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药品价格改革:起因、现状、前瞻与制度性影响 ——民生痛点与制度
《文明系列·制度医疗篇》
川普药品价格改革:起因、现状、前瞻与制度性影响
——民生痛点与制度保护主义的双重逻辑
导言
川普在第二任期(2025年1月就职后)将药品价格改革列为核心政策,目标直指“让美国人获得全球最低药价”。这一改革延续其第一任期的承诺,但在2025年更为激进:结合行政命令、药企协议与关税威胁,打击药品福利管理者(PBMs)、推动最惠国定价(MFN),并引入“TrumpRx”直销平台。短期改革初见成效,但长期则触动了制度与全球市场的根基。
一、起因:高药价危机与政治承诺的驱动
1. 经济与民生根源
美国药品价格全球最高。2024年处方药总支出达6000亿美元,人均1200美元,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平均的2.5倍。高价成因在于专利保护过强、PBMs中间环节过度分成,以及缺乏价格管制。结果是三分之一低收入家庭承受巨大压力,医疗破产率全球最高。
疫情放大矛盾:新冠疫苗与抗病毒药价飙升,暴露供应链脆弱。拜登的《通胀削减法》(2022年)虽开启医保谈判,但覆盖面有限。
2. 政治与政策驱动
川普在2024年竞选中重申“药价是耻辱”,承诺立即行动,获得中产选民支持。他视改革为“美国优先”的一部分:减少民怨,同时削弱对华依赖(中国掌握40%原料药API)。这一政策既是民粹回应,也是地缘战略。
二、现状:执行令、企业协议与关税威胁并举
1. 关键举措
2025年5月,《最惠国处方药定价》行政令生效,要求Medicare/Medicaid药价与OECD最低价对齐。
2025年7月,白宫致信十大药企,要求提交降价计划。
2025年9月,辉瑞签署协议,承诺新药执行MFN定价,并上线“TrumpRx”直销网站。
2025年10月起,对进口品牌药征收100%关税,除非企业承诺在美建厂。
2. 进展与挑战
积极面:胰岛素价格下降30%,Medicaid节省5亿美元,民意支持率超过70%。
阻力面:制药业提起诉讼,国会民主党反对,PBMs可能通过转嫁成本让中产多付。
三、前瞻:降价潜力与制度风险
积极情景:到2026年药价整体下降20至50%,TrumpRx覆盖过亿用户,本土投资带来十万就业。
风险情景:研发预算下降10至20%,新药上市放缓;最高法院可能推翻MFN。改革成败取决于2026年中期选举。
四、对美国国内的制度影响
消费者方面:低收入群体药费降幅显著,医疗破产减少,但中产可能承担更多隐性成本。
产业方面:制药业收入下降,但本土投资带来就业。对GDP影响中性。
五、对国际市场的冲击
全球层面:MFN定价迫使药企抬高欧洲、加拿大药价,全球药价可能普涨,引发世贸争端。
中国影响:出口美国的原料药与仿制药受关税冲击,预计2025年损失100亿美元。中国将被迫加速国产替代并开拓“一带一路”市场。
六、总结与展望
川普药价改革是一种民粹与保护主义结合的制度实验。短期内惠及美国消费者,长期则可能削弱创新,并冲击全球供应链。其根本矛盾在于如何平衡“保护民生”与“激励创新”。如果无法触及专利垄断与制度扭曲,改革可能只是治标不治本。
评论区简短回应版:
川普之所以冒着制药业反弹去推药价改革,本质上是两点:一是回应美国国内药价全球最高的民怨,兑现政治承诺;二是通过关税和本土生产减少对中国原料药的依赖,体现“美国优先”。短期内民众受益,长期风险在于创新减缓和供应链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