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悲鸣:谭嗣同亡清
谭嗣同亡清
马悲鸣
国共两党至今仍说我大清是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所推翻。故亡清者,孙逸仙也。
——其实不对!
美国当地时间1911年10月9日(中国已是10月10日),孙中山在犹他州Ogden镇的Marion旅店用该旅店的便笺写了一封信给美洲同盟总会会长李是男谈筹款问题。
这个旅店至今仍在;该信也保留了下来。第二天孙中山乘火车去了科罗拉多州首府丹佛市,在Brown Palace Hotel才从报纸上知晓武昌兵变的消息;两地相距八小时车程;大约五百英里吧。等他乘船;那时没有飞机;赶回国时,大势已定。故辛亥革命不可能是孙中山发动和领导的。
孙中山耗费捐款在他地处广东边陲的老家等地多次发动武装叛乱的“边陲革命”皆以失败告终。辛亥革命是中部同盟会宋教仁暗中策动的结果。尽管如此,武汉新军(张之洞训练的,不是袁世凯。时张之洞已死。)哗变是突发事件,未尽如宋教仁所料。
灭亡清朝的主要军事力量在袁世凯手中;其助楚则汉亡,助汉则楚亡。
那么袁世凯凭什么要“助汉”呢?
——被谭嗣同逼的。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那时已经伏法多年,还怎么能逼袁世凯呢?
这就要回头看看谭嗣同戊戌干的事了。他和袁世凯毫无交情,也不相统属,忽然一天贸然造访袁世凯租寓的法华寺,让袁世凯杀荣禄,兵围颐和园谋弑当时的圣母皇太后;并当场挑拨与荣禄的关系,说袁将军辛苦多年,中外钦佩,去年仅升一阶,实荣某抑之也。
谭嗣同还说自己手里有皇上硃谕,拿出来的却是墨批黑字,说的只是要求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另议良法,不可操之过急;和谭嗣同说的意思完全相反。谭嗣同又说硃谕在林旭手里;林旭不肯给他;并大骂林旭等极可恶。
袁世凯见谭嗣同是个“气焰凶狠,类似疯狂”,少不经事的嗜杀之徒,便先稳住他;还为他的安全着想;让他先回去;然后和幕僚商量;最后决定不响应谭嗣同假传的圣旨。在消息已经泄露后,袁世凯向顶头上司荣禄告发了此事。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连累被他骂作“极可恶”的林旭等六人菜市口授首。
袁腾飞论及此事时也说,换谁都得告发去。
戊戌政变的过程由逃亡的梁启超以局内人身份撰成《戊戌政变记》一书,建构起维新视角下的戊戌史。因为曾深夜窜访法华寺的谭嗣同是个中要角,自然袁世凯的告密成为主要责任者。
等两宫相差一日驾崩,宣统登基,皇帝本父载沣摄政。估计载沣也是看了并信了梁启超写的《戊戌政变记》,把光绪遭软禁瀛台的罪魁祸首认作是袁世凯;所以当政伊始就要杀袁世凯为皇兄报仇。
幸好当时的两湖总督张之洞已经调进中央,极力反对摄政王新皇初立,先斩重臣;并暗中促袁世凯赶紧离京。
三年后武昌哗变,清室贵胄调不动新军,镇压不住;不得已再度启用袁世凯。而此时的袁世凯已经知道得罪了清室,出山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摄政王去职。载沣无奈请辞。
然后就是众所周知的,袁世凯以当时天下第一拥兵强人,一边打压叛军,一边逼迫清室退位,终于成就了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最多是一个旅的哗变,动摇不了国本。是被谭嗣同轻率策动袁世凯“围园杀后”而引发的摄政王对袁世凯的极度反感,必欲除之而后快生给逼成的袁世凯心怀二志才导致辛亥革命的侥幸成功。
和我以前说过的,亡明的罪魁祸首是滥杀大帅毛文龙的袁崇焕一样;亡清的罪魁祸首是谭嗣同。
试问,袁世凯可以镇压了辛亥兵变而不迫使清帝逊位吗?
看过《三国演义》的应该问问曹丕为什么非要篡汉?司马炎为什么非要篡魏?
曹操破获了国舅董承图谋自己的阴谋,满门抄斩了董氏全族和董皇后;又破获了国丈伏完图谋自己的阴谋,满门抄斩了伏氏全族和伏皇后;如果曹氏不篡汉,不是干等着汉室在曹操身后满门抄斩他们全家吗。杀了曹爽满门和皇帝曹髦的司马氏父子祖孙若不篡魏,岂不是也等着曹魏满门抄斩司马氏全族吗?
袁世凯灭清时的地位和处境就相当于曹丕之于汉室和司马炎之于曹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