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畅

注册日期:2025-02-27
访问总量:399215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中国的电动汽车在未来几年当中还有没有国外市场?回复一位网友对我昨天文章的观点


发表时间:+-

谢谢指教,我的看法是总体来看,尽管中国车企在产能、技术与价格上具有明显优势,但在美国市场上,直接大量销售中国产电动车的通路在 2023–2025 年几乎被封堵:截至 2023–2025 年间,没有大规模、常态化的中国品牌乘用车在美国市场占有显著销量(实质上可视为零或微乎其微),部分原因是美国在 2024 年对中国电动车及相关零部件大幅提高关税(例如 2024 年宣布对中国产 EV 征 100% 关税等措施),并对电池、半导体等重要零部件征收高额关税,从而抬高进口成本;同时,美国商务部在 2025 年出台了“联网/connected vehicle”相关限制,禁止含有受某些中国或俄罗斯影响的软件/硬件的整车进入美国,且有针对中资或受中方控制企业的更严格禁售条款,几乎等同于对中国整车开放的实质性封闭,关于美国对华关税与联网车限制的官方与媒体报道时有见报。这里不重复。更何况目前川普在执政,川普提倡的是美国有大量的便宜的石油,不应该花很大的力气去发展电动汽车,更不要说要进口中国的电动汽车了。这次异想天开不太可能的,美国这么个世界上最大的中国,汽车的潜在的客户如果不复存在,中国大量的汽车销售到哪里去?

难道是加拿大吗?在加拿大,情况也并非立即开放可供大量涌入:中国龙头厂商(例如 BYD)虽有明确的进入计划与局部试水(并在拉美、欧洲等地大幅扩张,BYD 也在近年实现数十万到百万级别的海外交付),但在加拿大的量化注册与大规模零售在 2023–2025 年仍非常有限,主要由试点、备案和计划性进入构成,尚未形成像在中国国内或在部分欧洲/拉美国家那样的规模化销量。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与对外出口的整体态势是:国内新能源车(NEV,包括纯电和插电混动)在 2024–2025 年保持高速增长,2024 年中国电动车销量占全球比重虽然显著上升(IEA 报告、各厂年报与行业统计显示中国新能源车占比接近或超过半数),而中国整车出口在 2024 年已接近数百万量级(整车出口与海外注册在增长,厂商在欧洲与拉美取得明显进展),BYD 等企业在 2023–2024 年实现了数十万到数百万的全球销量与数十万的海外交付,(但这些数字大多来自欧洲、东南亚、拉美与中东等市场,而非美国本土市场。)我倒是看到有报道说,中国现在汽车产能已经大大的超过了实际的需要,有些工厂据说已经停工或者减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提倡绿色能源是有它的战略意义的,但是能不能实现,这是另一个客观的问题

因此,综合关税、国家安全审查、连接软硬件限制、本地化生产与售后网络、以及政治因素等,目前“通过直接进口并凭低价快速占领英语系大市场(尤其是美国)”的路径已被严重受限;即便中国车企要想进入并占有美欧市场,在美国则必须走本地化生产/在美或近邻建厂、改进供应链与软件合规、建设售后网络或通过合资/第三国组装等更昂贵、更慢但合规的路线(也有厂商正走这条路以规避关税与审查)。而川普会不会加以阻拦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就好像现在美国对墨西哥采取的一些高税收的政策一样,就是要堵死中国产品进入美国

而欧盟/北欧相对开放性虽然强,且在若干国家中国品牌已明显赢得注册量与市场份额增长,欧盟也启动了反补贴/反倾销调查与临时措施,未来能否“真正大量得到中国车的市场”仍取决于欧盟政策、当地生产/组装安排与消费者对品牌与服务的接受度(所以欧洲有更大可能性但不是必然)。

最后,汽车要成为各国大众消费品还需该国具有一定经济与购买力基础,因此所谓“大量把中国电动车卖到第三世界国家”也受限于这些国家的国民购买力、基础设施(充电、维修)与政策激励;而对于比较先进的,经济水平比较高的欧洲国家来讲,当一个民众买了一辆电动汽车之后,你相信他明年还会再买一辆吗?所以过去已经有几百万辆的销量,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每年还会有这么高的销量吗?

换言之,短期内中国能否轻松把数十万辆乃至数百万辆直接卖到世界各国,仍受制于贸易政策、当地市场条件和本地化生产能力。


(主要依据与资料来源示例:IEA《Global EV Outlook 2025》关于中国与全球电动车销量与渗透率;各大媒体与机构对美国 2024–2025 年关税与“connected vehicle”最终规则的报道(含对 100% 关税与商务部规则的说明);BYD 与中国车企年报与海外交付数据;以及 Reuters / Consumer Reports 等关于美国市场上中国品牌可售情况与政策影响的报道。)也根据你的建议,我查找了一下chatgpt部分内容,我也把它加到本文当中,基本看法和观点都是和我一致的


