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畅:中国的碳排放承诺也许是一个空话
舒畅:中国的碳排放承诺也许是一个空话
今天在多个新闻报道里看到,习近平在9月24号也就是昨天通过“视频演讲”(video address)形式,在纽约联合国大会期间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召集的高层气候峰会(climate summit / climate leaders’ summit)上发言,张川普表示减少太碳排放和绿色能源是一个骗局的时候,习近平承诺中国将在未来设定到2035年把温室气体“在峰值基础上”减少7%到10%的目标,这是中国首次提出“绝对减少排放”的承诺,而不是只谈排放强度或增速。
要弄清楚这数字的含义:这里说的7%到10%是“相对于峰值”的减幅,而不是把中国的排放降到世界平均或某小国的水平。按权威统计,2023年中国的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大约为12.6吉吨(Gt),而英国在同年不同口径下的温室气体量约为0.38吉吨到0.49吉吨量级。换句话说,中国目前的年排放比英国高出数十倍,即便减少7%,在绝对量上依然远远高于英国。这说明,就算承诺实现了,对全球减排的影响仍然有限。
要减少碳排放增加绿色能源,中国近年大力发展所谓的“新三样”——太阳能(光伏)、电动汽车和电池储能,这既是产业升级的方向,也是出口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但问题在于,中国自己在这三方面的应用到底效果如何?其中有不少玄机。风能方面,沿海和部分平原地区也许适用建设风电场,但高山峻岭并不合适;因为风力发电机本本身体积巨大,建设与维护费用都很高,长期运维并不便宜。太阳能虽然在沙漠地区能大展身手,但像贵州这样阴雨连绵、常年多雾的地方,太阳能几乎没有办法发挥作用。
有人说可用核能补充,但大型核电厂本身就是一个大风险源,一旦出事后果严重。几十年前切尔诺贝利的事故至今后遗症仍然非常严重不适合人类居住,日本福岛核电站当年大地震海啸带来的核泄漏也让人记忆犹新。根据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报告福岛事故造成的损失这一百到两千亿美元以上而福岛事故的本身报告说已经耗费了5250亿美元,因此大型的核电厂会不会真正的造福人类是一个值得科学家和各国非常重视的问题在目前来讲美国和一些先进的国家包括英国正在进一步的发展小型的更加先进的核能装置,理论上更安全,但这种技术需要长期投入和研究,短期内无法大规模应用。
电动汽车方面,中国的产业发展很快,产量和出口都在增加,但在可靠性、性能、使用寿命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和抱怨。尤其在国内市场,普通百姓的收入水平有限,李克强说的全国种手艺的人年收入只有一千块以下他们买得起电动汽车吗?发展电动车对他们有什么好处。可以说,中国电动车的大部分销量是面向国际市场,如果国际上对绿色能源和电动车的需求和兴趣下降,尤其是川普第二次上台以后对中国的经济上的不友好的态度以及关税战,中国的这些产业必然会受到很大冲击。太阳能板、电动车和电池等“新三样”更多是为了出口和国际市场,而不是国内大规模普及。所以联合国这一个会议给习近平主席带来了一个向全世界承诺并且推广中国三样绿色能源的 产品做了一个很好的广告
从这个角度看,习近平在联合国提出7%到10%的减排目标,是一种外交和政治上的战略考量。但想一想川普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他会买这个账吗如果美国不买这些东西现在实际上已经这样做了那么这些国内生产的大量的这种产品他们在国际上还有多少真正的需要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其实人们也记忆犹新,历史经验值得警惕:当年加入WTO时,中国的朱镕基总理总理和和那位信誓旦旦作出许多承诺,但落实情况呢?大家都看在眼里。今天的7%到10%减排目标,会不会也是一种口头上的白话,真正要执行到位的难度极大。
综上,习近平主席的这个讲话到底能够对中国目前经济的发展推动中国在这方面的产能以及发挥多少实际的减排作用还有待观察。而所谓7%到10%的减排承诺,更多是一种战略姿态,而不是立竿见影解决中国目前国内严重的经济问题的真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