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市场重回乐观情绪但风险已在积累
《文明系列·制度金融篇(补章)》
放水时代的幻觉与现实
——美联储、财政部与科技巨头之间的三角协奏
在放水时代,主权已不止于国界,而是流动于算法与债券之间。
美联储、财政部与科技巨头,构成了新的制度三角。
放水延稳的背后,是时间被抵押、未来被再定价的现实。
导言
2025年秋,美中关系暂稳,全球市场重回乐观情绪。
科技公司盈利亮眼,通胀回落,美债收益率平稳。
美国财政部与美联储协调放水,并宣布缩表将于2025年12月1日正式停止,以维持债务与市场的微妙平衡。
表面繁荣延续,“稳”的叙事再次主导经济舆论。
但这份稳态更多源自制度调控与信心延续,而非经济结构本身的康复——
一种被延后的稳定,也是一种以时间换取空间的制度平衡。
一、从繁荣到幻觉的金融逻辑
2025年秋季,全球市场在短短几周内重新陷入一场熟悉的狂欢:
科技公司财报亮眼,美联储重启降息,美中宣布稀土出口停火,股市再度攀上新高。
标普500全年上涨超过24%,纳斯达克创历史新高,AI龙头公司的净利润平均增长15%。
表面上,这是一幅繁荣图景:科技领涨,通胀放缓,资本信心回归。
但在这场表面繁荣的背后,美国财政赤字已突破36万亿美元,
平均每100天新增约1万亿债务。
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仍维持在4.3%–4.6%区间,没有出现“债务恐慌”。
这种“高债务、低利率”的并存状态,并非自然平衡,而是一种精密的制度调控。
放水早已不只是救市手段,而是文明体系维持主权稳定的方式。
每一次放水,都是在用时间换取信任。
二、放水的制度节拍:QE 与 QT 的双重剧场
QE(量化宽松)并非“无中生有地印钱”,
而是美联储以央行资产购买国债和抵押证券,让资金重新流入市场。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通过三轮QE累计扩表4.5万亿美元,
将利率从5.25%压至0.25%,重塑了全球金融秩序,也让市场形成了“流动性依赖症”。
QT(量化紧缩)则是QE的反向操作:国债到期不再买新债,资金退出市场。
2022至2024年,美联储缩表约1.3万亿美元,但市场反应有限。
2025年秋,美联储宣布缩表将于12月1日正式停止。
财政部同步减少长期债发行,改以短期T-Bills为主,短债占比上升至70%,创下历史纪录。
财政部掌控节奏,美联储调控气氛,两者形成“双簧协作”。
1970年代的滞胀、2008年的债务危机、2020年的疫情QE,
无一不是以“稳”为名、以“透支未来”为实。
每一次流动性幻象,都让系统延寿,却让出清更难。
三、通胀的沉默与AI的吸收机制
按常理,水放多了物价必涨。
然而截至2025年10月,美国CPI同比仅增长2.8%,远低于2022年高点9.1%。
原因在于,一个新的“制度性减压阀”——AI——正在运作。
AI抑制工资通胀。自动化提高生产率,却削弱工资议价能力。
2020至2025年,美国制造业与零售业的劳动力成本平均年增仅1.6%,
而AI相关企业利润增速高达12%。
效率红利替代了工资红利,物价自然难以上升。
AI带来就业减少,抑制了消费扩张。
麦肯锡预计,到2030年全球约有3亿个岗位被AI取代。
消费意愿下降,需求侧降温,通胀被动被锁在体系内。
通胀并未消失,而是迁移。
物价没涨,股价却飙升。
通胀从生活领域转向资产市场,
财富分配的方式随之改变:通胀仍在,只是换了舞台。
四、财富的重分配:AI与财政的共谋
AI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财富再分配的制度装置。
2025年,标普500盈利中有43%来自五大科技公司(十年前仅20%),
企业所得税占联邦财政收入比重降至7.8%。
利润集中、税基缩窄,使财政愈加依赖资本收益。
AI企业的高利润维系财政信心,财政放水又推高AI估值。
两者形成闭环:
AI造富,放水助涨,税基幻稳,制度延寿。
然而,结构性变化也在同步进行:
资本拥有者的财富快速扩张,中产靠资产“续命”,
而被AI取代的劳动群体被边缘化。
这场繁荣的实质,是一场静悄悄的财富转移。
五、制度的外循环:美元的延命逻辑
美国的“稳”并非只靠内部调节。
虚稳结构得以延续,还依托于全球资本回流与美元主导权。
截至2025年夏,美债海外持有量占比超过30%,持有规模已突破9万亿美元。日本依旧居首,持有约1.15万亿美元;英国紧随其后,约0.9万亿美元;中国(含香港及离岸账户)约0.73万亿美元。
美元资产依旧是全球资金的避风港。
美国通过制裁、关税与能源协议,将部分通胀压力转嫁海外。
美元体系不仅是结算工具,更是通胀转移机制。
美元的地位使美国能够以负债换取资源,以通胀换取增长。
这是一种长期的制度延命术:外循环维系内稳,虚稳支撑主权。
六、制度余响:稳定的代价
短期的稳态是真实的,数据也未造假。
但长期的代价同样存在:就业萎缩、税基缩小、财富分化。
每一次制度稳态最终都要偿还时间的利息。
1970年代以滞胀收场,2008年以债务危机收场,2020年以通胀与资产分化收场。
2025年的“稳”尚未破裂,但风险已在积累。
AI的繁荣与财政的放水,
像两只交错的手:一只制造信心,一只透支未来。
当信任减弱、通胀回升、流动性反转,
这场稳定的幻象或将碎裂,
而在碎裂的倒影中,我们也将看到制度的真实形状。
主权注脚
放水不是金融操作,而是一种政治选择。
在AI时代,印钞的节奏与算法的方向,共同定义国家的主权边界。
美联储、财政部与科技巨头之间的三角协奏,
构成了当代美国制度的真实轮廓:
它的繁荣来自稳态,它的稳态以未来为代价。
篇后附识:时间的政治——从延稳到再定价
时间,正在成为当代制度最稀缺的资源。
放水不是单纯的货币操作,而是一种时间政治。
政府通过延迟风险来维系信任,通过持续放水来换取社会的短暂安定。
这种机制在历史上多次出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依赖石油美元的虚稳,
2008年靠量化宽松延续的金融平衡,
2020年疫情后的财政刺激,都以“延稳”换来喘息。
如今,美联储宣布缩表即将停止,意味着又一次再定价周期的开始。
债务、资产、劳动力与AI资本的估值体系都将重新排列。
“稳”的叙事仍会延续,但其成本正在累积。
时间能推迟危机,却无法免除清算。
当未来被抵押到更远的未来,制度的自我再定价,也就不可避免。
这正是放水时代的本质:
不是流动性的幻象,而是文明在拖延中的求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