浏览(1111)
thumb_up(3)
评论(6)
  • 当前共有6条评论
  • 洋知青1

    生产过剩在资本主义叫经济危机。自从美国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后,美国再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经济危机。资本社会已经积累了很多方法减少危机的危害。所以近代出现的几次大危机,比如 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引起的危机,都没太大的伤害美国经济。

    共产主义有没有生产过剩类的危机呢?当然也有。大跃进式的,蠢蛋控制的生产,要是没有危机那才叫怪了。不过共产党不管它叫经济危机,叫自然灾害。比如大跃进大炼钢铁,生产那钢铁没人要,当然过剩啦。还有苏联二战时大量生产武器,没人种地,结果战后马上饥荒。还好,苏联把淘汰的武器给中国打内战,打美帝,换来大批粮食,缓解了自己饥荒。不过中国可惨了,生产的粮食,肉制品都给苏联还债。大跃进生产的钢还废品一堆,中国人大批饿死。比整个二战死的人还多。怨谁?

    电动车,房地产,高铁,会不会成为大跃进时练的钢铁,谁知道?

    屏蔽 举报回复
  • 无云夜空

    博主好。产能过剩是自由资本主义的特质,中国一会儿房产过剩,一会儿太阳能过剩,风能过剩,电池过剩,等等,现在又是电动汽车过剩。这说明,中国有较大的自由资本主义成分。解决这些过剩的问题,可能需要国家介入调解,也需要市场调节,该倒闭的还是需要倒闭,适者生存,留下那些优质电动车企业。作为普通民众,我认为过剩比不足好,也就是资本主义可能更好一些,毕竟生产发达,可以用货币量来对等商品量。

    屏蔽 举报回复
  • 双不

    普及电动车的门槛其实很高,要求有先进的观念,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只有挪威与中国满足上述要求。中国需要等待西方进步了一些后再说。

    屏蔽 举报回复
  • 舒畅 回复 舒畅
    如果未来中国电动汽车市场仅仅只对国内开放,那么情况也难以乐观。首先,目前中国普通居民的平均收入并不高,别忘了,李克强说的,广大农村地区,有 6 亿(?)农民人均年收入可能不到 1 千元人民币。而全国中产阶级最近几年也在萎缩,许多人连房贷都负担困难,消费能力受到限制,很有可能在几年内去买昂贵的电动汽车吗?尽管像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这些一线城市收入相对高,但这些城市居民汽车拥有率已经很高,进一步增长空间有限。
    再者,就算是在更富裕的家庭,买汽车不是每天必须的消耗品;一辆新车买了以后通常要开八到十年甚至更久才可能去换车。一方面和中国人的勤俭生性有关,一方面和他们的生活水平有关。大多数人在这段时间里,只要车还好用、维修成本不高,他们不会轻易换车。电动汽车虽然未来可靠性有望提升,但短期内要让买家相信“电动汽车比燃油车可靠”并愿意为其额外付出,仍有障碍。再加价格偏高,加上消费者对其续航、安全、维修网点、充电设施等信心尚未完全建立,也限制了其普及。
    总的来看,如果中国汽车(尤其电动汽车)市场只靠内需拉动,那么容量将很快达到极限。正如已有报道,中国不少汽车厂已经发现其生产能力超过市场需求,有的生产线不得不停工或缩减生产规模(见下)。销量虽然在某些月份仍有同比增长,但环比却出现下降,市场有“前高后平”、“淡季效应”、“促销与降价战”加剧等迹象,这些都说明市场已接近饱和。


    事实上,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 年中国汽车制造业整车制造、零部件等整体产能利用率为 72.2%。
    而彭博社等媒体引述研究院报告说,中国汽车产业“每年可生产 5550 万辆车”,但去年整体产能利用率仅为 49.5%。部分小型厂商的过剩问题尤为严重。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说:“当今世界汽车工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并且吉利决定“不再建设新的。精明的企业家可不是乱说的。必然然是考虑以下各方面,而做出如此的决定。
    补充 2 点
    1. 销量增速放缓 / 环比下滑 /内需压力显现


    7 月乘用车零售约 182.6 万辆,同比还是增长(约 6.3%),但环比下降约 12.4%。


    全行业 7 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约 259 万辆,同比增长 13-14%,但环比均下降(产销环比下降约 7-10%)


    零售与批发、生产环比下降,说明有季节性和库存/需求端的调整在发生。


    降价、促销 (“内卷”) 的现象


    为了拉动销量,许多车型在做价格促销(新能源车与燃油车都有),降价与优惠活动频繁。


    电动车行业“竞争加剧”“低价战”被媒体报道,有些企业被迫通过降价抢市场份额,带来了利润压力。
    屏蔽 举报回复
  • 无云夜空

    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并不依赖国际市场,今年全球的销售是2000万辆,而仅仅中国国内的销售就是1400万辆,中国以外国家,包括美国也只有600万辆。中国从明年开始实施电动车出口许可制,也就是限制电动车出口。而中国国内的电动车还在继续发展,这主要是消费者的选择,以及发达的产业链。中国目前已经进入到一个自主发展的阶段,美国或欧洲愿意跟着中国,或脱离中国的发展,中国已经不在意。

