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经济学:回到亚当斯密“和平经济学”原点再出发——兼论“和平总统”平息八场战争的和平经济学交易艺术
共生经济学:回到亚当斯密“和平经济学”原点再出发
——兼论“和平总统”平息八场战争的和平经济学交易艺术
Symbionomics: Returning to Adam Smith’s Vision of “Peace Economics”
— On the ‘Peace President’ and His Peaceconomic Art in Resolving Eight Wars
已故《道德经》英文版译者居延安先生曾说:“共生思想是够人类挖掘一百年的金矿。”
那么,从亚当·斯密“和平经济学”(Peaceconomics)原点再出发的共生经济学(Symbionsomics)——將发生学(Genetics或Embryology)、动力學(Dynamics)、恊和學(Synergy)融为一體的共生哲学-经济学,是“LIFE(生命形态)-AI(智能形态)-TRUST(组织形态)”三位一体交互主体共生时代,人类打通物理、生理、心理、数理,解开历史逻辑(人神约定)、组织生态、科技人文、工程伦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国际关系、效率公平、成本收益冲突之结的金钥匙!

共生经济学回到亚当·斯密的和平原点再出发
引言:站在亚当·斯密的塑像前
沿着爱丁堡的皇家大道,向海关大楼的方向走,访客会看到公众捐款集资建设的亚当·斯密塑像。矗立在圣吉尔斯大教堂外的斯密,身后是一把旧式犁,身旁是一个蜂巢,象征着农耕社会向商业社会和市场经济的过渡。他的左手捏着长袍,暗示他大部分时间投入学术生活,右手不怎么显眼,被称为“看不见的手”,放在一个地球仪上,含蓄地提示着他内心愿景和身后世界性的声誉。
从所谓“看不见的手”到劳动分工,可以提升生产力、每个人追求自身幸福的努力将促进整个社会的富足……斯密对经济运作的总结在后世演变成劳动分工、市场经济、自由贸易等人类社会运作的基本规则。可以说,斯密之后任何人的生活都深受他的影响,也因此,当现状不甚理想,未来不再确定,人们也会回看斯密这个思维原点。
其实,早在1755年的一篇演讲中,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了财富增长的三个要素:“除了和平、便利的税收,以及过得去的司法(peace, easy taxes, and a tolerabl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之外,把一个落后国家变成繁荣的国家,就不再需要别的什么了。”
斯密所表述的繁荣国家的三要素“和平、便利的税收、过得去的司法”,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再三呈现着同一根源:英国农业生产具有的高度确定性,以及由此而来的和平秩序。和平、便利的税收、过得去(意思是还算公平)的司法,都是斯密对当时的英国状况的描绘,更是与欧洲大陆做对比。斯密语境下的“和平”,不单是通常所理解的国与国之间的“和平”(无战争),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安宁”。
这种安宁,不仅来自宏观——国际上国与国之间的无战争状态,更来自微观——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弱冲突状态。在英国历史上,人与人之间的私斗,包括贵族和贵族之间的私斗,被宣布为违反了“国王的和平”(Peace of the King),要以王权加以约束和调解。负责地方治安的官员,早期被称作“治安官”(Keeper of the Peace),后期被称作“治安法官”(Justice of the Peace)。这些称谓中的“Peace”一词,也都包含了“安宁”这一层含义。
不列颠岛这个地方的社会生活,自古以来就有着一种弱冲突的、相对和平的基调,再加上地理上带来的与欧洲大陆相对隔离的地缘特点,英国社会与欧洲大陆的冲突也是相对隔离的。英国历史上的“和平”曾经间歇性地被来自外部的征服中断,但是,由于英国社会生活的固有特征,征服运动过后,这种“和平”又会迅速地重新建立起来。公元11世纪的诺曼征服之后,这种外部征服再没有出现,英国的“和平”也再没有被外部因素打断。
一、思想语境:经济学的诞生即是“和平秩序学”的产物
亚当·斯密所处的18世纪,是欧洲从封建战争状态转向商业社会秩序的转折期。《国富论》(或译《原富论》)之名中“wealth of nations”,并非单指财富堆积,而是国家如何在和平、法治与自由交换的秩序中实现共同繁荣。
斯密继承了斯多亚哲学与自然法学传统,将人视为“社会性动物”(social animal),而非单纯的掠夺者。他相信:“贸易的自然倾向,是以和平取代战争,以互利取代掠夺。”
📜 “Commerce, which ought naturally to be among nations as among individuals, a bond of union and friendship.”
