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huasan

注册日期:2025-02-21
访问总量:483347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五角大楼缺失的中国战略


发表时间:+-

image.png20259月,中国士兵在北京阅兵式前进行训练。马克西姆·谢梅托夫/路透社

 

华盛顿仍然缺乏可靠的军事计划来遏制北京。著有《美国优势:军事技术联系与大国主导地位的根源》的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国防与安全部主任塞思·G·琼斯(Seth G. Jones)926日在《美国观察家》发出警告,五角大楼缺失的中国战略:

2010年代中期,美国五角大楼官员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军事进步感到震惊。两国都在投资网络、太空和电子战能力,以及精确制导弹药和远程陆基武器。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罗伯特·沃克尤其关注中国,他认为中国正试图在军事技术上与美国匹敌。中国研制出了射程近1000英里的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被称为“航母杀手”,对太平洋地区的美国舰艇(包括航空母舰)构成了威胁。沃克和五角大楼的其他官员得出结论,是时候设想一场太平洋战争将会是什么样子,并思考美国将如何赢得这场战争了。

受冷战期间美国为对抗苏联而制定的所谓“抵消战略”的启发,沃克提出了“第三次抵消战略”,以对抗中国在太平洋地区的优势。美国军方开始起草新的作战概念,例如海军的“分布式海上作战”,该战略涉及将兵力分散到广阔的区域并研发远程武器。五角大楼也开始确定需要购买的武器、系统和设备,这促使其在太空能力、先进传感器以及先进水雷等各种有前景的技术方面进行新的投资。沃克将第三次抵消战略描述为“技术、作战理念和组织结构(即组织军队的不同方式)的结合,以保持我们在自己选择的时间和地点向任何区域投射战斗力的能力”。

但在很多方面,沃克的第三次抵消战略都领先于时代十年。当时,美国仍然是超级大国。中国和俄罗斯都没有显著的军事优势,换句话说,美军没有太多可以抵消的优势。尽管沃克的行动号召激发了各种举措,但它从未真正形成连贯性或紧迫性。

如今,情况已大不相同。中国的国防工业基础已进入战时状态,正在以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塞缪尔·帕帕罗上将所说的“惊人的速度”生产硬件和软件。中国的军用和商用造船能力大约是美国的230倍,其远程导弹能力在过去二十年中也迅猛发展。这意味着中国对位于其海上侧翼的两条同心岛链上的美军构成了严重威胁,其中第二条岛链从日本向南延伸至关岛、北马里亚纳群岛和帕劳。例如,如果当前围绕台湾的紧张局势爆发全面战争,那么从日本到关岛的美军在参战前就很容易遭到中国的打击。

然而,与冷战期间的苏联一样,中国也存在一些可以利用的弱点。现在是美国认真制定新的抵消战略的时候了。尽管近年来北京主导了华盛顿的议程,但五角大楼尚未制定出与美国领导人在20世纪70年代为在中欧击败苏联而提出的所谓“空地一体战”概念相当的现代版本。迄今为止,重点一直放在新兴技术上,例如自主系统和人工智能。

技术固然重要,但它从来都不足以赢得战争。正如五角大楼净评估办公室长期负责人安德鲁·马歇尔所说:“技术使革命成为可能,但革命本身只有在新的作战理念发展起来时才会发生。”换句话说,美国需要制定一个联合作战概念——一个运用兵力实施具体军事行动的计划——并且需要通过必要的投资和收购来抵消北京在数量和工业方面的优势。如果不这样做,美国就有可能输掉与中国的战争。

 

“新面貌”

美国以前也这样做过。冷战期间,美国成功地进行了几次重大努力来抵消苏联的优势。首先是艾森豪威尔政府的“新面貌”战略,旨在对抗红军在中欧的显著数量优势。20世纪50年代,苏联在欧洲的地面部队数量几乎是美国及其盟友的三倍,并且正在建设一个强大的工业基础。

然而,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及其政府并没有选择在欧洲部署和维持一支庞大的常备军(此举可能会重创美国经济),而是制定了“新面貌”战略:旨在建立压倒性的核优势,并在战争爆发时使用战术核武器对付红军,包括西德境内的部队。正如艾森豪威尔在195310月批准的政府政策文件NSC 162/2中所述,美国将发展“通过进攻性打击力量造成大规模报复性破坏”的能力。其目标是加强威慑力,说服苏联不要发动战争,但同时确保美国在爆发冲突时做好准备。

“新面貌”战略得到了新采购的核武器和远程轰炸机的支持。例如,1956年,艾森豪威尔推动国会通过一项请求,将B-52的月产量从17架提高到20架,同时为导弹研究和B-52设施的扩建提供额外资金。结果取得了压倒性的成功:苏联在中欧的军事力量被遏制,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导弹(包括核导弹)方面遥遥领先于苏联。

中国的国防工业基础处于战时状态。

然而,十年后,由于美国国防开支削减和苏联的进步,美国面临着失去威慑优势的危险。苏联的核力量已与美国达到均势,并在中欧拥有三倍于美国的常规力量优势。为了应对,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的国防部长哈罗德·布朗和负责研究与工程的国防部副部长威廉·佩里领导了第二次抵消战略。

