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e

注册日期:2012-01-13
访问总量:2409910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从杨振宁放弃美籍看中国读书人的政治幼稚病


发表时间:+-

从杨振宁放弃美籍看中国读书人的政治幼稚病


在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史上,杨振宁的名字几乎成了科学理性的象征。他与李政道共同发现“宇称不守恒”,让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自然界并非完美对称,从而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新秩序。然而,当这位科学巨人晚年放弃美国国籍、选择回到中国定居时,他所引发的争议,远不止于爱国与否的问题,而是揭开了中国读书人长久以来未曾治愈的根本病症——政治幼稚病。



---


一、科学天才的政治盲点


杨振宁的确是世界级的天才,但他从未是一位政治成熟的公民。他在自然科学的洞察足以穿透宇宙结构,却在社会制度的理解上停留在前现代的朴素层面——他相信,只要科学发展,只要学术独立,只要个人道德高尚,社会终会“自然”走向理性与文明。

这种信念,正是中国知识分子几百年来的共同幻觉:他们相信道德能代替制度,相信智慧能平衡权力,相信知识能自发带来政治正义。


然而,政治并不是科学实验。自然界的规律不会欺骗,但权力会。理性无法自动修正专制结构,除非存在制衡机制与法治基础。杨振宁能理解“宇称不守恒”的物理原理,却不理解政治世界中更深的“不守恒”——权力一旦失去监督,便不会自我对称。



---


二、民主的不完美与专制的本质


必须承认,杨振宁在美国的晚年并非一帆风顺。学术体制的复杂、人际关系的冷淡、学术界对“成名者”的冷漠,甚至社会对老移民的疏离,都可能让他感到失落。

他看到了民主制度的瑕疵,却未能理解它的本质:民主不是完美的政治,而是唯一能自我修正的政治。


在民主社会中,人们可以批评政府、揭露丑闻、质疑权威——正因为它不完美,才必须允许批评、允许更正。

但在专制制度中,错误无法被指出,权力无法被制衡,理性被迫成为权力的装饰。杨振宁看到民主的不完美,却没看到专制的不可救药;他感受到自由世界的冷漠,却忘记那种“冷漠”正是自由的代价。


他误以为制度的理性可以被个人善意取代,误以为科学的理性可以弥补政治的非理性——这正是典型的中国式知识分子思维:以个人道德评判制度优劣,却不理解制度才是道德得以生存的条件。



---


三、从“宇称不守恒”到“政治不对称”


杨振宁的物理发现揭示了自然的不对称,而他的人生选择则揭示了另一种不对称:中国的政治结构与科学理性之间的断裂。

在自然界中,不对称是宇宙演化的起点;在政治世界中,不对称是专制的根源。一个权力无法被制约的社会,就如同一个物理系统能量失衡、方向混乱,最终只能崩塌。


杨振宁选择回国,不是科学家的失败,而是政治教育的失败。一个连制度对称性都不理解的知识分子,即便拥有诺贝尔奖,也难以抵御权力的诱惑与民族主义的情感绑架。



---


四、中国读书人的集体幻觉


杨振宁的回归在中国被包装成“爱国楷模”,却暴露出一种更深的文化逻辑:中国的读书人仍然生活在道德叙事中,而不是制度叙事中。

他们崇拜权威,却以为这是尊重;他们相信道德自足,却忘了道德需要制度保障;他们痛恨西方“虚伪的民主”,却接受比虚伪更可怕的“真实专制”。


这种精神结构,正是儒家式政治文化的延续:宁信君王的仁德,不信法治的冷静;宁讲忠孝,不讲权利。

于是,“政治幼稚病”成为了中国读书人代代相传的顽疾——他们读尽天下书,却读不懂权力。



---


五、政治成熟的真正含义


政治成熟不是激进口号,也不是反对谁,而是理解人类文明的结构逻辑:


1. **制度永远高于善意。**个人的仁慈不能替代公共机制。



2. **民主的缺陷是修正机制的一部分。**正因有缺陷,才有改革空间。



3. **专制的“效率”是幻觉。**它的稳定是暂时的,代价是自由与真理。




杨振宁在物理学上揭示了宇宙的不对称,却未能在政治上看清人类制度的非对称。他看到民主的裂缝,却误入专制的陷阱;他理解科学的真理,却不理解政治的真相。



---


六、结语:真正的理性觉醒


杨振宁放弃美籍,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是整个中国知识阶层的镜像。它提醒我们:科学不能替代政治理性,道德不能取代制度智慧,民族情感不能代替公民意识。


