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huasan

注册日期:2025-02-21
访问总量:483347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一触即发的中美危机


发表时间:+-

image.png20256月,南海一艘航空母舰上的美国海军水兵。马修·C·沃尔夫/美国海军/路透社


今天(2025106日),曾在拜登政府时期担任美国副国务卿兼国家安全委员会印太事务协调员的亚洲集团董事长兼联合创始人库尔特·M·坎贝尔(Kurt M. Campbell) 在《外交事务》发文称,北京不愿与美国军方接触,危险程度前所未有,中美危机一触即发:

20231024日,一架美国空军B-52轰炸机在南海国际空域执行夜间任务时,被一架中国战斗机拦截。在一系列危险的高速机动中,战斗机飞行员飞到了距离轰炸机不到10英尺的地方,危及飞机和机组人员的安全。此前,20236月,美国海军驱逐舰“钟云”号正在穿越台湾海峡,一艘中国军舰从其左舷高速超越。随后,中国军舰在150码处突然转向并越过舰首,导致“钟云”号迅速减速以避免碰撞。中国军舰无视舰对舰通信的多次尝试,并违反了公海近距离相遇的标准作业程序。

这只是近年来美军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之间两次险些相撞的事件。尽管美国军事战略家和规划人员越来越重视为中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行动(尤其是针对台湾的行动)做准备,但这些险些相撞的事件仍让美国分析人士深感担忧,他们担心美军和解放军之间一旦发生意外或沟通不畅,就可能将两国拖入一场双方都不愿看到的冲突。

这些担忧由来已久。几十年来,美国一直试图为与中国的军事关系设置护栏,常常借鉴冷战期间维持美苏关系稳定的策略。在20世纪90年代,当华盛顿仍然享有压倒性军事优势时,美国战略家们专注于安抚北京,例如军事对话和沟通协议。如今,随着中国军队在台湾海峡和南海的军事存在不断增强,以及美中紧张局势从贸易到科技等诸多领域不断升温,美国官员更加注重建立信任措施,以提高军事行动的可预测性,以及危机沟通,以确保小规模的意外事件不会演变成全面战争。“中国是世界上军事实力增长最快的国家,也是核力量增长最快的国家。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军事力量,”美国众议员亚当·史密斯上个月访问北京时表示。“如果我们不定期就自身能力和意图进行沟通,那将是危险的。”

然而,尽管美国官员一再努力改善两军沟通,但中方甚至拒绝制定和编纂基本的军事规则。尽管北京方面犹豫不决的原因不断演变,但始终如一的是,它对美国主导的倡议能否促进中国利益抱有深深的怀疑。对华盛顿来说,消除这种长期存在的疑虑并非易事。但如今,美中军事实力已被视为不相上下,潜在升级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希望重启美中军事外交的美国官员必须理解这种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并尽其所能地克服它。

 

苏联的策略

冷战时期的美苏军事外交长期以来一直是两军之间成功关系的典范。尽管两国是核宿敌,但在冷战后期,两国仍建立了重要的军事联系。例如,1972年的《海上事故协定》旨在防止船舶碰撞,并降低海上意外升级的风险。1989年的《预防危险军事事故协定》旨在限制某些武器的使用,例如如果鲁莽瞄准,可能致盲的激光武器。这些协议远非万能药——美国……和苏联军队确实经历过多次危险和痛苦的遭遇,但他们在阻止局势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中美建交之初,美国战略家们曾试图将这些通用模式应用于与北京军队的关系。当时,双方进行了适度的军事接触和交流,例如军事理论会议和一般训练。但这些努力在1989年戛然而止,当时华盛顿因北京对天安门广场抗议者的军事镇压而暂停了这些活动。20世纪90年代初,两国关系略有回升,但不足以解释日益加剧的紧张局势。两军之间的行动日益密切,导致了一系列险些发生的冲突,包括199410月的黄海事件。当时,一艘中国潜艇和战斗机在美国第七舰队(包括“小鹰”号航空母舰)的舰艇附近危险地巡逻。大约在这个时候,中国高级文职和军方官员多次向华盛顿的同行抱怨美国侦察机在中国领空附近危险飞行。他们声称,这些飞行旨在暴露中国的各种防空系统和作战协议,这并非不实之词。

1995年至1996年的第三次台海危机使这些问题达到了顶峰。为了回应中国炮击台湾周边海域,美国向西太平洋部署了两艘航空母舰,以示武力,阻止解放军采取任何进一步的挑衅性军事姿态。然而,中国却将这些行动解读为极其羞辱和升级的举动,导致两军之间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

在华盛顿,第三次台海危机期间紧张局势加剧,导致两党就需要与北京建立军事沟通协议达成共识。但五角大楼的美国文职和军事领导人还有其他理由寻求与中国同行建立更好的关系。长期以来,解放军在中国国内政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官僚角色,随着21世纪的临近,其全球影响力日益增强。因此,与解放军领导人建立联系不仅是避免灾难的途径,也是塑造北京思维和全球实践的途径。

