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琳

注册日期:2021-09-16
访问总量:3546764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阅世编 之 吴三桂冲冠一怒


发表时间:+-

2025-10-16


关于在明末清初乱世中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清初叶梦珠在《阅世编》记载说:


  • 吴三桂,字长白,一字日所,南直高邮人,迁东中后所籍。父襄,字西环,并起家武科,以军功历官都指挥使,镇守宁远。崇祯十七年正月,以秦寇日逼,调襄入京协守。三月,廷议撤宁远镇,并调三桂入京协剿秦寇,怀宗手诏封三桂平西伯,命速入。三桂方奉诏,未及行而都城告陷矣。寇趋各镇皆降,独三桂道远未至。贼命诸降将作书招三桂,并令其父襄亦以书谕使速降,三桂统兵入关,至永平西沙河驿,闻其父襄为贼刑掠且甚,三桂怒,遂从沙河纵兵肆掠而东,顿兵山海城,倡议募兵,谋复京师。先是十六年春,戚畹田宏遇南游吴阊,闻歌妓陈沅、顾寿,名震一时,宏遇使人购得顾寿,而沅尤靓丽绝世,客有私于宏遇者〈(一云即宏遇婿)〉,以八百金市沅进之。宏遇载以还京,未几,宏遇病卒。及襄入京,三桂遣人以千金随襄入,向宏遇家买沅载往辽任。寇陷京师,伪权将军刘宗敏据宏遇第,闻陈、顾美索之,寿从优人潜遁,贼枭优七人而系吴襄索沅。襄具言送至辽已久,宗敏不信,以故榜掠襄。


  • 时三桂标兵五千,益募至七千,终虑寡难敌众,闻本朝且发兵入猎,因驰书借兵,约共图京师,而与副将夏登仕等定盟,画战守策。登仕故秦人,三桂虑其二心于闯,酒次即与割襟为姻,以固其志,于是委五副将守关,而己独任战。谍闻于闯,闯以责刘而宗敏已潜释襄且宴之矣。四月十三日,自成帅步骑精兵十馀万东出,胁襄同往。十九日,围山海城数重,三桂度不支,益遣人夜驰,趋王师速至,而己坚壁以待。山海城东二里许,复有罗城外拒,贼虑三桂东遁,出奇兵二万,从一片石口北出而东守外城以困截之,三桂不得遁,朝廷方尽发骑兵而西,以再见三桂使,度势已急,遂飞驰入援。二十三日至外城,见炮从东向击,王师疑不敢进,驻屯欢喜岭,高张旗帜以待。三桂从城上望见之,急简数骑从炮击隙中突围出,驰入本朝壁中,见摄政王。王曰:汝约我来,何用炮击我?三桂曰:非也。贼兵围关甚固,又以万骑逾边墙东遏归路,故用炮击开,可间东道出耳!王曰:是则然矣,但不可无盟誓,且闯兵与若兵几不辨,必若兵亦剃发,殊异之,则吾与若兵俱无惮矣。三桂曰:是亦决胜之道也。遂与王定盟共歃,髡其首以从。王居后队,三桂为前锋,英王张左翼,统万骑从西水关入,豫王张右翼,亦统万骑从东水关入,而外城以西之贼尽歼。


  • 于是三桂复入关,呼城中人尽髡首以骇敌,或不及者,即以白布束项背以别之。是日,大兵尽入关,开关门,三面延敌,自成战栗,匆遽迎敌,而三桂战甚力,满兵尚按壁不动,闯兵乍北,即枭吴襄首悬之高旗,以示三桂,而贼众遂溃。满兵纵骑突之;蹂躏步卒且尽,贼骑亦伤亡过半,即选锋骁将,莫不重创,贼兵大败而西。三桂哭其父襄尸至哀,摄政王为榇殓之,而使英王、豫王急偕三桂而西,曰:稍迟,则都城糜烂矣。三桂遂西。


  • 初,闯入京,门甚禁,缙绅莫敢出入,及统兵而东,禁稍弛,道路啧啧,言三桂夺太子即入立为帝,贼所署诸臣必斩无赦。于是诸降贼者,靡不乘间窃逃。自成从永平驰千里马,一日夜至京,悉歼吴襄家族三十四人,而诡言登极郊天,陈卤簿出城。二十八日,宵遁。次日,焚宫殿及各城丽谯,王侯甲第几尽,惟正阳谯楼不火,寇兵皆西,三桂及二王追之。当日传闻,吴师约入关,令官民尽为先帝服丧,大兵入城,惟素冠者不杀,于是人皆素冠。五月朔,设先帝位于都城城隍庙中,缙绅哭临之。诸商具衣衾棺殓吴襄家口。次日,锦衣骆养性同吏部侍郎沈惟炳鸠诸臣立先帝位于午门,行哭临礼。既毕,备法驾迎东宫于朝阳门。初三日,始闻锦衣出迎易舆之际,非东宫也。诸臣惶遽而退。及入,前驺者麾都人去白帽,则本朝摄政王率满州兵入京矣。初六日,为先帝发丧,令各臣民素服哭临三日。十二日,三桂及二王还京。三桂又自为先帝临丧三日,因都民搜斩馀寇不已,因命剃发者即非贼,于是人皆剃发。


