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命名的中俄朝联盟
弗拉基米尔·普京、习近平和金正恩(Alexander Kazakov/Sputnik via Getty Images)
乔治·H·W·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李成铉博士周一(9月8日)在《外交事务》发表观点认为:反西方轴心的中俄朝联盟已然形成,无需命名; 西方不应被显而易见的事实蒙蔽。
习近平、普京和金正恩在天安门广场并肩而立的画面堪称政治舞台上的大师级表演,对许多西方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且毫不含糊的宣言,宣示着新的反西方轴心的形成。然而,一些观察人士指出,三方峰会的缺席恰恰表明了该联盟的局限性,表明北京方面仍然不愿与莫斯科和平壤结成僵化的联盟。
然而,这种观点误判了挑战的本质。事实并非中国是一个不情愿的合作伙伴,而是它正在有条不紊地构建一个没有名称的联盟。北京的整个战略就是避免“联盟”的正式外衣和僵化的义务,同时通过可否认的“灰色地带”合作来获取联盟的所有好处。
缺乏正式峰会并非缺陷,而是一个特点。这与北京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奉行的“不结盟”外交政策基本原则完美契合,旨在保持战略自主,避免卷入他国冲突。这使得中国能够保持最大程度的灵活性,同时发出结盟的信号。
三国合作的真正优势不在于一项公开的条约,而在于其功能性、相互关联和相辅相成的成果。那些只关注三国缺乏正式仪式的观察家,忽视了这种深度运作伙伴关系的实质。
“不情愿的巨龙”这一叙事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它迎合了西方的期望,即中国将继续扮演务实的角色,以便与那些反复无常的伙伴分庭抗礼。但证据却指向相反的方向。习近平并非被动的东道主,而是这整场合作的导演。今年5月,莫斯科并没有出现类似的拍照机会。当时金正恩没有出席阅兵式,而是让习近平在北京而不是普京的家乡举行了三国领导人的正式亮相。习近平巩固了他作为这一新轴心无可争议的缔造者的地位。他的行动展现出一位自信满满、掌控全局、而非被利用的领导人。
这三国领导人的真正力量不在于一项公开条约,而在于其功能性、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成果。这是一个旨在以最低限度问责的方式实现最大效益的体系。
对普京来说,此次峰会带来了一场立竿见影的、关乎生死的胜利。与习近平并肩站在一起,是对西方关于他外交孤立论调的一剂强心剂,赋予了他在国际舞台上宝贵的政治合法性。更具体地说,此次峰会巩固了来自朝鲜的关键军事供应链,确保了普京在乌克兰战争中炮弹和弹道导弹的持续供应。最后,通过将朝鲜进一步卷入冲突,普京成功地在东北亚开辟了对美国施压的第二条战线,迫使华盛顿分散其战略注意力和资源。
对金正恩而言,此次访问标志着他从孤立的弃儿成功蜕变为受人尊敬的次要伙伴。这成功实现了他“安全靠俄罗斯,经济靠中国”的战略。通过向俄罗斯提供关键的军事资产,从援助接受者到武器供应者的转变赋予了他前所未有的自主权。在与习近平的双边会晤中,他明确要求深化经济合作,确保只有北京才能利用联合国制裁中“民生”漏洞提供的这条生命线。
这种新的结盟使他的核武库变得不可谈判,使美国的“无核化”政策沦为过时的幻想。此次访问期间发生的微妙而巨大的转变突显了这一现实:多年来,北京的官方声明首次明显避免提及“朝鲜半岛无核化”。刻意省略长期存在的外交辞令,相当于对平壤做出悄无声息却意义深远的让步。
虽然普京获得了一条生命线,金正恩获得了新的地位,但最终的战略收益属于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此次峰会和阅兵式是中国战略态势深刻转变的公开体现:与西方深度“心理脱钩”。北京方面认为,与华盛顿的战略和解已不再可行,目前正在积极寻求建立新的世界秩序。三巨头构成了这一新态势的硬实力核心,这一长期战略旨在利用美国已知的失误来扩大影响力。通过支持平壤与莫斯科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北京分担了管理金正恩政权的重担,确保其始终是美国及其主要亚洲盟友的安全困境,同时为加速自身在“灰色地带”的合作提供政治掩护。
华盛顿及其盟友可能犯下的最危险错误,就是误判这一挑战的性质。纠结于缺乏正式联盟,无异于为最后一场战争做准备。真正的威胁并非北约与华约之间的新一轮较量,而是一个在国际法缝隙中运作、灵活多变的网络,它利用模糊性和似是而非的否认手段。
朝鲜战争是一个强有力的历史教训,它表明,同样的大国联盟在面对以美国为首的集团时,是如何凝聚成一个毁灭性的军事联盟的。因此,来自北京的这张照片不应被仅仅视为一张照片,而应是一个清醒的提醒:一个功能性的联盟不需要正式名称,就能真实、连贯,并极具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