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之声:当维也纳遇到上海,音乐的永恒对话
在2025年9月21日这个秋意渐浓的日子,维也纳艾尔巴音乐厅(Ehrbar Saal)将迎来一场特别的音乐盛会——“友谊之声音乐会”。这场由上海音乐学院与 Muk Musiklabor Klassik GmbH 联合主办,并由维也纳爱乐乐团独奏家与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联袂呈现的演出,不仅是东西方音乐艺术的一次美妙交汇,更是一场跨越文化与历史的深刻对话。它以音乐为媒,让上海与维也纳这两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在古典与现代的旋律中,共同讲述友谊与理解的故事。
一、东西交汇:当代中国之声的维也纳首演
本场音乐会的一大亮点,无疑是当代中国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沈葉的作品《前奏曲——带色剪影》的世界首演。沈葉被誉为“中国当代音乐最具吸引力的代表之一”,其音乐语言独特而富有魅力,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音乐的语境。他的作品并非简单地挪用民族旋律,而是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尤其是“意境”的魅力,内化为音乐创作的精髓。在这种“情与景的交融”中,他超越了对客观物象的描绘,创造出一种充满诗意与哲思的听觉体验。我强烈地感到,维也纳不仅是音乐的圣城,更是一座创新之城,上次在人民剧院观看“陶身体”舞蹈时,座无虚席,观众被一种创新的激情点燃,长时间热烈鼓掌,就说明维也纳观众的鉴赏水准。《前奏曲——带色剪影》在这里的首演,同样赢得了观众高度认同。只是本人这类音乐盲,就像听勋伯格的“无调性”名曲那样,感到夹杂着一些嘈杂的噪声,依然认为贝多芬、莫扎特、施特劳斯更能爽心悦耳。
当然,《前奏曲——带色剪影》此次在维也纳的Ehrbar Saal音乐厅举行世界首演,无疑赋予了这部作品特殊的意义。Ehrbar Saal的舞台,曾见证无数音乐史上的伟大时刻,如今,它将承载这部来自东方的新作的诞生。这里的每一寸空间,从古老的木质地板到精美的天花板,都成为了《前奏曲——带色剪影》故事的一部分,见证着东方声音在西方音乐殿堂里的第一次正式回响,这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历史上的一个动人篇章。
二、历史的舞台:艾尔巴音乐厅的前世今生
作为此次音乐会的举办地,维也纳艾尔巴音乐厅(Ehrbar Saal)本人是第一次来观赏,这是一个不大的剧场,也许是中国人的演奏,待我们进入剧场时,呈现出许多华人的面孔,大家许久未见,一个个热情握手和闹哄哄打招呼,让人有一点置身国内剧场之感。一曲完毕后,大家同样会讨论纷纷。这家剧场本身就是一件活着的艺术品。它坐落于维也纳市中心,于1876年由奥地利皇室御用钢琴制造商弗里德里希·艾尔巴创办,至今已有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音乐厅采用意大利高级文艺复兴风格设计,融合了罗马建筑元素,其可容纳375位观众的空间,以其卓越的音响效果闻名于世,被誉为维也纳顶级的音乐厅之一。
历史上,Ehrbar Saal曾是19世纪维也纳音乐生活的核心地标。布鲁克纳、马勒、勃拉姆斯、施特劳斯父子等音乐巨匠都曾在此登台,他们的音乐回响至今仍似乎萦绕在厅堂之中。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Ehrbar Saal曾一度沉寂,但在1946年重新开放,并在21世纪由德国钢琴制造商C. Bechstein接管并精心修复,焕发出新的生命。如今,它在保留原有历史风貌的同时,配备了先进的灯光与音响系统,并拥有C. Bechstein Concert D 282音乐会用三角钢琴,使其再次成为艺术家与观众心中的音乐圣地,继续书写着艺术与文化传承的辉煌。
三、维也纳的记忆:从古典到现代的音乐旅程
本场音乐会的维也纳经典曲目选择独具匠心,它不仅回顾了维也纳音乐史的辉煌,也展现了其“继承”与“创新”的交织。
首先,作为开场曲目,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随想曲》作品85的弦乐六重奏版本,为整场音乐会定下了“音乐对话”的基调。这部歌剧本身就是对艺术本质的探讨,通过一场关于“诗歌与音乐,孰先孰后”的辩论,来呈现其核心思想。紧随其后的是莫扎特晚年回望巴洛克复调传统的《C小调柔板与赋格,作品546》。这首作品以严谨的赋格结构回应了过去的辉煌,而它的历史意义更在于贝多芬曾亲笔抄写此作,以此表达对前辈的崇高敬意。