布朗和佩里意识到,如果能够有效地精确打击后方梯队或前线的支援部队,他们就能击败试图入侵西欧的苏联军队。所谓的“第二次抵消”战略,包括“空地一体战”的概念,因此将重点放在了获取隐形和精确制导武器上,例如F-117“夜鹰”战斗机、激光制导的“铜斑蛇”反坦克炮弹以及各种精确制导炸弹和导弹。

里根政府在莫斯科警惕地注视下,将这些努力延续到了20世纪80年代。1981年,苏联将军尼古拉·奥加科夫和其他苏联领导人进行了一场名为“Zapad-81”的大规模演习,以观察苏联军队将如何应对美国的新战略。之后,国防部长德米特里·乌斯季诺夫表示,北约和华沙条约组织之间的军事平衡“目前对我们不利”。

 

第三次抵消

制定成功的抵消战略包含两个不同的阶段:首先,确定一个作战概念或具体计划,以击败对手;其次,确定、开发和部署该作战概念所需的武器、系统和装备。按顺序执行这些步骤可以传递清晰的信息和力量。

如果美国的目标是阻止中国入侵台湾,那么想象一下这将如何展开是很有意义的。由于中国有能力部署大量导弹、飞机、舰艇和其他作战力量,如此接近中国大陆的战争对美军来说将是一个重大挑战。对于中国军队——人民解放军来说,这也将非常困难,因为他们必须通过两栖登陆、空袭、空降登陆或这些手段的组合来调动大量的部队、武器和物资。首批登陆的部队必须在台湾领土上占据立足点,才能允许后续的解放军部队进入台湾。美国需要在数小时或数天内采取行动,以防止领土既成事实,并且需要能够迅速打击解放军入侵部队的核心,将其从其占领的任何领土上赶走。

因此,美国需要加强和扩大其在该地区的军事态势,以便立即应对中国的入侵。例如,美国可以向澳大利亚的基地部署更多轰炸机,在日本嘉手纳空军基地等地加固飞机掩体,在关岛建立导弹主动防御系统,并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储存可用于作战的燃料、备件、弹药和其他物资。

对于与中国的潜在冲突,美国有很多不需要的东西。

美国要想对中国军队实施快速打击,就必须能够随时发现战场上所有解放军的高价值目标,大规模精确打击,并摧毁任何可击中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解放军的两栖攻击舰、登陆艇、空中突击直升机、载有解放军士兵的飞机、武器系统、防空系统,以及支援入侵部队的作战指挥和控制中心。美国需要打造一支能够在中国打击系统范围之内和之外作战的战斗力。正如帕帕罗上将所说:“我想利用一系列机密能力,将台湾海峡变成无人地狱,这样我就能让他们一个月的日子过得极其痛苦,从而为我争取时间去做其他事情。”

这就需要美国大幅增加能够打击解放军舰艇和飞机的精确制导远程导弹库存。远程反舰导弹对解放军目标有效,但每枚导弹造价超过300万美元,而且美国缺乏足够的此类导弹。美国需要加大对远程导弹(尤其是用于打击解放军水面舰艇的反舰导弹)的研发和生产力度,这些导弹的成本更低。美国还需要更多相对廉价的无人机系统,尤其是无需跑道起飞的无人机。

然而,载人飞机仍然很重要,尤其是轰炸机和隐形第五代和第六代战斗机。B-21“突袭者”等隐形轰炸机的航程和打击能力对中国构成了尤为严峻的挑战。它们可以部署在中国弹道导弹射程之外,并且可以携带大量常规炸弹和核弹,削弱中国军力。一些第五代和第六代隐形飞机,例如F-35,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它们的速度、传感器组件和打击能力使它们能够在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内执行空对空和空对地任务,并收集和共享地面、空中和海上部队的战场数据。

最后,美国需要大型核动力攻击潜艇和廉价水下无人机的组合。解放军在水下领域相对较弱,难以探测、识别和跟踪美国潜艇。例如,在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多次兵棋推演中,美国潜艇对中国舰艇造成了严重破坏,包括大型两栖舰艇、护航舰艇和后勤舰艇。美国必须充分利用这一水下优势,并优先维护它。

 

聚焦战斗

其他能力也很重要,例如利用下一代人工智能的软件,它使美军能够在各部队之间快速共享海量数据。但未来战争不仅仅关乎无人系统、人工智能和其他技术。美国的军事能力需要以可行的作战战略为基础。发明技术或成为第一个使用某项技术的国家从来都不能保证在战场上占据优势。威廉·福斯特公司的英国工程师开发并生产了坦克。但真正在二战闪电战中发挥毁灭性作用的是海因茨·古德里安等德国军官。

美国还有很多东西在与中国的潜在冲突中是不需要的,例如大量的水面舰艇和航空母舰,它们在战争中非常脆弱且暴露在外。美国仍在投资坦克等陆地系统,而这些系统在这场战斗中并非必需。当然,以中国为重点的抵消战略并不排除为其他地区的突发事件做准备,例如在东欧对抗俄罗斯、在中东对抗伊朗或在朝鲜半岛对抗朝鲜。但这确实意味着美国需要优先击败和威慑中国,就像美国在冷战期间专注于苏联一样。


浏览(195)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