——《国富论》,第四卷,第三章
译:“商业本应如同个人交往一般,成为国家之间团结与友谊的纽带。”
这句话的逻辑即明言:商业与经济活动的存在目的,是维持和平与互信,而非制造冲突。换句话说,经济学在斯密那里,根本是“以和平维系社会秩序的制度科学”。 由此观之,我们把斯密经济学,叫做“和平经济学”(Peaceconomics),也是名至实归。
二、原著与论述:斯密关于“和平—繁荣”关系的三重强调
(1)第一重:和平是分工的前提
《原富论》第一卷开宗明义谈“分工”,而分工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可以在无恐惧的社会秩序中相互信任与交换:
📜 “The division of labour is limited by the extent of the market.”
——《国富论》,第一卷,第三章
而“市场的广度”取决于什么?——取决于人身安全、财产权与交通自由,即和平环境。斯密在信件与讲稿中多次指出,战争摧毁市场,和平扩展市场。在他看来,分工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和平秩序的社会学结果。
(2)第二重:和平是自由贸易与国家富强的条件
在《原富论》第四卷〈论重商主义〉中,斯密讽刺那些主张“以战争夺取市场”的政策:
📜 “The great object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every country, is to increase the riches and power of that country by peace and industry, not by war and conquest.”
译:“每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学之伟大目标,乃是通过和平与勤勉而非战争与征服来增加其财富与力量。”
此句清楚表明:经济学的核心目标是“以和平替代掠夺”——真正的“国富”并非来自战争胜利,而是来自和平劳动。这也是斯密区别于霍布斯“战争状态人性论”的根本所在。
(3)第三重:和平是制度与道德感的底层逻辑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中明确指出,人类之所以能形成稳定社会,不是出于恐惧,而是出于“同情与认同”(sympathy):
📜 “Society cannot subsist among those who are at all times ready to hurt and injure one another.”
——《道德情操论》,第二部分,第二节
译:“若人们时时准备伤害彼此,社会将不可能存在。”
此处是最深的经济哲学根基:和平不是政治的结果,而是人性道德情感的经济条件。正因社会成员能以共情维系互信,市场交换才有意义。换言之,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并非机械机制,而是和平秩序下的道德自组织。
三、思想逻辑:经济繁荣的三重和平依存结构
可以这样总结亚当·斯密的“和平经济学”逻辑:
| 层次(Level) | 经济学机制(Economic Mechanism) | 所需和平类型(Required Peace Type) | 破坏后果(Consequences of Disruption) | 
| 个体层(Individual Level) | 交换与信任(Exchange and Trust) | 人际和平(Interpersonal Peace) | 失去信任 → 交易成本极高(Loss of Trust → High Transaction Costs) | 
| 社会层(Social Level) | 分工与制度(Division and Institutions) | 国内和平(Domestic Peace) | 战乱破坏生产与市场(War Destroys Production and Markets) | 
| 国家层(National Level) | 贸易与友谊(Trade and Friendship) | 国际和平(International Peace) | 战争阻断贸易与繁荣(War Blocks Trade and Prosperity) | 
所以,当我们说“经济繁荣的首要条件是和平”,其实是重述斯密的经济学原理:第一是和平(社会互信的和平),第二是和平(制度秩序的和平),第三还是和平(国际关系的和平)。世间没有这三重和平,所谓市场、竞争、自由、恊作、创新、原富、国富、共襄幸福,都无从谈起。
四、共生经济学(Symbionomics)的发生、动力与恊和
人们往往误解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为个人利己性自动优化系统,但他在《道德情操论》中已明确指出:“The invisible hand of Providence”——是神性理性的隐秘安排,使人类在互利中避免冲突。也就是说,市场并非战争的延伸,而是和平的“生命自组织”。斯密的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如何维系和平共生的社会物质秩序之学”,也就是和平经济学。
正因如此,我们把“基于生命自组织连接动态平衡的交互主体共生“法则引入经济基础理论的共生经济学(Symbionomics),才可被视为“回到亚当·斯密‘和平经济学’原点的再出发”。
和平经济学根基的根基,是落脚在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组织行为过程适宜又适应的共情、同情与“互孞”之中,为此,我于1995年专门造了一个新汉字:,并于2008年10月首次在德国萨阿不吕肯的欧盟学院举办的“中欧社会论坛预备会议”上,以首席顾问的身份(也是大会唯一来自中国大陆的代表),作总结发言时,给与会代表讲述了这个字的充分必要性。
那么,共生经济学(Symbionomics)的概念,是怎样在我的思想中孕育出来的呢?
