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如玉,格高致远:云梦泽人与南京小作者的成长对谈
引言:一场跨越时空的写作对话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关于梦想,更关于写作与人生的深度对谈。南京小学生余欣玥,一个拥有独特写作天赋的女孩,将她的三篇作文——《固城湖之秋》《我的心爱之物》《刀爱》续写,以及一篇习作《法桐》,交给了云梦泽人作家(下文简称“作家大伯”)点评。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作文批改,更是一场充满智慧、温情与远见的精神之旅。作家大伯以他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循循善诱,将写作的技法与人生的格局融会贯通,为欣玥同学的未来铺展出一条清晰而闪亮的道路。
一、细腻的笔触,华美的文心
作家的点评:“欣玥同学有很强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你的语言,尽管尚稚嫩,但表达比较准确的。‘层层叠叠’的笑,用得极形象和生动。还有语言的画面感也很好,见奶奶砍枣树的样子,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欣玥的作文,字里行间流淌着与生俱来的灵气。你的文笔细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固城湖之秋》:你用“蓬着头发”的芦苇,“像一块黄色的稻田”在风中波动,将固城湖的秋景描绘得生动而富有诗意。从远景的湖面小舟到近景的鱼儿跃水,再到细微处的“香肠一样”的蒲草,层层递进,动静结合,展现了优秀的构图和描摹能力。
《我的心爱之物》:你将外婆家的小河比作“奇妙‘盲盒’”,将珍珠的闪耀与妈妈的童年快乐巧妙连接,赋予了物品以情感和生命。用珍珠的多样形状比喻人生的苦难与成长,展现出超出年龄的深刻思考。
《刀爱》续写:“层层叠叠的笑”“上下翻飞,好似在深情地跳着芭蕾舞”,这些充满灵气和想象力的比喻,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画面的鲜活与温情。
《法桐》:从“小巴掌”到“小刺猬”,从“美丽的华尔兹”到“小雪屋”,你巧妙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了法桐生动的个性。四季变化的法桐,不仅是南京的风景,也成了承载童年乐趣和成长思考的伙伴。
作家大伯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优点,并毫不吝啬地给予了赞扬,这不仅是对欣玥写作天赋的肯定,更是对她未来创作的巨大鼓励。
二、技法提升:从写景到写人,从观察到联想
作家的点评:“大作太着重写景了……要知道我们不管怎么写文,都是为了衬托人的……如果对外公、妈妈的外形作一些刻画,文章的效果会更好……不要太拘泥于生活之事,要学会展开自己的想象力来创作……”
在肯定欣玥优点的同时,作家大伯也提出了精辟的建议,旨在帮助她突破写作的瓶颈,使文章更具深度和情感。
以人为本,以情动人:作家大伯反复强调,文章的核心是“人”。无论是固城湖的美景,还是承载回忆的珍珠,都应成为衬托人物情感和故事的载体。建议欣玥,在描写外婆家的湖景时,可以多写写外婆的故事和经历;在写法桐时,可以更多地融入“我”与法桐的情感互动。
打破常规,超越生活:作家大伯指出,《法桐》的写作模式过于中规中矩,遵循“春夏秋冬”的套路,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章的感染力。并鼓励欣玥不要局限于所见所闻,要学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观察到的事物与更广阔的世界连接起来,赋予其更深层次的意义。
细节挖掘,情感升华:他以菖蒲为例,建议欣玥可以深入了解其药用价值,增加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同样地,他鼓励欣玥多与外婆和奶奶交流,挖掘她们的人生故事,这不仅是宝贵的写作素材,更是对家人情感的深入理解。
三、格局构建:从书本到人生,从眼前到远方
作家的点评:“你的曾祖(我的外公)……都是没有读几天书的人,却能唱吟生活……你有强大的写作基因……”“请你跟着我的足迹,走出一个精彩人生来。”“告诉你这些,就是要你拓宽视野,今后不仅要成为世界公民,还能仰望天空。”
这部分对话,超越了写作技法本身,上升到了人生规划和格局构建的高度。作家大伯将对欣玥的指导,从写作延伸到了对她整个人生的引领。
家族传承,写作基因:作家大伯深情地讲述了家族的写作渊源,从自学成才的曾祖,到热爱诗文的祖辈们,以便让欣玥意识到,她的写作天赋并非偶然,而是根植于家族的文化基因之中。这给予了欣玥极大的自信,让她明白自己的天赋有着深厚的根基。
放眼世界,拓宽视野:作家大伯以自己在维也纳的经历为例,向欣玥展示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他鼓励她学习如何通过旅行和阅读去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去拜访伟大的音乐家,去建立立体的知识体系。他用“世界公民”和“仰望天空”来鼓励她拓宽视野,建立人生格局。
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作家大伯也提出了新的学习理念。他认为,未来的学习将是开放式的,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校园。他鼓励欣玥多读伟人传记,从他们的成长经历中汲取养分,这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同时,他强调了系统阅读的重要性,警示碎片化的信息摄取会使人变得肤浅。
四、哲理对话:写作与人生的互鉴
“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解读:这是一个充满哲理的观点,揭示了磨难与成长的辩证关系。刀痕(磨难)虽然短暂,但它所带来的成长与爱(枣树的坚韧与奶奶的关爱)却是永恒的。作家大伯认可欣玥的深刻思考,也鼓励她将这种思考融入更广阔的人生中。
“河蚌把泥沙和苦难,慢慢磨成珍珠。生活也这样,有苦有甜,只要像河蚌一样,把困难当成长养分,就能在岁月里打磨出属于自己的光亮。”
解读:欣玥同学用珍珠比喻人生,这个比喻本身就非常具有哲理。作家大伯进一步肯定了这一洞见,并将其与人生的磨砺联系起来。并鼓励欣玥将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融入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
结语:一场爱的接力,一次精神的远航
作家大伯与余欣玥同学的对谈,是一次爱的接力。云梦泽人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作家,更是一位充满智慧的人生导师。他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为欣玥点亮了前行的灯塔,鼓励不仅在写作上精益求精,更在人生格局上高瞻远瞩。
这次对话也告诉我们,写作的终极意义不仅仅在于文字的华丽,更在于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对人性的理解与关怀。它是一种发现美的能力,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方式,一种自我成长的修行。
正如作家大伯所说,他希望欣玥能够“跟着我的足迹,走出一个精彩人生来。”这不仅是对一个后辈的期许,更是对所有追求进步、热爱生活的人们的深情召唤。
2024年10月8日星期二 紫荆山下童卫路上 7:30
2025年9月21日星期六 维也纳石头巷子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