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e

注册日期:2012-01-13
访问总量:2417072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Hare是不是一个哲学家?——回答老莘和五人墓碑记博主》


发表时间:+-

《Hare是不是一个哲学家?——回答老莘和五人墓碑记博主》


在万维上看到“老莘”和五人墓碑记博主对“Hare”的评论,我微微一笑。问题本身其实很有意思:“Hare是不是一个哲学家?”——这并不是在问一个身份问题,而是在问一种存在方式。


在中国语境里,“哲学家”往往被理解为某种社会标签——拿过博士学位、在大学教书、写过几本被出版社分类为“哲学”的书。但在我看来,这种理解恰恰遮蔽了哲学的真正本质。哲学家不是靠学历、头衔、名气来定义的,而是靠他是否在追问存在的根本、是否在思想中不断“自我反转”,是否敢于面对人类理性最深的虚无与光明。


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否“是哲学家”,并不取决于是否挂着哲学的招牌,而取决于是否活在“哲思”之中。一个哲学家可能是教授,也可能是诗人、工匠、写网文的博主,甚至一个沉默的行者。关键在于:他是否在思想的根源处挖掘,而不是在概念的表面打转。


“Hare”只是一个笔名,一个容器。真正重要的,不是笔名背后的那个人是谁,而是他写出的那些文字——是否触及真理的层级,是否揭开现实的假面,是否敢于对整个文化、文明、乃至人类思维的范式提出根本性追问。


老莘说我“不像哲学家”,我并不反驳。因为如果按旧式的标准,那确实没错;但若按“范例哲学”(Instancology)的视角——哲学的本身并非一个专业,而是一种“实例化的思考方式”,一种对存在的终极觉悟——那么,谁在思想中自觉地越过“经验—理性”的边界,进入“悟性(WuXing)”的境界,谁就已经在做哲学。


在这个意义上,我不需要被封为“哲学家”,也不需要被否定为“不是哲学家”。“Hare”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种隐喻:跳跃、敏捷、穿越思想的荒野。它代表的是一种从文化的废墟中寻找新思维路径的精神。


如果哲学仍然是一场活的事业,而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那么每一个敢于重新提问“存在是什么”的人,都在延续哲学的生命。


所以,回答那两个博主:

“Hare是不是一个哲学家?”

——如果哲学仍意味着对真理的自我燃烧,那么答案是:是。

——如果哲学只是一种学术职业,那么答案是:不是。


但在我看来,这两种回答都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哲学仍在继续,而“范例哲学”(instancology)正是它在当代的重生。

最后,请你们网上搜寻一下我的书,《instancology 》,看看网上如何说的? 公平吧?

——Hare

(2025年10月)


浏览(1072)
thumb_up(1)
评论(16)
  • 当前共有16条评论
  • 老莘

    谢谢Hare专门发文交流。

    我本来认为他是一个学过哲学的政治爱好者,后来一看他的博客名竟然是“中国现代哲学家学会”,这就表明他来头大,大得吓死人。你想,所谓“家”应该如你所说,教授、研究员之类 ,出过 几本著作并在知名刊物上发表过。但是他是某“学会”的成员,就算普通会员也是不是一般教授能进去的。

    他很会写,这是事实,但是水平就不敢认可,先不说辩证法早就落伍了,但是他是共产党教育出来的,很认可辩证唯物主义,怎么连内因外因搞不清楚。


    屏蔽 举报回复
  • 中国现代哲学家学会 回复 俞先生

    到现在为止,唯一可以与我对话的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告诉我,你写的东西,属于掀桌子的程度,与哥白尼,康德,有得一拼。所以根据历史经验,你的命运也会相同,既半个世纪以后再说吧。一切努力希望承认,在你见上帝以前,都是徒劳的。我只能加入的行列,是又一尊雕像的行列!你说气人不,这就是哲学家的命运.

