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carl

注册日期:2013-07-28
访问总量:2248264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1973年7月18日毛泽东接见杨振宁


发表时间:+-

这位自称初中数学考零分的中专生,与杨振宁大谈现代理论物理,得到杨振宁的反复恭唯。会谈后,周恩来与王洪文,张春桥一起宴请杨振宁(图2-3)。会谈全文如下: 杨振宁下了车,由周培源陪着向前走去。周恩来迎了上来,与杨振宁、周培源一一握手,他又对杨振宁说: “主席在他的书房等你呢。” 周恩来、周培源陪着杨振宁一同走进毛泽东的书房,毛泽东从沙发上站起来,向客人表示欢迎。周恩来向毛泽东介绍道: “主席,这就是杨振宁博士。” 杨振宁急忙抢上一步,握住了毛泽东的手,向毛泽东问好。毛泽东说: “你是物理学家,你对物理学有贡献。” 尔后,他又与周培源握手。周培源紧紧握着毛泽东的手,恭敬地说: “祝毛主席万寿无疆!” 毛泽东淡淡一笑,轻轻地摇着头说: “这句话不对,不科学,没有什么万寿无疆的。” 周培源却认真地说: “这句话表达了全国人民热爱毛主席的心意。” 毛泽东示意大家落座,杨振宁和周培源分坐在毛泽东两旁。毛泽东关切地问周培源: “你在文化大革命里,被整得呜呼哀哉了吧?” 本来就双耳重听的周培源,此时还在琢磨着毛泽东刚才反驳的那句“万寿无疆”祝词,就没有听清毛泽东的问话。忽然看见毛泽东正在望着他,就连忙从口袋里掏出助听器往耳朵上戴。周恩来提高声音提醒他: “主席问你文革中还好吧?” 周培源忙点着头应道: “谢谢主席关怀,我在文革中还好,没怎么挨整,就是被贴了一些大字报。” 毛泽东说: “你的发言,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呀。” 他所说的发言是指1971年周培源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综合性大学组座谈会上关于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发言。周培源说: “那个发言,后来在1972年10月6日《光明日报》上发表了。” 杨振宁插话说: “我看到《光明日报》上的文章了。” 杨振宁说的就是周培源根据他那次发言整理出来的《对综合大学理科教育革命的一些看法》一文。这篇文章发表后曾遭到上海《文汇报》的点名批评。所以毛泽东接过话题对周培源说: “上海有人不赞成你的文章。” 说罢,他转向杨振宁,微笑着说: “你还很年轻嘛!” 杨振宁说: “我今年51岁。” 毛泽东问道: “现在,光量子能不能分?” 杨振宁说: “这个问题现在还不能完全解决。” 毛泽东说: “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如果物质分到一个阶段,变成不可分了,那么一万年以后,科学家干什么呢?” 接着,他依然从中国古典哲学中为自己的辩证思想寻找依据,他说: “有人说公孙龙是诡辩者,还有施惠。但是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之说,这就是物质无限可分的意思。还有‘飞鸟之影,未尝动也’。地球哪里算中央呢?施惠说过:‘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毛泽东的湖南腔说的这些历史人物和典故,杨振宁都不熟悉,所以就听不清楚。周恩来就和周培源换了座位,靠近毛泽东坐着,以便向杨振宁作翻译。毛泽东边说边轻轻地用手比划着: “比如马,是什么马嘛。公孙龙就说过:‘白马非马。’马有白马、黑马、大马、小马,还有日本的高头大马,非洲的斑马,但是看不见那个‘马’呀。又比如人,有男人、女人,男人是人,又不是人;或者女人是人,也可以,可你是女人吗?所以又看不见‘人’。” 说到这里,毛泽东兀自笑了: “我是经常吹这些,你们大概不愿意听吧。” 杨振宁正静静地听着老人这一番前所未闻的谈古论今的思辨,突然听他这么说,便以敬佩的口吻说道: “毛主席,您看得很远,看到了社会的将来。您把科学实验与阶级斗争、生产斗争一起提,很重要。” 毛泽东慢慢地靠在了沙发上,似是对众人又似是自言自语地说: “没有科学实验,行吗?” 毛泽东由物质无限可分的话题,想起了他曾接见过并十分欣赏的日本物理学家坂田昌一,他问熟悉坂田昌一的周培源: “坂田现在怎么样了?” 周培源回答说: “坂田在1970年去世了。今年春天,坂田夫人同日本的物理教授有山兼寺夫妇一起来我国访问过,是应郭老的邀请来的。” 毛泽东见周培源提到了郭沫若,就说: “我们郭老在历史分期这个问题上,我是赞成他的。但是他在《十批判书》里边,立场观点是尊儒反法的。”“法家的道理就是厚今薄古,主张社会要向前发展,反对倒退的路线,要前进。” 宾主之间这种拉家常式的谈话使杨振宁非常愉快,自幼爱好文史诗词的他趁机谈起了毛泽东的诗词,他说: “我很喜欢毛主席的诗词,原来觉得中国的古诗好,也很喜欢,但觉得过于悲观了,主席的诗很好,特别是有很多的解释。” 毛泽东轻轻地摆摆手,表示不同意杨振宁的看法: “我就不喜欢那些解释。比如《诗经》,两三千年以来解释很多。最没道理的是对‘渔网之设,鸿则离之’,其中的‘鸿’解释不清是什么东西,闻一多还说‘鸿’不是鸿鸟,是蛤蟆。” 众人忍不住大笑起来。杨振宁边笑边继续着自己的话题说: “我最喜欢主席诗词中的两句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我第一次回国访问后,回到美国去讲演,有1000多人听,最后我说,这两句诗最能代表新中国的精神了。” 毛泽东微微点头,说: “你的讲话,我们印在《参考消息》上了。” “你们美国有个专栏作家叫艾尔索普的,他说现在中国不要紧。”毛泽东说着,从沙发扶手上抬起双手比划着:“艾尔索普说:感谢上帝做出了一个太平洋,难怪克里姆林宫的人那么怕中国,因为俄国与中国缺少一个太平洋。” 众人又一次发出了会心的笑声。杨振宁谈起了1972年他第二次访华时在延安的感受,他还说: “我在王家坪看到毛主席和毛岸英的一次谈话的照片。” 毛泽东微微眯起双眼,仿佛在回味着那个艰苦的战争年代,他说: “我说富了不好,穷一点好。蒋介石就比较富,我们就是轻武器,他有几百万军队,我们只有百把万。” 杨振宁接过话头说: “我爱人杜致礼的父亲杜聿明先生,我们结婚时以为他死了,以前一直没有见过。前年我回来时问他,当时知不知道毛主席发表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他说只知道在无线电里边说杜聿明投降,那时他飞离徐州向西边跑,没有听见。他说: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打仗,一点希望都没有。现在他有70岁了。” 毛泽东轻轻地笑了起来,关切地对杨振宁说: “你见了他,代我问他好。” “那非常荣幸了。”杨振宁点着头,感动地说:“他现在对于新中国有坚强的信心,十分了解,比我父亲强。” 杨振宁的父亲,就是一直在上海同济、复旦两校执教的杨武之教授。 不知不觉间已经谈了一个半小时,杨振宁知道该告辞了,便从沙发上站起身来。毛泽东意犹未尽,用赞许地口吻说: “你对世界是有贡献的。” 杨振宁连连摇手,表示不敢当。他向正欲起身相送的毛泽东说出了内心的敬意: “毛主席,我在中国到处看到大家祝愿您万寿无疆的标语。我也要祝毛主席万寿无疆。” “你不要这么讲。”毛泽东微笑着说:“这句话不对,不科学。”