创造Symbionomics的9个历史瞬间:
1、2006.3-2007.9,我应美国华盛顿一份《新世界时报》总编辑邀请,在开设一个专栏以我老家都昌古县命名(汉刘邦时设)“枭阳通讯”,整理我自1970年代以来对人体、自然、社会生活健康、中西文化文明历程,以及人类现当代政治经济组织行为的感悟与思绪,每周一篇(就是一版),后经朋友热情整理编辑成《和解的年代:从共产主义到共生主义》和《一个民族的灵魂:从文化再造到中国再造》两书,2007年底在香港正式出版。
2、2008年2月我第一次到美国朋友家过春节,应邀在“半杯茶社”交流,作《和解共生,再造中国——关于改善中国政治生态的16个切入点》,回上海后,我给葆有山青水秀的江西主事者,写了一份万字《建设国家级“环鄱阳湖生态文明实验区”》建言,事后又转给当时“两会”新闻发言人赵启正,他回信表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似乎是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之内。GDP或GNP是1930大萧条后,美国人建立的(定义的)。对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新的社会发展模式,中国人也该为之建立新的参量吧?阁下以为如何?于是,2008年11月有了《“生态经济模式的价值GDE参量”刍议》
3、我第一次正式提出“共生经济学”(Symbionomics)的概念,是2010年4月上海世博会前夕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组织“生态文明——思想、政策、实践论坛”,首次提出《创建一个共生世界》之后,同年6月8日,应人口与城市设计经济学家左学金博士邀请,受聘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特聘研究员”,专门研究新兴复杂系统通过“希格斯自相互作用”和“普里高津自组织”及“钱宏生命连接动态平衡”形成的“Symbionomics: Stories of a New Economy”(共生经济学:新经济的故事)时,作报告《将共生法则引经济学基础理论重塑》学术报告。
4、2012年7月4日,在《中国:共生崛起》一书在知识产权出版社后,我们与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合作举办区别于“世界经济论坛(WEF)”的“第一届全球共生论坛(GSF)”。至今已经分别与十多所大学合作举办了四届大的论坛和七次小论坛,并主编《全球共生:化解冲突重建世界秩序的中国学派》,2018年台湾晨星出版社出版。
5、201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与2006年诺奖得主菲尔普斯相遇,以《从“增长黄金率”到“健康黄金率”的文明跃迁——超越传统布尔逻辑的“交互主体共生三元跃迁”》通过翻译与之交流。
6、2015年3月15日应“CES [中国旅美经济学会]年会”邀请,在密歇根大学,作《Symbionomics ABC:生产回归生活、生活呈现生态、生态激励生命》报告,提出与“市场经济形态”“政府经济形态”并列的“社区经济形态”概念及三大经济形态交互作用的命题。
7、2018年7月在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特色课程FIST(复旦大学夏季集中式授课)开设全校公共选修课《现代危机与共生思想》。在中文经济文献中,它被描述为通过资源共享或互补性形成共生关系以优化效率的独立实体,常带有“共生、共享、双赢”的主题。
