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云梦泽意象与百年社会变迁画卷 陆三强(出版家、学者、作家)
(由中国出版集团出版的《云梦泽》海外版书名《生命中的他乡》)
端午之后,收到东方出版中心寄赠的冯知明著长篇小说《云梦泽》上下册,近五十万言,真是皇皇巨著!随后欣然读来,颇受震撼。读着读着,就被情节和人物所吸引,不觉其长,并断续产生倾诉之意。作品通过跨越时空的视角和书写,铺排情节、刻画人物,剖析血缘与文化、故乡与他乡的灵魂碰撞,以巨大的云梦泽意象,展示了荆楚大地、江汉平原的沧桑巨变,成为一幅百年社会风俗画卷。
一、沧桑巨变,从烟水苍茫的山川古泽到良田千顷的江汉平原
(陆三强先生参加大型书展活动)
今天的荆楚大地、江汉平原,良田千顷,稻浪翻滚。但历史时期则是烟波浩渺、雾霭苍茫的云梦泽,它的变迁有自然的因素,也体现了人类活动对它的改造过程。
先秦时期由于长江、汉江泥沙淤积,形成荆江三角洲与武汉西侧泛滥平原,云梦泽处于两平原之间,南北与长江、汉水相沟通,西部接纳荆江三角洲上的长江分流夏水和涌水,范围广袤无垠。秦汉时期荆江三角洲不断向东扩展,汉代设立了华容、云杜县,云梦泽被排挤到华容以南,东、北为沼泽。魏晋时期长江携带泥沙继续向南汇集,新扩展的三角洲设立了监利县、惠怀县,云梦泽向东移动,基本位于云杜、惠怀、监利以东。唐宋时期云梦泽主体逐渐消失,被系列小湖取代。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狩猎区被泛称“云梦”,包括有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沼等多种地貌形态,范围相当广阔,几乎包括今天的湖北东南大半个省。“云梦泽”是云梦的一个组成部分,专指这个狩猎区内的湖沼地貌部分。江汉平原在构造上属第四纪强烈下沉的陆凹地,云梦泽就是在此基础上发育形成的。由于长江和汉水夹带泥沙长期充填的结果,先秦时,云梦泽已经变成平原—湖沼形态的地貌景观,这就是司马相如“平原广泽”的意思。《子虚赋》称:“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则盘纡岪郁,隆崇嵂崒,岑崯参差,日月蔽亏。交错纠纷,上干青云。罢池陂陀,下属江河……其南则有平原广泽,登降陁靡,案衍坛曼。缘以大江,限以巫山。其高燥则生葴菥苞荔,薛莎青薠。其卑湿则生藏莨蒹葭,东蔷雕胡,莲藕觚卢,菴闾轩于。众物居之,不可胜图。其西则有涌泉清池,激水推移,外发芙蓉菱华,内隐钜石白沙。其中则有神龟蛟鼍,瑇瑁鳖鼋。其北则有阴林:其树楩柟豫章,桂椒木兰,蘗离朱杨,樝梨梬栗,橘柚芬芳。其上则有鹓雏孔鸾,腾远射干。其下则有白虎玄豹,蟃蜒貙犴。”
(云梦泽是可渔、可耕、可牧的地貌)
云梦一带多生长犀、兕、虎、麋、鹿等兽类或桔柚果蔬之属,既是楚王、贵族游猎的场所,也是普通男女游赏、幽会的地方。这里自然资源发达,被列为先秦时期的“九薮”或“十薮”之一。《国语》:“泽,水之钟也”;《风俗通·山泽篇》:“水草交错名之为泽。”“泽”是不同于江河或单一的湖泊,是包含着以水为特征的复杂地理景观;“泽”是可渔、可耕、可牧的地貌;泽中的水,也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有时在左、有时在右地变化着。当时人们生活在这种沼泽地区,经常遇到云雾,好象迷失在梦幻里,于是就把发生同一现象的相邻地区统称为“云”“梦”或“云梦”。姜亮夫先生在解释“朝为行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故事时说:“烟雨风云之变既甚,奇诡不经之说浸多。”(《屈原赋校注》之《湘君》疏证)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断蛟云梦泽,希为识忘归。”
二、烟水苍茫,云梦古泽的奇崛梦幻实为荆楚文学的核心意象
(家族的兴衰、云梦泽的变迁,该怎样去追寻、考证、敷衍、述说?)