G3ogLo7W4AA3xoo.png


浏览(646)
thumb_up(3)
评论(3)
  • 当前共有3条评论
  • 洋知青1

    萧光琰体验了痛苦,杨振宁体验了欢乐。

    杨振宁在美国功成名就,改革开放后回到中国享尽荣华富贵,82岁高龄还取了个28岁的年轻女人做老婆,本来中国男人就比女人多,很多年轻人找不到老婆。

    与杨振宁相比,萧光琰就没有那么幸运了。1950年,萧光琰博士为了报效祖国,从美国回到中国,他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出了不少科研成果。在1968年清理阶级队伍中被关押毒打,最后全家自杀,包括他的美籍妻子和女儿。萧光琰死的时候才48岁,他的女儿年仅15岁。

    杨振宁和萧光琰只相差三岁,属于同龄人,一个活到103岁,另一个早在50多年前就死去,而且是全家死绝。人的命运为何竟如此不同!

    萧光琰忠贞报国,辛勤奉献,最后却全家惨死,他们一家早已被遗忘。杨振宁老了才回来,像宝贝一样供着,尽享荣华富贵,还娶了个年轻女人。

    萧光琰在两个多月的关押中,饱尝无休止的审讯和毒打,死前遭受无尽的痛苦,而杨振宁尽享一切荣誉和荣华富贵,抱着年轻美女,欣喜若狂地说“这是上帝赐予我的礼物”(见杨振宁访谈)

    上帝让人来到世上,是为了让他们体验人世间的一切痛苦与欢乐。萧光琰体验了痛苦,杨振宁体验了欢乐。


    屏蔽 举报回复
  • liucarl

    过去几天国内朋友的朋友圈里全是经官方精心审定和推广的杨某生平事迹。就从这一点,就知道这人是不是好人了。

    一个把灵魂出卖的人。

    屏蔽 举报回复
  • 天雅

    到底那个是杜律明的女婿?杨政宁还是李正道?我以为是后者呢。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