8、2023-2024,基本完成《共生经济学:21世纪政治经济文化组织行为因应之道》,进一步将共生经济学与AI时代经济和“经济健康黄金比例”联系起来,强调从资本驱动的分配转向基于家庭、社区、市场、政府生命自组织连接动态平衡的交互主体共生。已经获加拿大新书号,等待出版。
9、2025年1月应邀在英属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作《爱之智慧孞態网(Amorsophia Minds network, AM)》报告,呼吁召开“新达特茅斯会议”,提出解决AI三大瓶颈,避免AI商业泡沫,必须同时化解“LIFE(生命形态)-AI(智能形态)-TRUST(组织形态)”冲突,创建AM场,以作为人类生活方式创新与再组织奖抑机制的技术伦理基础设施。
五、共生经济学的再出发:从“和平之手”到新时代理论践行
经济健康黄金率,将导出共生经济学(Symbionomics)的8大转变,每一项都与斯密的和平经济学原点相呼应,又是这些转变标志着经济学从资本逻辑向生命逻辑的文明跃迁,强调从增长黄金率到健康黄金率的范式转变。通过这些转变,共生经济学不仅解决战争根源(如地缘竞争和特权垄断),还构建可持续的全球秩序。:
1、从理性经济人到组织共生人 基于“三大生命自组织力与外连接自平衡力”充要条件,从“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投资-消费社会,到内外开放赋能的“组织共生人假设”——仨自组织人(你、我、他的政治自组织人、经济自组织人、文化自组织人)生态-生产(含人自身生产)-生活和谐形成以身心灵健康为目标的社会再平衡。这一转变呼应斯密的“社会性动物”观,将个体从孤立理性转向交互共生,支持计划书中强调的人权与主权平衡,实现微观层面的和平互信。
2、从产权理论到共生权理论 “共生权”(the Symbiorights)理论,超越“产权理论”框架下的“公有制”与“私有制”、“政府管制”与“市场自由”的两难选择。因而共生权,也超越传统工程学或伦理学的自由主义经济学、结构主义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努力。这一转变扩展了斯密的产权与交换逻辑,转向权利-责任的共生结构,为计划书的“高门槛自决”提供伦理基础,避免产权冲突引发的战争。
3、从资本积累指标到能效平衡指标(GDE) 共生经济学推动社会进入“熵减-熵旋模式”,其中最重要的是基于“成本收益消长呈反比例”定律和“资源生产率”概念,提出GDE(Gross Domestic Energy)指数评价体系,即一套不同于以资本增值/减值为指标的国民生产总值(GDP)统计方法和价值参量,即:以能量(孞息)能效/能耗为指标的国民生产效能(GDE)统计方法和GDE价值参量。那么,衡量政治经济组织行为的测量方式,从企业、政府两张资产(资源)负债表的累计,扩展至自然、社会(道德伦理规范)、家庭、社区、企业、政府六维资产(资源)平衡账户。这一转变超越斯密的财富增长要素,转向能量效率平衡,支持计划书的AI技术监督,确保和平进程的经济可持续性。
4、从加减思维到乘除思维,从赎罪到赎福 从加法减法思维、赎罪上天堂,到乘法除法思维、赎福得共生;从学科化广义职业教育,到“三本通学教育”--发现本心(身心灵健康教育);成就本事(博雅通识觉知教育);守住本分(全人格教育),以克服不同“文化属性”带来的惯性与惰性,形成个体-群体-文明的持续共生成长。这一转变从线性思维转向指数共生,支持计划书的“小而美”国家模式,通过教育改革化解文化冲突,实现斯密的道德自组织。