一个吴三桂,一个刘宗敏,竟让苦心孤诣、纵横天下数十年的草莽英雄李闯王功败垂成,使得满洲人多尔衮几乎兵不血刃,坐收渔翁之利,垂手而得华夏。



浏览(790)
thumb_up(0)
评论(8)
  • 当前共有8条评论
  • 席琳 回复 Siubuding

    张献忠杀人越货,不是干大事的人,比李闯还差一个档次。阅世编记载说:十九日贼入,求上及太子。次早,嘉定伯周奎戚畹以永、定二王入朝。自成问父皇所在?二王以自缢对。自成曰:若父皇何苦自缢?即存,孤将与之分治江南,不忍有弑君名。今即死,非吾弑也,若无伤,俟天下大定,孤得裂地封尔。因留饭共食,发伪将军刘宗敏处善养之。

    屏蔽 举报回复
  • 席琳 回复 Siubuding

    老毕养的就是另外一个小和尚,更加变本加厉而已。

    屏蔽 举报回复
  • 席琳 回复 Siubuding

    宋明之同,言之有理。

    屏蔽 举报回复
  • 席琳 回复 Siubuding

    国人自来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屏蔽 举报回复
  • Siubuding

    https://siubuding.blogspot.com/1996/01/blog-post_22.html

    一个吴三桂,一个刘宗敏,还有张献忠,并非偶然。形势比人强。


    屏蔽 举报回复
  • Siubuding

    ===================

    儒学与国运

    儒学发于春秋战国,在宋明儒学发展到程朱理学的高峰。而这两朝却也都是被异族所灭。这些时期的的儒家的大放异彩,与这两朝的命运,有什么关联呢?

    宋朝时,在“杯酒释兵权”后,金国侵袭。宋朝虽自认天朝大国,却向金国割地进贡,君臣只顾享乐,压榨民脂民膏,杀岳飞,总是执行不抵抗主义。明明经济力量和人力大大超过金国,却总很容忍。而当官逼民反,梁山好汉落草,杨幺起义,宋朝却总是不遗余力地去平乱。

    明朝时,朱洪武更干脆,连美酒客套话都省了,一阵爆炸杀光了开国武将,独尊儒学,把整个国家都变成书声朗朗的软绵绵。尽管耗国库民力去修万里长城供太空人瞻仰,却只能对倭寇只眼开,只眼闭。到李自成起义,明朝不遗余力去剿灭,连民间地主武装也帮上一把。李自成虽占北京而灭明,但各省决不肯臣服这个陕西出生的家奴。及致李被清兵赶出北京后,各地的地主武装,军阀很快就臣服了以前是蛮夷的满族君主。而后偶有的反抗,多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无“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的愿望了。

    纵观宋明两朝,其覆没颇相似。在气数将尽之时,起义之各路英雄成不了气候,缺乏文才武将的辅助。这大致是因为成功的思想控制,加强儒家的主导地位。人民包括地主仕官,缺乏机会接触行兵打仗的知识…… 故民无力推翻朝廷。即如李自成占得北京,一来无能组织政治,二来各地不肯臣服。是以唯有外族来解决问题,因为外族长居关外,并非家奴,对于深受程朱李学熏陶的地主仕官来说,较容易受落。

    至于清朝,开国初期还颇有雄心壮志,得中原后马不停蹄拓展疆土。清帝可不杀大将,而是让八旗兵看住汉人,国势也是强盛。无奈满清得众儒者的馊主意,光大科举八股文,比明朝变本加厉束缚人民思想。国家越来越稳定而至僵化。至十九世纪中叶,欧洲入侵,满清处处退缩容忍,清兵虽然长久未打过仗,然而打起家奴的太平天国时却干劲十足。对比起满清对家奴,和对友邦的态度,真是可叹。


    屏蔽 举报回复
  • Siubuding

    =====================

    宋明之同

    中国历朝中以宋明两朝最为相似了。一个开国皇帝“杯酒释兵权”,另一个用四大发明之一去炸死晒开国将军。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稳定,以使国民中无人有力量谋反,亦无力反抗“谋反”的定罪。宋朝被夏金侵袭屈辱大家已耳熟能长,明朝则几个倭寇也可以兴风作浪,葡国又可赖去澳门。宋帝杀岳飞,明帝杀袁崇焕。宋末帝被蒙古元军迫落粤海,明末帝则给满族清兵追杀到东南亚。宋朝出了程理,明朝出了朱学,是以宋明儒学达到理论高峰的程朱理学。

    宋明之皇统策略之相近,历史之相近,末路之相近,显然不是出于偶然。


    屏蔽 举报回复
  • Siubuding

    宋明儒学教化,令天下英雄退化。

    ============================

    中国人较古代欧洲人有多一个机会去提高社会地位,备受很多中国人自豪的科举制度,那“令天下英雄尽入毂中”的制度,为皇帝提供了很多贤才,他们是已经“修身”的,不象那些宋太祖和朱洪武皇帝的难兄难弟那样举止粗俗,未经“修身”,大有谋反的潜质,不散掉不杀掉则不可治国。儒家因而受宠有加,是以儒家由程朱理学在宋明达到了高峰。可惜众劳心者只会治人,对于治鬼却无能力,以致宋明被“蛮夷”之蒙满所灭,而清朝则被洋鬼子列强咬得千苍百孔。

    在明朝,几船葡萄牙鬼,就可以把一个澳门赖去。试想若在那时,一班梁山好汉据澳门而立,朝廷不派大军去治才怪呢。中国人受浩荡皇恩,或需崇拜皇帝,自要去严厉管治。对那些番邦夷民,宽松一点,方可显中华大国之度,是以有“宁与友邦,不与家奴”之统治者的态度。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