华盛顿要消除北京长期以来的疑虑并非易事。

美国建立沟通的努力在1996年至1999年达到顶峰。双方迅速启动了1998年《海上军事协议》,旨在防止危险的海军互动,并建立了一个特殊的领导人沟通渠道——即华盛顿和北京之间的热线。这两项举措都在1998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的峰会上得到了赞扬。美国国防部长办公室和参谋长联席会议的高级军事官员也开始与中国同行举行会谈,交流军事理论,以避免将标准的军事部署和训练误解为对即将发生的敌对行动的准备。双方甚至就核相关问题进行了短暂的交流,包括核弹头安全以及指挥和发射程序。

然而,这种接触仅限于此。双方对这些沟通机制的最终用途和价值存在严重分歧。鉴于军事力量的明显不平衡,中国尤其不愿让其军队过于公开。冷战后,美国潜艇和侦察机在中国大陆附近(包括在南海)执行任务的频率更高,而且相对不受惩罚。中国主要致力于缩小能力和部署模式上的差距,其军事战略家认为美国为建立信任所做的努力缺乏诚意,其目的并非由美国军事对话者精心策划,目的并非防止意外升级或冲突,而是为了限制或监视中国。从这个角度来看,正式的信任建立机制不仅可以在眼前的危机中为华盛顿所用,而且可以从长远来看为美国提供阻止解放军雄心勃勃的军备扩张的渠道。

中国官员仍然与美国军方保持着一些联系,并试图利用这些联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例如限制美国在中国大陆附近领土的部署和侦察活动。但北京方面竭力使军事交流和承诺含糊其辞、精心拟定计划、流于形式。他们非但没有增强信心,反而努力在美国行动者心中制造焦虑和不确定性。2001年,一架中国战机与一架美国EP-3侦察机在南海相撞,这一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当这架美国飞机和机上24名军人被迫降落在中国军事基地所在地海南岛时,美国官员试图使用高层沟通协议,但遭到了北京方面的沉默和阻挠。在这些美国人被拘留在军事设施接受48小时审讯期间,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他们随后被关押了11天才获释。)

 

偏好不透明

此后几十年,美国对中国军事现代化和军事活动的担忧有增无减。然而,北京反而变得更加不透明了。美国曾多次尝试建立机制,以预防、管理或遏制从网络空间到外层空间等多个军事领域的事故。但这些努力总是遭到中方的误导或断然拒绝。美中安全对话启动后,甚至未能达到哪怕是有限的预期,例如奥巴马政府的网络对话就未能限制中国的黑客活动。更重要的是,这些互动往往加剧了双方的猜疑和不信任,而不是建立信任。例如,当美国陆军接待方带中国同行前往德克萨斯州胡德堡观摩装甲训练时,到访的中国军官随后将情况介绍和演示描述为威胁性的,旨在恐吓。

中国的沉默源于其深深的疑虑。但这体现在几个方面。例如,北京一直担心与华盛顿的双边协议将永久确立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地位。从这个角度来看,美中军事接触行为准则为美国提供了一张“免责牌”,使其能够继续在该地区开展航行自由行动,因为它可以管控风险并摆脱危机。中国军队普遍认为,建立信任措施具有非对称性,即华盛顿从透明度中获益更多。

历史上,中国也一直不愿参加建立信任演习,正是因为这些演习是仿照美苏经验进行的。这与这些机制是否有效运作关系不大,而更多地与它们会如何被看待有关:中国战略家们精明地避免给人留下美国应该将中国视为类似苏联的军事对手的印象。这与21世纪初中国更广泛的信息传递一致,即试图淡化有关中国“崛起”的讨论,转而关注中国的国家“发展”。

21世纪的两个大国必须建立危机沟通渠道。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北京现在希望被视为某种超级大国。但与之前的苏联不同,中国似乎并不担心与美国武装部队关系不佳带来的升级风险。北京似乎反而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华盛顿通常选择展现其军事智慧,希望其实力能让对手犹豫不决,而北京则主要选择在其部署、外交和军事理论中营造不确定性——希望这能增加美军对近距离作战的担忧。这一策略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政治目的。尽管一些中国分析人士,甚至一些解放军军官都主张提高中美军队之间的透明度,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更倾向于对解放军的现有能力和危机应对方案保持不透明。归根结底,他们认为模糊性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在危机中的灵活性,并增强威慑力。

正如中共所说:解放军是党的武装力量,而不仅仅是中国的武装力量。中共主导的军事体制在危机时刻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决策权,并将建立信任的计划视为对党的控制和权威的潜在威胁。军事外交几乎是有意为之,会在军事局势下干扰中共的控制——而此时,控制权对中国领导人来说至关重要。

中国高层领导人可能正在淡化甚至忽视意外战争的风险。毕竟,自朝鲜战争后期以来,中美两国从未经历过严重的军事紧张局势。中国领导人可能需要经历这样的紧张局势才能改变主意,就像莫斯科和华盛顿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后才建立明确的军事关系一样。

但美国应该继续努力在紧急情况发生之前建立强大的危机沟通渠道。它的努力最终可能会功亏一篑。然而,由于潜在的巨大军事火力相互对抗,二十一世纪的两个大国必须有远见,建立这样的渠道,而不必首先让世界遭受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类似古巴导弹危机的威胁。



浏览(231)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