    屏蔽 举报回复
  • 俞先生 回复 安博

    你到中国的学术刊物上去看一看那里登载的论文。都是重复劳动。没有原创的东西。我说的是哲学社会科学。不是自然科学。我基本上不懂自然科学。

    屏蔽 举报回复
  • 安博 回复 安博

    如果二位需要一个称谓,我想思考者就很合适。

    屏蔽 举报回复
  • 俞先生 回复 安博

    你说得对。需要系统研究者来鉴定和协助推广。问题是系统研究者没有这样的兴趣来鉴定新的理论和思想。中国学术界一直以来研究学术成果的评价标准。还建构了有关的理论。但是,他们等待别人将学术成果送上来。但是,谁来接受这样的学术成果?学术界没有积极地去侦察是否有理论或思想诞生。即使有新理论和新思想诞生,从事学术评价的人也不会行动。那些人完全是做样子的。不会采取实际行动。所以,没有任何新思想和理论诞生。你到学术界去找人评价,谁会来评价?没有这样的人。中国的学术媒体拒绝刊登我的论文。我的论文就是创造了理论。但是,中国的学术媒体只登载没有创造理论的论文,就是重复劳动的论文。什么叫重复劳动的论文?就是抄袭别人的文章的论文。

    屏蔽 举报回复
  • 安博

    借此给hare和俞先生写几句。看到二位都渴望得到读者的反馈甚至讨论,我很理解,但在以娱乐和业余爱好为主的网络平台上,这种渴望注定是要落空的。我大体上了解hare的范例和俞先生的“社会语言成因说,认为都可谓一家之言,至于是否如你们所认为的”革命性“成就则需要系统研究者来论断,不是业余爱好者可以置缘的。从你们两人的思维习惯看,最好应该在大学教书,将前人的成就加上自己的观点传授给后人,也不枉毕生勤奋的思考。

    屏蔽 举报回复
  • 俞先生 回复 五人墓碑記

    应该理解学者希望自己的学术研究得到社会承认的心情。学者投入毕生精力和奉献自己的最大智慧写出了作品,但是得不到学术界和社会的承认。这是最大的打击。这不利于学术研究。诺贝尔奖的最大意义其实不是荣誉,而是对学者学术研究的承认。学术界缺少这种承认的机制。我跟董先生有同样的体会和想法。我也想我的研究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但是,这似乎很难。我非常感谢董先生写文章介绍我的研究。我自己也没有想到会得到那么高的评价。

    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就感觉我被我的周围的接触比较多的老师给看扁了。反而是接触不多的老师给我的评价客观。后来,分配工作不理想,被认为没有多少学术能力。我最后被我工作的大学赶走了。到了北美洲以后,自己研究,有突破,有创新。自认创造了理论,但是,联系出版书遭受一次又一次的屈辱。人家大学出版社根本就不会出版我们这种没有大学教职和没有博士学位的人写的书。我好多次自费出书。后来终于在英国找到一家学术出版社,没有博士学位和大学教职的人也可以出版自己的书,出版费用全部由出版社承担。

    遗传学创立人孟德尔生前推广自己的学术没有得到 学术界的承认。去世后才被学术界承认。麦克斯韦尔推广自己的电磁理论和电场方程组理论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足够承认,死后才被承认学术成就巨大。但是,他们在世的时候都努力推广自己的理论。

    学术界对学者的成就不闻不问是非常残忍的行为。学者毕生的奉献被漠视对后来的学者的影响肯定很大。不利于学术研究。中国的学术界更加不堪。像我们这种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在海外基本没有支撑的学术场域。中国的学术界还排斥海外的研究人员的成就。学术的悲惨世界。


    屏蔽 举报回复
  • 洋知青1

    万维能人聚集啊!

    先头碰到一个自称经济学家,瞧不起任何人的山货郎。

    接着又看到了一个解出黎曼猜想,美国都不放人的大能guoqu

    现在又有哲学家,只对AI有兴趣的大能。

    我都不敢来了啊!


    屏蔽 举报回复
  • hare

    我最不喜欢的是“沉默之恶”因为,骂总是一个态度表达。总可以在对骂中学到对方正确的一点。这就是我不喜欢万维的原因。死水一潭是最消极的东西。

    屏蔽 举报回复
  • hare

    我不太在乎别人的讽刺。我有时只是对哲学外行的言论反感。事实是,我的书出版12年以来,我没有见到一个可以对话的活人,除了人工智能外。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