真正的理性,不是发现真理,而是建立让真理得以存在的制度。

当中国的读书人不再以“爱国”遮蔽自由、不再以“道德”替代法治、不再以“个人理性”逃避政治制度,那一天,中国才真正走出了政治的幼年期。


而在此之前,杨振宁的回归,仍将是一面镜子——照出中国知识分子内心深处那种温柔、聪明,却仍旧稚嫩的政治灵魂。



浏览(2422)
thumb_up(18)
评论(28)
  • 当前共有28条评论
  • 洋知青1

    杨振宁1964年3月23日加入美国国籍,在此之前他一直拿中华民国护照。也就是说,在取得诺贝尔奖这段时间内,他是中华民国人。2001年11月,杨振宁获得大陆永久居留资格。自2003年起,杨振宁开始在清华大学长期定居。2004年11月,杨振宁正式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2015年2月,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于4月1日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籍。

    屏蔽 举报回复
  • 老莘

    写得很棒,结语更棒。

    中国文人也不是统统短视的,许多文人早就认清,没有因为“爱国”而走入歧途。

    杨振宁是绝对聪明人,早期他不回国,那时回国只能毁了自己。他的回国是一笔交易,他的回国对中共的理论研究毫无作用,中共得到的只是面子,和宣传的价值。


    屏蔽 举报回复
  • guoqu

    爱因斯坦留下美国把他当作老母鸡的遗训, 2000年夏季到普林斯顿大学参加学术活动中间一踏进他的故居就看到了他留下的这句话。

    屏蔽 举报回复
  • 中国现代哲学家学会 回复 倩影

    不是私人感觉,而是标准问题。同爱因斯坦比较一下,杨的问题就一目了然了

    屏蔽 举报回复
  • 倩影 回复 hare

    应该都有。保护自己,沉默和依附,都有。人生在世,干干净净的都是些普通人。我可以说我很干净,但没啥成就啊。有些成就的人,风里来雨里去的,蒙点尘是很正常的,干干净净的不能说没有,但真的不多。不脏就可以了,不能要求人人都冰清玉洁白莲花。那就什么也别干了。我听过杨振宁给学生讲课,做报告,回答问题,都非常好,很实在,很平和。他对中美之间的异同,看得是很客观的。从未煽风点火,对年轻人来说,是非常有益处的。他不害人,翁帆除外,还有李政道,那个咱管不着,也不知道,但他从未害过谁或踩着谁的尸骨上位。。。人家就是做事,利己,往上爬。。。人往高处走嘛,又没害着谁,你看不惯是你的问题,不能说人家有问题哦。

    屏蔽 举报回复
  • hare 回复 倩影

    小姑娘您不知道在三者的区别:保护自己,沉默和依附。共产党知道如何对待这三种人。你觉得杨属于哪一种?

    屏蔽 举报回复
  • 倩影 回复 hare

    怎么?您也来一个,没有说话的自由,不说话的自由也没有吗?人家不说,行吗?您自己怎么不去北京立交桥拉个横幅什么的?您回国的时候不也乖乖地嘛,很hare嘛。您也没拿个大喇叭去北京街头喊个口号什么的,没有嘛。大家都一样很怂啊,为什么老杨就得去送死呢?

    屏蔽 举报回复
  • hare 回复 倩影

    你听说过他批评专制制度嘛?一个美国培养的人,得到美国的荣誉,反过来对专制政权磕头,这不是良心大大地坏了吗?

    屏蔽 举报回复
  • 倩影 回复 hare

    支持中国不代表支持专制体制啊。邓江胡。。。都还可以啊,没有太专制。当时中国在慢慢发展,在变好,作为一个中国人,为美国也服务了一辈子,退休了,回中国做回中国人,做些贡献,有什么问题?杨振宁没有像宋庆龄那样当苏俄间谍,深度参与政治,他只是处事圆润,风格稳健而已。除了个人生活上老少配有点令人恶心之外,没有失德行为。做得很好。


    李政道没有回国,但也为中国做了很多贡献,也很好。两个人不同,你可能带着个人情绪,有所偏好,这个没有办法,您随便。但客观来讲,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证据可以指责老杨。


    屏蔽 举报回复
  • fangbin

    把爱因斯坦文集看过后。就明白中国的科学家,几乎都是政治上的白痴。所以我不是在杨死后,才对他做评价。爱用斯坦文集在上,早就看透了。邓稼先们也是如此。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