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畅

注册日期:2025-02-27
访问总量:399215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舒畅:中国的碳排放承诺也许是一个空话


发表时间:+-

舒畅:中国的碳排放承诺也许是一个空话

今天在多个新闻报道里看到,习近平在9月24号也就是昨天通过“视频演讲”(video address)形式,在纽约联合国大会期间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召集的高层气候峰会(climate summit / climate leaders’ summit)上发言,张川普表示减少太碳排放和绿色能源是一个骗局的时候,习近平承诺中国将在未来设定到2035年把温室气体“在峰值基础上”减少7%到10%的目标,这是中国首次提出“绝对减少排放”的承诺,而不是只谈排放强度或增速。

要弄清楚这数字的含义:这里说的7%到10%是“相对于峰值”的减幅,而不是把中国的排放降到世界平均或某小国的水平。按权威统计,2023年中国的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大约为12.6吉吨(Gt),而英国在同年不同口径下的温室气体量约为0.38吉吨到0.49吉吨量级。换句话说,中国目前的年排放比英国高出数十倍,即便减少7%,在绝对量上依然远远高于英国。这说明,就算承诺实现了,对全球减排的影响仍然有限。

要减少碳排放增加绿色能源,中国近年大力发展所谓的“新三样”——太阳能(光伏)、电动汽车和电池储能,这既是产业升级的方向,也是出口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但问题在于,中国自己在这三方面的应用到底效果如何?其中有不少玄机。风能方面,沿海和部分平原地区也许适用建设风电场,但高山峻岭并不合适;因为风力发电机本本身体积巨大,建设与维护费用都很高,长期运维并不便宜。太阳能虽然在沙漠地区能大展身手,但像贵州这样阴雨连绵、常年多雾的地方,太阳能几乎没有办法发挥作用。

有人说可用核能补充,但大型核电厂本身就是一个大风险源,一旦出事后果严重。几十年前切尔诺贝利的事故至今后遗症仍然非常严重不适合人类居住,日本福岛核电站当年大地震海啸带来的核泄漏也让人记忆犹新。根据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报告福岛事故造成的损失这一百到两千亿美元以上而福岛事故的本身报告说已经耗费了5250亿美元,因此大型的核电厂会不会真正的造福人类是一个值得科学家和各国非常重视的问题在目前来讲美国和一些先进的国家包括英国正在进一步的发展小型的更加先进的核能装置,理论上更安全,但这种技术需要长期投入和研究,短期内无法大规模应用。

电动汽车方面,中国的产业发展很快,产量和出口都在增加,但在可靠性、性能、使用寿命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和抱怨。尤其在国内市场,普通百姓的收入水平有限,李克强说的全国种手艺的人年收入只有一千块以下他们买得起电动汽车吗?发展电动车对他们有什么好处。可以说,中国电动车的大部分销量是面向国际市场,如果国际上对绿色能源和电动车的需求和兴趣下降,尤其是川普第二次上台以后对中国的经济上的不友好的态度以及关税战,中国的这些产业必然会受到很大冲击。太阳能板、电动车和电池等“新三样”更多是为了出口和国际市场,而不是国内大规模普及。所以联合国这一个会议给习近平主席带来了一个向全世界承诺并且推广中国三样绿色能源的 产品做了一个很好的广告

从这个角度看,习近平在联合国提出7%到10%的减排目标,是一种外交和政治上的战略考量。但想一想川普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他会买这个账吗如果美国不买这些东西现在实际上已经这样做了那么这些国内生产的大量的这种产品他们在国际上还有多少真正的需要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其实人们也记忆犹新,历史经验值得警惕:当年加入WTO时,中国的朱镕基总理总理和和那位信誓旦旦作出许多承诺,但落实情况呢?大家都看在眼里。今天的7%到10%减排目标,会不会也是一种口头上的白话,真正要执行到位的难度极大。

综上,习近平主席的这个讲话到底能够对中国目前经济的发展推动中国在这方面的产能以及发挥多少实际的减排作用还有待观察。而所谓7%到10%的减排承诺,更多是一种战略姿态,而不是立竿见影解决中国目前国内严重的经济问题的真正方案。


浏览(1119)
thumb_up(1)
评论(2)
  • 当前共有2条评论
  • 舒畅
    如果未来中国电动汽车市场仅仅只对国内开放,那么情况也难以乐观。首先,目前中国普通居民的平均收入并不高,别忘了,李克强说的,广大农村地区,有 6 亿(?)农民人均年收入可能不到 1 千元人民币。而全国中产阶级最近几年也在萎缩,许多人连房贷都负担困难,消费能力受到限制,很有可能在几年内去买昂贵的电动汽车吗?尽管像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这些一线城市收入相对高,但这些城市居民汽车拥有率已经很高,进一步增长空间有限。
    再者,就算是在更富裕的家庭,买汽车不是每天必须的消耗品;一辆新车买了以后通常要开八到十年甚至更久才可能去换车。一方面和中国人的勤俭生性有关,一方面和他们的生活水平有关。大多数人在这段时间里,只要车还好用、维修成本不高,他们不会轻易换车。电动汽车虽然未来可靠性有望提升,但短期内要让买家相信“电动汽车比燃油车可靠”并愿意为其额外付出,仍有障碍。再加价格偏高,加上消费者对其续航、安全、维修网点、充电设施等信心尚未完全建立,也限制了其普及。
    总的来看,如果中国汽车(尤其电动汽车)市场只靠内需拉动,那么容量将很快达到极限。正如已有报道,中国不少汽车厂已经发现其生产能力超过市场需求,有的生产线不得不停工或缩减生产规模(见下)。销量虽然在某些月份仍有同比增长,但环比却出现下降,市场有“前高后平”、“淡季效应”、“促销与降价战”加剧等迹象,这些都说明市场已接近饱和。


    事实上,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 年中国汽车制造业整车制造、零部件等整体产能利用率为 72.2%。
    而彭博社等媒体引述研究院报告说,中国汽车产业“每年可生产 5550 万辆车”,但去年整体产能利用率仅为 49.5%。部分小型厂商的过剩问题尤为严重。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说:“当今世界汽车工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并且吉利决定“不再建设新的。精明的企业家可不是乱说的。必然然是考虑以下各方面,而做出如此的决定。
    补充 2 点
    1. 销量增速放缓 / 环比下滑 /内需压力显现


    7 月乘用车零售约 182.6 万辆,同比还是增长(约 6.3%),但环比下降约 12.4%。


    全行业 7 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约 259 万辆,同比增长 13-14%,但环比均下降(产销环比下降约 7-10%)


    零售与批发、生产环比下降,说明有季节性和库存/需求端的调整在发生。


    降价、促销 (“内卷”) 的现象


    为了拉动销量,许多车型在做价格促销(新能源车与燃油车都有),降价与优惠活动频繁。


    电动车行业“竞争加剧”“低价战”被媒体报道,有些企业被迫通过降价抢市场份额,带来了利润压力。
    屏蔽 举报回复
  • 无云夜空

    建议博主在写一种结论还是需要先在谷歌或AI上先查证一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更是最大的电动车市场。今年预计全球的电动车销量是2000万辆,而中国的电动车销量将是1400万辆。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