5、从二元经济形态到三元共生经济形态 从“市场经济-政府经济”两种经济形态,周期性世纪摇摆困局,到“社区经济-政府经济-市场经济”三大经济形态(Economic form)全生态并行不悖“相互作用、共襄生成”的新格局:a、“有效用边际”的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资本利润最大化);b、“有绝对边界”的政府经济(Government economy公共产品最优化);c、“零边际成本”的社区经济(Community economy休养生息最惠化。这一转变扩展斯密的自由贸易逻辑,转向三元互补,支持计划书的社区自治和全球公约,避免二元对立的战争循环。
6、从特权消费到共生生活方式 共生经济学通过区块-共生链将“仨自组织人”共享交易成果落实在生产、消费、确权全过程的各相关方,从追逐“权、钱、性”特权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到实行一种人人健康、简约、高尚、富有尊严而可持续健康幸福的自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共襄生长Live and let live的普惠生活方式。这一转变呼应斯密的互利取代掠夺,支持计划书的免除战争罪追究和经济重建,转向普惠共生,避免特权引发的全球不公。
7、从地缘政治竞争到共生全球化秩序 共生经济学倡导“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重组的零关税、零壁垒、零歧视三零规则”新世界贸易秩序,以超越在国际社会事务中任何一家独大的念想和抱负,彻底跨越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和各国官粹主义(Elitism)或民粹主义(Populism)操纵,让“任何统治全世界的帝国政治企图成为不可能”(康德)。这一转变直接对接斯密的国际和平贸易,支持计划书的全球共生理事会,实现零和竞争向共生全球化的转变。
8、从民族国家体系到全球共生社区 从超高国际交易成本、社会交易成本和边际效益成本的资本(垄断)-权力(操纵)民族国家,到通讯全开放、资源全自足、运载全覆盖趋零边际成本“小即是美”的全球共生社区(地球村)。这意味着化解文明冲突,重建世界秩序,以“爱之智慧孞态网(AM)”技术伦理基础设施的实时耦合反馈和奖抑机制,调节 LAFE(生命形态)-AI(智能形态)-TRUST(组织形态)的潜在冲突,避免系统性崩溃。国际社会亟需发起并签订《全球共生公约》,促进联合国改革,成立超主权、超地缘、超文明的“全球共生理事会”。这一转变是斯密和平经济学的终极扩展,支持计划书的联合国改革和AI监督,实现从民族国家到地球村的共生跃迁。
这些8大转变不仅为斯密的“和平经济学”注入AI时代活力,还为全球实践提供路径。通过它们,我们可以看到共生经济学如何从理论再出发,落地为可操作的秩序重建。
六、实践案例:“和平总统”平息八场战争的Peaceconomics交易艺术
“八场永无止境的战争”及其结束
根据2025年的报道,川普总统自称“和平总统”,声称在就职后的八个月内结束了八场“永无止境的”冲突,这些冲突大多是长期的领土争端、地缘紧张或低强度战争。他的“交易艺术”——通过经济激励、贸易条件、外交压力、实力相求和峰会调解——被视为关键因素。尽管事实核查显示一些成就被夸大(如临时停火而非永久和平),但这些努力确实促进了区域稳定,并与斯密的理念高度吻合:用互利取代掠夺,用和平扩展市场。
1、以色列和哈马斯(Israel and Hamas):通过埃及“和平峰会”促成停火、人质交换、囚犯释放和人道援助。以色列部分撤军,加沙重建计划启动。这可能对应你提到的“结束三千年冲突的中东和平峰会”,标志着中东更广的和平进程。事实核查:这是重大成就,但仍处于早期阶段,谈判可能破裂。然而,毕竟推动中东和平的《亚伯拉罕恊议》得以继续!
