真正的思想自由制度——言论、出版、宗教与学术的开放,让不同思想得以平等竞争。
2?、从知识服从到知识自治
让大学、媒体、科研机构回归独立与良知,
以真理为导向,而非行政命令。
3?、从市场企业家到思想企业家
鼓励那些敢于探索真理、传播知识、创造思想的人——
他们是文明创新的引擎。
如同企业家推动技术革命,
思想企业家推动文明革命。
六、结语:思想的自由,是增长的根
科斯的论文写于1974年,
但他的思想在2025年的今天依然如晨钟暮鼓。
他提醒我们:
商品市场决定财富,
思想市场决定命运。
当一个社会日益关闭思想市场,
它或许仍能凭惯性生产财富,
却再也生产不出真理、希望与未来!
真正的现代化,
不是资本的壮大,而是思想的解放;
不是技术的腾飞,而是心灵的自由。
当中国拥有一个真正开放、竞争、有序的思想市场,
那才是“文明性增长”的开始。
那时的中国,
经济增长将不再只是数字的攀升,
而是灵魂与制度共同的觉醒——
东方睡狮的真正醒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