接着,由维也纳爱乐乐团小提琴首席卢卡·卢巴斯(Luka Ljubas)担任独奏的贝多芬《G大调第一小提琴与管弦乐浪漫曲,作品40》,将以纯正的维也纳音色,展现浪漫主义音乐的抒情与优雅。
最后,整场演出的压轴作品,是维也纳二十世纪作曲家勋伯格的《升华之夜》(Verkl?rte Nacht)。勋伯格在维也纳音乐史上的地位非常独特,他既继承了晚期浪漫主义的传统,又大胆开创了现代音乐的先锋道路。这部作品取材自德梅尔的同名诗作:在月夜林中,一对男女倾诉心声,最终在理解与包容中走向情感的升华。勋伯格以弦乐团的丰富音色,生动地描绘了这段情感旅程,从低沉、压抑的行进到澎湃激昂的高潮,最终回归到如同月光般宁静与和谐的结尾。这首作品代表了维也纳声音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的华丽转变。
四、故土的旋律:中国民歌的欧洲回响
与奥地利浪漫主义作品形成对话的,是周龙改编的“八首中国民歌”。这些歌曲,如陕北的《兰花花》、云南的《小河淌水》、江苏的《茉莉花》以及山西的《走西口》,取材自中国广阔大地上不同地域的旋律与故事。它们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生活图景,记录着爱情、别离、劳作与期盼,旋律中承载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与鲜明的风土人情。当中外演奏家一起演奏,那熟悉悦耳音乐声响起时,人们产生了一种文化自信,特别是湖南名歌《一根扁担容易弯》,让我眼前产生了画面感,生动极了。
我需要把它们与欧洲一些地区的民歌加以对照,认为这些民歌与欧洲的民间音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例如,它们与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民间歌曲可以类比。爱尔兰和苏格兰的民歌同样源自深厚的口头传统,歌曲中充满了对故土、历史、爱情和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它们用简单的旋律讲述复杂的故事,表达着一代又一代人共同的喜怒哀乐与浓厚的民族情感。无论是爱尔兰的《丹尼少年》,还是中国的《小河淌水》,这些旋律都拥有跨越地域与语言的力量,能直接触动听众内心深处对“根”和“乡愁”的共鸣。这正是这场音乐会希望传递的: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人类情感的共通性是永恒的。
五、文化的自信与对话:音乐的桥梁作用
这场音乐会不仅是单纯的艺术交流,更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一次生动实践。它旨在向西方世界展示,当代中国音乐并非只是一味地模仿西方,而是在继承自身优秀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创新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音乐语言。
向西方提供什么样的音乐?我们不仅应展示《茉莉花》这样的经典民歌,更应呈现沈葉教授这样的当代作曲家作品。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文化自信,它不急于证明自己与西方“一样”,而是自信地展现自己的“不一样”。其目的是让西方观众通过音乐,更全面地了解和感知一个活生生的、正在蓬勃发展的当代中国。通过这种真诚的对话,音乐会可以帮助打破刻板印象,增进相互理解,让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变得更加立体和深入。
“友谊之声”音乐会所达到的目的,不仅仅是让维也纳的观众欣赏到来自上海的音乐,更是通过音乐这一无国界的语言,构筑起一座连接东西方心灵的桥梁。维也纳的声音丰富、饱满、沉郁,而中国的声音则充满诗意与哲思。在Ehrbar Saal,两种声音相遇、对话,共同创造出一种新的、超越国界的和谐之美。这场音乐会正是用行动诠释了,真正的文化自信,在于勇于向世界敞开怀抱,分享自己的故事,并倾听他人的心声。
2025年9月21日星期日 维也纳石头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