2、以色列和伊朗(Israel and Iran):结束6月的短暂热战(以色列打击伊朗核设施),川普下令美军介入并谈判停火。事实核查:提供了临时喘息,但两国“冷战”持续,伊朗核计划若重启可能再起冲突。
3、埃及和埃塞俄比亚(Egypt and Ethiopia):围绕埃塞俄比亚大复兴大坝(GERD)的水权争端。川普通过社交媒体施压,促成临时和平。事实核查:这更像是紧张而非战争,和平努力未直接涉及美国,且争端未彻底解决。
4、印度和巴基斯坦(India and Pakistan):4月克什米尔游客遇袭后紧张升级,川普提供贸易让步促成停火。巴基斯坦感谢川普,印度否认美国作用。事实核查:美国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但是否决定性尚不清楚,未达全面战争。
5、塞尔维亚和科索沃(Serbia and Kosovo):科索沃独立后的长期紧张。川普在上任第一任时曾推动协议,但未完全执行;2025年白宫列为已解决。事实核查:今年无重大贡献,和平主要靠北约维和部队,未达战争边缘。
6、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卢旺达(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and Rwanda):东部刚果武装冲突,涉及卢旺达支持的M23叛军。6月两国外长在白宫签署和平协议,计划永久停火。事实核查:川普发挥关键作用,但冲突远未结束,M23未参与谈判,战斗仍在继续。
7、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Armenia and Azerbaijan):围绕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的领土争端。8月白宫峰会签署协议,重新开放交通路线,推动和平条约。两国领导人都称赞川普的“奇迹”。事实核查:协议尚未签署和批准,实施中仍有进展但不完整。
8、柬埔寨和泰国(Cambodia and Thailand):边境争端,7月地雷爆炸引发冲突。川普通过社交媒体警告,将贸易协议与停火挂钩;两国在马来西亚会议达成无条件停火。事实核查:两国官员归功于川普的贸易压力,推动了谈判。
总之,这些成就虽有争议(如一些是临时停火或夸大其词),但确实体现了“和平开启经济流动”的原则。这与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作为“和平之手”相呼应:通过交易艺术,将对手转为伙伴,实现互利共生。通过结束冲突,开启经济流动、家庭富足、社区安宁以及国家与地区的繁荣。正如斯密所言,和平是分工、贸易和互信的前提,没有它,一切经济机制都将崩塌。
七、反证:被特权和战争搞砸的繁荣国家
相反,许多曾经繁荣的国家或地区,正是因为战争、地缘冲突、内部特权阶层(腐败、寡头垄断)或外部干预,而从巅峰滑落。这些例子证明了斯密的警告:缺乏和平与公平司法,繁荣将化为乌有。以下是几个典型案例的简析:
1、黎巴嫩(曾称“东方巴黎”):20世纪中叶,黎巴嫩是中东金融中心,贝鲁特以繁华闻名,经济依赖银行、旅游和贸易。但1975-1990年的内战(涉及基督教、马龙派、穆斯林派系冲突,以及叙利亚、以色列干预)摧毁了基础设施,造成15万人死亡、经济损失数百亿美元。战后,腐败的特权精英(政治家族垄断权力)加剧债务危机;2020年以来,金融崩溃、通胀飙升,GDP缩水80%以上。最近以色列-真主党冲突进一步恶化。结果:从繁荣到贫困,证明战争破坏市场广度。
2、委内瑞拉(一度“得流油”):20世纪作为拉美最富国,石油出口让它GDP高居南美前列,吸引移民。但1999年后,查韦斯和马杜罗的社会主义政策导致特权阶层(军方和亲政府寡头)垄断资源,腐败泛滥。外部制裁(因人权问题)和内部管理失误引发经济崩溃:2013-2023年GDP缩水75%,通胀超百万倍,数百万难民外逃。虽无大规模战争,但低强度冲突(如边境争端)和政治暴力加剧了衰退。斯密的视角:便利税收和公平司法缺失,导致财富流失而非增长。