历史时期的云梦泽,有着广泛的记忆。从《尚书》《周礼》到《战国册》《吕氏春秋》,从《诗经》《楚辞》,到司马相如、李白和孟浩然,既有历史记载,也有文学描述。这里河湖纵横交错,水势浩渺密布,汪洋恣肆。奇崛的自然禀赋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复杂多变的气候和景观,涵养了人们的想象力和浪漫气质,孕育了富有浪漫本质、随机灵动的楚文化,其核心精神就是因山水湖泊而滋生出来的浓郁的浪漫情怀。氤氲湖泊水泽与奇秀山原川地既怡情还养性,为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屈原《天问》)他们想知道自己的来历、家族的兴衰、云梦泽的变迁,该怎样去追寻、考证、敷衍、述说?这也许就是冯知明兄《云梦泽》所要拷问和表达的。
文学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其独有的生存环境,并深受生活于这一环境之中人们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埶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沂、泗水以北,宜五穀桑麻六畜,地小人众,数被水旱之害,民好畜藏,故秦、夏、梁、鲁好农而重民。三河、宛、陈亦然,加以商贾。”荆楚文学与河湖水泽有着广泛的关联,山水文化既是荆楚文学的背景,也是其生命的浓郁底色和不竭源泉。对云梦泽这一区域的地理想象,自古就很丰富,又衍生为云梦的文学意象。它像一个巨大的容器,收纳了各种传说、宗教、世界观,是一种极为多元的自然文化想象。对云梦及云梦泽的叙写和描绘,自先秦到今天,弦歌不辍,代有新声。云梦泽作为一个承载历史文化的地理单元,被赋予时间性和空间性,成为荆楚文学的核心意象,还衍生成为一种文学象征和审美表达符号。
小说《云梦泽》意象丰盈,生鲜灵动,既具有历时性,又具有空间感。有历史感的云梦泽,浩瀚、宽广,不仅孕育了雄奇的自然景观,还滋养了无数优秀儿女。作品描写了奇幻的水乡泽国的自然风物,揭示了荆楚大地上的人们与自然生态的互生共存关系。作者用复杂交错的人物线索、历时百年的时代转换、风雨氤氲的水国山川,营造了巨大的乡土文学语义场。围绕云梦泽乡土文明的裂变,塑造了一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物形象及芸芸众生群像,人物众多,关系错综复杂。通过三个家族的兴衰和几代人的漂泊、挣扎以及身世纠结,展示了近代以来,百余年间云梦泽地区的巨大变迁和风俗画卷。德国传教士穆勒、李钩胡子与奶奶三娘是第一代,老洋人和綦妈、梁教授、尹家夫妇是第二代,而主叙述人李如寄及兄妹和梁一真等是第三代。悲情的三代人的组合,共同构建了变革时代的大泽人——中国人,走向现代文明的精神苦难和心路旅程。他们被作者融入了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极为广袤的云梦大泽中,形成了波澜壮阔又波诡云谲的壮丽史诗。可以说这样的尺度在一般文学作品中是很难达到的,即便在当代文学书写中也是极为罕觏的。
(作品中还大量使用俗语、典故、神话,使得小说更加生动、传神)
小说写得传奇、精彩、感人,圆通而无俗气,厚重而又不繁琐。行云流水又不失顿挫,如歌如泣又沉实爽净。故事中有云梦泽丰富的龙文化、巫文化、民俗文化、水文化等,每一种文化都格外饱满精彩,在书里都有具体而完美的呈现。既有现实的描写,也有虚幻的想象和演义的传说,但绝无违和感,反而令人感到其真实存在。作者生长于荆楚大地,熟悉当地方言、俚语,作品中还大量使用俗语、典故、神话,使得小说更加生动、传神,人物更具个性,既丰富了作品的画面感,又增添了小说的生活情趣和云梦气息。他在现代白话与荆楚方言间自然游走,用水乡泽国云蒸霞蔚的气氛,交错杂糅出一个叫作《云梦泽》的文学世界。既有时代的浓墨重彩,又有水乡泽国的泥土馨香,读者可从中品味作者的感悟,也能从中观照自己人生。可以说,《云梦泽》是几代人生命本质的诗性体念,是关于人物命运的哲理思索,也是关于水乡泽国百年未有之巨变的时空对话,形成了一个独特而强大的意义文本。