    屏蔽 举报回复
  • 舒畅
    谢谢指教,我的看法是总体来看,尽管中国车企在产能、技术与价格上具有明显优势,但在美国市场上,直接大量销售中国产电动车的通路在 2023–2025 年几乎被封堵:截至 2023–2025 年间,没有大规模、常态化的中国品牌乘用车在美国市场占有显著销量(实质上可视为零或微乎其微),部分原因是美国在 2024 年对中国电动车及相关零部件大幅提高关税(例如 2024 年宣布对中国产 EV 征 100% 关税等措施),并对电池、半导体等重要零部件征收高额关税,从而抬高进口成本;同时,美国商务部在 2025 年出台了“联网/connected vehicle”相关限制,禁止含有受某些中国或俄罗斯影响的软件/硬件的整车进入美国,且有针对中资或受中方控制企业的更严格禁售条款,几乎等同于对中国整车开放的实质性封闭,关于美国对华关税与联网车限制的官方与媒体报道时有见报。这里不重复。更何况目前川普在执政,川普提倡的是美国有大量的便宜的石油,不应该花很大的力气去发展电动汽车,更不要说要进口中国的电动汽车了。这次异想天开不太可能的,美国这么个世界上最大的中国,汽车的潜在的客户如果不复存在,中国大量的汽车销售到哪里去?

    难道是加拿大吗?在加拿大,情况也并非立即开放可供大量涌入:中国龙头厂商(例如 BYD)虽有明确的进入计划与局部试水(并在拉美、欧洲等地大幅扩张,BYD 也在近年实现数十万到百万级别的海外交付),但在加拿大的量化注册与大规模零售在 2023–2025 年仍非常有限,主要由试点、备案和计划性进入构成,尚未形成像在中国国内或在部分欧洲/拉美国家那样的规模化销量。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与对外出口的整体态势是:国内新能源车(NEV,包括纯电和插电混动)在 2024–2025 年保持高速增长,2024 年中国电动车销量占全球比重虽然显著上升(IEA 报告、各厂年报与行业统计显示中国新能源车占比接近或超过半数),而中国整车出口在 2024 年已接近数百万量级(整车出口与海外注册在增长,厂商在欧洲与拉美取得明显进展),BYD 等企业在 2023–2024 年实现了数十万到数百万的全球销量与数十万的海外交付,(但这些数字大多来自欧洲、东南亚、拉美与中东等市场,而非美国本土市场。)我倒是看到有报道说,中国现在汽车产能已经大大的超过了实际的需要,有些工厂据说已经停工或者减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提倡绿色能源是有它的战略意义的,但是能不能实现,这是另一个客观的问题

    因此,综合关税、国家安全审查、连接软硬件限制、本地化生产与售后网络、以及政治因素等,目前“通过直接进口并凭低价快速占领英语系大市场(尤其是美国)”的路径已被严重受限;即便中国车企要想进入并占有美欧市场,在美国则必须走本地化生产/在美或近邻建厂、改进供应链与软件合规、建设售后网络或通过合资/第三国组装等更昂贵、更慢但合规的路线(也有厂商正走这条路以规避关税与审查)。而川普会不会加以阻拦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就好像现在美国对墨西哥采取的一些高税收的政策一样,就是要堵死中国产品进入美国

    而欧盟/北欧相对开放性虽然强,且在若干国家中国品牌已明显赢得注册量与市场份额增长,欧盟也启动了反补贴/反倾销调查与临时措施,未来能否“真正大量得到中国车的市场”仍取决于欧盟政策、当地生产/组装安排与消费者对品牌与服务的接受度(所以欧洲有更大可能性但不是必然)。

    最后,汽车要成为各国大众消费品还需该国具有一定经济与购买力基础,因此所谓“大量把中国电动车卖到第三世界国家”也受限于这些国家的国民购买力、基础设施(充电、维修)与政策激励;而对于比较先进的,经济水平比较高的欧洲国家来讲,当一个民众买了一辆电动汽车之后,你相信他明年还会再买一辆吗?所以过去已经有几百万辆的销量,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每年还会有这么高的销量吗?

    换言之,短期内中国能否轻松把数十万辆乃至数百万辆直接卖到世界各国,仍受制于贸易政策、当地市场条件和本地化生产能力。

    (主要依据与资料来源示例:IEA《Global EV Outlook 2025》关于中国与全球电动车销量与渗透率;各大媒体与机构对美国 2024–2025 年关税与“connected vehicle”最终规则的报道(含对 100% 关税与商务部规则的说明);BYD 与中国车企年报与海外交付数据;以及 Reuters / Consumer Reports 等关于美国市场上中国品牌可售情况与政策影响的报道。)也根据你的建议,我查找了一下chatgpt部分内容,我也把它加到本文当中,基本看法和观点都是和我一致的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