3、阿根廷(率先进入发达行列):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阿根廷是全球最富国之一,人均GDP媲美欧洲,出口牛肉和小麦支撑工业化。但多次军事政变(1930-1983年六次)和内部冲突(如“肮脏战争”中数万人失踪)破坏稳定。特权精英(大地主和军阀)主导的经济政策导致反复债务危机、通胀(2023年超200%)和贫富分化。1982年马岛战争进一步耗尽资源。结果:从“发达”滑落到中等收入陷阱,证明战争和不公司法中断了和平秩序下的分工与贸易。
4、缅甸(在英国殖民时期,国内发展迅速人均收入比日本还要高):在近代,缅甸是仅次于大清和日本的亚洲第三大强国。从20世纪30-60年代,英国人先进的管理和仰光的优越地理条件,使这里很快成为东南亚最耀眼的新星。仰光,曾是东南亚最富裕、繁荣、世界性的城市。那时的缅甸,是东南亚各国争相模仿的对象。李光耀60年代初访问仰光时,他痛哭流涕,感叹毕生梦想就是将新加坡变成另一个仰光。但是,60年代后期缅甸开始学习苏联,吴奈温上台大搞缅甸式“社会主义”,没收私有企业、私有银行、私有商业等私有机构,国有化改造剥夺了华人财富与其他富裕阶层的财富,严重阻碍了缅甸最有活力的经济成分。这也促进了缅甸的贪污腐败。半个世纪过去了,由于陷入内耗、强军,所有人和物都供给到内战中予以消耗,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内斗上新加坡大放异彩,仰光则沦落在历史废墟中,缅甸甚至成了暴力、毒品、贫穷的代名词。
其他类似例子包括:叙利亚、甚至历史上的古罗马或奥斯曼帝国,都因内部特权和外部战争而衰落。这些案例印证斯密的“三要素”:和平缺失,税收和司法再便利也无济于事,最终导致社会互信崩塌、市场萎缩。
八、终结战争,重建全球共生新秩序计划书
让我们回到斯密和平开启经济流动的原点,以及川普将对手变为伙伴的“交易艺术”呼应斯密的“看不见之手”作为“和平之手”,在共生经济学完成八大转变再出发的进程中,不仅继承了斯密的和平逻辑,还通过创新机制应对当代全球挑战。例如,在处理俄乌战争等冲突时,共生经济学提出“第三条道路”,强调高门槛的民族自决、中立缓冲区和国际监督,以平衡主权与人权。这与斯密的“和平是繁荣前提”高度契合,因为只有通过共生框架结束战争,才能开启经济流动和区域繁荣。
最后,让我们将斯密的和平理念扩展到AI时代,提出具体策略来终结冲突、重塑秩序,作为共生经济学的应用路径,,这就是不仅针对俄乌战争,还为全球持久和平提供可操作框架,呼应斯密的“三重和平”结构:从个体人权到社会自治,再到国际共生的实践蓝图:《终结战争,重建全球共生新秩序计划书》(钱宏Archer Hong Qian)。
这一计划书的提出,正标志着共生经济学从理论向实践的“再出发”。
前 言
人类历史充斥着战争与冲突,给地球生灵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孞息-AI时代,个体生命的自组织连接与平衡力空前唤醒,社区共生体的自治逐渐成为可能。伴随着地球村式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相互依存度日益提高,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以人权与主权“交互主体共生”为核心的新型国际秩序。此种秩序将让任何统治全世界的帝国、联盟或轴心政治企图成为事实上的不可能,以实现持久和平与繁荣。
问题的提出
1. 一个意外的开端
2014年,普京“接受”克里米亚“公投结果”并将其并入俄罗斯,这一决定让国际法遭受重创。彼时,普京若选择不接受公投结果,他既能占据国际道义的制高点,又能将难题留给乌克兰当局。然而,不能不说,欧美国家的软弱,乃至绥靖,纵容了普京不明智的选择,让俄罗斯的战略从对北约的防御性,变为传统上对邻国领土资源的攫取扩张,激化了俄乌矛盾,也埋下了更深的与公认的国际法与国际社会普世价值冲突的种子。
2. 乌克兰的抗争出乎预料
2022年,俄军入侵乌克兰东部和基辅,企图通过闪电战迅速控制乌克兰。然而,一个“漫威式”的超级英雄泽连斯基的出现改变了局面。他拒绝逃离基辅,凭借2017年川普第一个任期内获得的标枪反坦克导弹等武器和全民武装支持下,乌克兰顽强抵抗,挫败了俄军的战略。这一场看似注定的胜利,却意外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僵局。
3. 主权与人权的根本矛盾
俄乌战争不仅暴露了军事失误,也揭示了现行国际秩序的深层问题:如何在“保护人权的主权神圣不可侵犯”与“高门槛的民族自决”之间找到平衡?