满纸烟水苍茫,别具文化意蕴。
三、穿脊越脉,知明兄快意尽书百年云梦画卷
(印象中的作者各类信息、各种人物、诸多选题,应接不暇)
作者冯知明生于湖北汉川,饱受荆楚文化熏染;早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素养深厚。他有着极强的开创能力,先后涉足期刊编办、文学创作、文化研究、出版及影视策划等多个领域,涉及过纪实、历史、动漫、悬疑等多种文学类别。参与创办有发行量和影响力的《今古传奇》之武侠版、奇幻版、故事版等期刊;创作《扭曲与挣扎》《四十岁的一对指甲》等小说,以及《对生活发言》《鸟有九灵》等散文集;撰写《楚国往事》《楚国八百年》,深入探讨楚文化;组织召开“中华武侠论坛”,首次提出武侠文学是民族文学的优秀代表;均产生巨大影响,成为多领域翘楚和达人。策划青春、励志动画系列片《武当虹少年》,登录央视少儿频道;商谈并引进英国畅销系列小说《猫武士》,取得不俗的发行业绩;《猫武士》系列(2-6集)和《武当虹少年》在未来出版社出版,也成就了我的编辑业绩。
我和老冯的交往,始于2010年我主持未来出版社编务。这以后,不多不少,不深不浅,或业务合作,或个人交往,断断续续十几年。他总给我一种紧迫感,来去匆匆,风风火火。每回见面,他说得多、语速急,国事、家事、文学事、出版事,事事关心、事事精通。我听得细、记得少,各类信息、各种人物、诸多选题,应接不暇。在西安,我带他去柞水牛背梁,让他体验开车穿行亚洲最长秦岭隧道的驾驶乐趣;在武汉,他带我行走东湖,还说每天早晚,他都要绕着湖走很长时间。我现在想,他开车穿越秦岭隧道时,脑子里一定穿越到了云梦大泽;每天早晚漫步东湖之畔,脑子里转着的全是水乡泽国的百年历史和风俗变幻。
老冯和我是同龄人,长我一两岁。他好读书,爱思考,重友情。其人精神饱满,一幅率性才子的模样。说话才气横溢,为人低调随和,绝无古怪乖张行状。他外表恭谨谦逊、诚恳善意,但内心执拗狂野,绝不屈就于势、苟同于人,是我的好兄长。如今我们都已过耳顺之年,但他怎么看都没有英雄不再,垂垂老矣的架势。依旧关注文坛,创作、评论不断;依然关注网络,仍有涉足;又时有文旅策划、项目频出。虎虎更有声气,威风凛凛依然,再出宏篇巨著,又是一个大IP,令人钦佩不已。
期望老兄宝刀不老,再创佳绩!
甲辰夏至前一日记于京华
作者简介 陆三强,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4年至1992年从事历史文献学研究暨古籍整理研究,1992年至今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历任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室主任、总编室主任,未来出版社编辑室主任、《童话世界》杂志主编、社长助理,陕西出版集团战略策划部主任,未来出版社总编辑。曾兼任中国编辑学会少儿读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等。策划的《儿童文学多维思考》《新中国70年儿童戏剧史》《敦煌壁画中的儿童生活》等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发现陕西》《大国利器》《感触生命主题绘本》等列入国家重点出版规划,《永远的长征》《揭秘超级工程》《中华文化解码》等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项目,长篇小说《装进书包的秘密》获得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在《中国史研究》《延河》《中国出版史研究》《书法》等刊和《文汇报》《南方周末》《文学报》《新闻出版广电报》等报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论文曾获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论文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