工商文明时代的国际秩序基于主权与人权的“平等主体”逻辑,已经无法应对多元化、全球化的新挑战。
必须提升到孞息-AI时代的“交互主体共生”认知与实践,才能突破这一困境。
明确两大原则
4.主权的前提:保护和维系一国、一区域的人权是主权存在的核心前提。
5.人权与自决的高门槛:当一个或多个主权国家内爆发严重人道危机、文化族裔冲突难以调和且诉诸武力时,可实施公民或民族自决组建新的独立国家。但新国家不得并入任何邻近国家,以避免新的地缘冲突。
目标
6.终结现有战争与冲突: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当前国际冲突,特别是俄乌战争,避免人类进一步的伤亡和破坏。
7.重建全球和平新秩序:建立以交互主体共生哲学为基础的国际关系框架,促进各国和平共处与合作发展。
策略与措施
8. 推动冲突各方停火与谈判
在国际组织主持下,促使冲突各方立即停火,开展和平谈判,为下一步解决方案奠定基础。
9. 实施“第三条道路”方案
(1)俄罗斯军队撤出
- 全面撤出:俄罗斯军队撤出1991年国际公认边界内的所有乌克兰占领区,包括克里米亚和顿巴斯地区。 
- 人道归还:归还所有被掳掠的乌克兰儿童,停止对平民的军事威胁。 
- 安全保障:乌克兰军队与国际组织保障俄军撤退的安全,防止新冲突的爆发。 
(2)高门槛的独立自决与中立缓冲区
- 争议地区公投:克里米亚和乌东争议地区的居民将在联合国托管理事会和人权理事会合署机构的监督下,通过民主公投决定未来命运。选项包括: 
- 留在乌克兰,享有高度自治。 
- 成为新的主权国家,并保持中立。 
- 特殊地位(例如联合国托管区)。 
- 50年并入限制:新独立国家在50年内不得并入任何相邻主权国家(如科索沃不得并入阿尔巴尼亚,克里米亚不得并入俄罗斯)。 
(3)加里宁格勒州的调整
- 新国家设立:作为平衡,允许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州通过公投成为一个中立国家,例如“柯尼斯堡共和国”,并接受国际(欧洲)监督。 
(4)国际社会的让步
- 免除战争罪追究:国际社会免除对俄罗斯领导人的战争罪追究,以换取其全面配合和平进程。 
- 解冻外汇储备:解除对俄罗斯外汇储备的冻结,用于经济重建和社会发展。 
10. 建立国际监督与保障机制
- 托管理事会的重构:重新激活联合国托管理事会,与人权理事会合署,负责监督公投与中立缓冲区的治理,并最终演化为全球共生理事会(UN Global Symbiosis Council)。 
- 技术赋能监督:利用AI技术确保监督与执行过程的透明性,防止腐败与不公。 
11. 推动“小而美”国家模式
- 经验借鉴:学习瑞士、比利时、新加坡等成功模式,鼓励多元文化地区建立小型中立国家,以稳定区域局势,促进经济发展。 
12. 制定《全球共生公约》
- 哲学基础:以交互主体共生为核心,制定国际公约,明确国家、社区、个人间的权利与义务。 
- 制度保障:通过公约提供持续和平与合作的法律框架。 
预期成果
13.实现冲突地区的和平:通过上述措施,终结俄乌战争,实现地区稳定。
14.重塑国际安全框架:以交互主体共生为核心,构建新的国际关系模式,减少冲突,促进合作。
15.推动技术与治理融合:建构和利用孞联网(MindsNetworking)与AI技术实现实时行为调控,确保国际治理的高效与公平。
结论
终结战争,建构全球共生新秩序的关键,在于创新的“第三条道路”。通过高门槛的民族自决机制、中立缓冲区的设立,以及“全球共生理事会”的监督,成功平衡主权与人权,确保和平与稳定。同时,《全球共生公约》的制定与实施,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可持续合作的制度框架。
如此一来,不仅俄乌战争将得以和平解决,更让任何统治世界的帝国、联盟或轴心政治企图成为事实上的不可能,为人类迈向和平与共生开启全新的篇章。

作者单位:多元共生基金会(Intersubjective Symbiosism Foundation)
移动电话:+1(604)6906088
Email:hongguanworld@gmail.com
结论
在全球不稳定加剧、AI与互联系统放大风险与机遇的2025年,回到亚当·斯密的“和平经济学”原点具有深远意义。共生经济学作为“再出发”,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和平驱动增长的愿景:从战争逻辑转向互利共生,从资本竞争转向社区平衡。未来的政策与模型或可从人际信任、国内稳定和国际和睦三层入手,探索如何通过交易艺术与共生机制,构建繁荣的和平秩序。
*本文完成于2025年10月16日,太平洋时间晚上8: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