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巷子

注册日期:2025-07-20
访问总量:79940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武侠小说中的革命家 ——平江不肖生印象


发表时间:+-

图片1.png


1, 与民国时期的武侠零距离接触 

我对民国时期的武侠文学知之甚少,因为一本刊物,却又是颇有渊源的文学。

20世纪80年代,我便就职于一家国内著名的通俗文学刊物。那个时候,刊物影响巨大,发行量高达287万份,全国有10个分印点。现在遇到一些四十左右的,会欣然告诉我,他们是看我们这本刊物长大的,特别会提到我们发表的代表作《玉娇龙》和《春雪瓶》等作品。《玉娇龙》是四川籍作家聂云岚先生撰写的,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使我们的刊物一度洛阳纸贵。哪知在聂先生撰写第二部时,我们收到了投诉信,声称这部作品乃是抄袭之作,要追究杂志社和作者的法律责任。

事情自然让聂先生知晓了。他很惊讶,这些时代不详的作品是他早年读过的,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农村时,给当地人讲过的故事,返城后,有志于把这些故事写了出来。原以为是古人的作品,想不到作者与他相隔如此之近,是民国时期的北派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王度庐先生作品,玉娇龙是《藏龙卧虎》中的主人公。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曾与杂志社另外一位编辑拜访过王度庐先生的夫人。当时王度庐先生已经仙逝,其夫人尚在。与王夫人沟通版权事宜,杂志社认为《藏龙卧虎》是以事件来述说人物,而聂先生则是以人物为主线来讲述事件,两作有很好的互补性,乃是推陈出新之举,应得褒奖,且作者手中并没有原作,属于再创之作。王夫人也承认,聂云岚手中没有原著,完全凭记忆写出,但这也构成了严重的侵权行为,坚决要求停止写作和刊载。最终达成协议,我们给一定的补偿费,聂先生完成《春雪瓶》后,便不再续作了。

杂志社觉得挖掘出这么好的作品,如果停止刊载,是令人遗憾的,也不好向广大读者交代。遂向王度庐夫人和女儿提出,我们可否连载原著,倒也得到了认可。但当杂志社仔细研究过巨著文本,认为时代变迁,读者的阅读习惯已经改变,不太适合刊载。我们依然希望有人改写,王度庐先生的家人坚决反对改写,我们与民国武侠小说零距离的接触才算告一段落。

《玉娇龙》在刊物上连载的成功,给我们留下了的印象是异常深刻的。到了本世纪初期,我们创办一本武侠杂志,其动因与聂云岚先生改写民国时期的武侠自然脱不了干系。时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着,从明末清初的武侠小说南北两派交相辉映,到台湾武侠文学填补了中华民族一个文化断层,加之香港武侠的异军突起,武侠小说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令时代难以割舍,令世人啧啧称羡。

本世纪初期,要创办一本什么样的武侠刊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当时有一批活跃在网络上的武侠写手,渐成气候,他们以网络为媒介,写出了一批有着鲜明网络特色的武侠作品,似乎开启了一条新的武侠文学之路。围绕走传统的武侠路线还是走网络武侠路线这个问题,我们决定开一次研讨会,给尚未出世的专业武侠刊物定一个基调。我们从两岸三地请了一批专家学者活跃在网络上的武侠写手,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台湾出版古龙小说的出版家宋德令先生、湖南武侠作家独孤残红、天津武侠作家冯育楠先生等人,当时记得冯育楠先生已经八十高龄,邀请他时十分犹豫,冯先生多次电话与我联系,坚持要求参加,其热情可见一斑。我们把这次研讨会,定为“武当论剑”。两派人马,在会议室尚未坐定,便开始了武侠路线斗争中的唇枪舌剑,其程度大有老死不相往来、异常激烈之势。

在此之前,我对武侠文学很少涉猎,所知甚少,还带有许多偏见。在武当期间,冯育楠先生与我交流武侠文学,平江不肖生这个名字就是冯育楠先生向我提及的。冯育楠先生撰写过《津门大侠霍元甲》,就是深受了平江不肖生的影响写成的。有学者认为,最值得商榷之处应是霍元甲之死。平江不肖生把霍元甲之死写成被日本医生毒死,这样一来,尽管凸显大侠英豪悲壮,化了民族主义,却让人们对霍元甲的死因以为真,事实遂被歪曲。其实霍元甲死因源于早年的咯血症复发显然冯育楠先生笔下的霍元甲也接受了这一提法。

这次“武当论剑”给我们很多启示,也促使我们的武侠刊物取得成功。由月刊很快改成旬刊,荟萃武侠文学的各路精英,我们因此开始比较系统地研究武侠文学。其实,我们发现有些派别之争,只是停留在作品的风格和语言叙述层面上的。我们甚至认为,武侠文学最具有传承性。

武侠小说的历史,十分久远的。从司马迁的《游侠列传》中,我们就发现了武侠小说的“身影”,溯至唐代,就有唐人传奇。其作品以神怪情爱题材为主,比如有代表性的是《霍小玉传》等;到了后期,就出现了以表现侠为主虬髯客传》《红线传》《聂隐娘》等。唐人传奇应开武侠小说之先河代,有了话本及笔记体中的武侠故事,明代有了白话武侠小说,清代则出现侠义公案小说等等。我们对清末民国初期武侠小说来次盘点,发现了武侠小说真正的源头。

那次“武当论剑”的激烈争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当我逐渐接触以网络为载体的几百位武侠小说写手时,他们无一不是认真研读过民国时期的武侠小说,以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为最,以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次之,至于金、古、粱、黄、温等人的作品,有些写手甚至可以倒背如流。这样的影响在所难免,他们似乎都是在前人作品中找出灵感,又去相互演绎,产生新的风格和带着时代色彩的新文本。现在看来,不外乎一派为“坚守派”,另一派为“改革派”而已。

以金庸先生为例,他就如此借鉴过《江湖奇侠传》中的情节。据金庸先生回忆,他8岁时就看过《江湖奇侠传》,此作属于他的启蒙读本。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因为是继《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以的第一部长篇武侠小说,技法上自然不会太娴熟,但想象力与还珠楼主一样是比较丰富的,只是缺少展开,给后来者留下了大量的空间。比如乞丐作为侠客之事,平江不肖生以湖南乞丐为原型,这样写道:“……湖南的叫花,内部很有些组织,阶级分得很严。不是在内部混过的人,绝看不出这叫花的阶级来。他们显然表示,在背上驮着的讨米袋。最高的阶级,可有九个袋。以下低一级,减一个袋……”这样的情形,并非只属于湖南,我在幼年时,和祖父见过一个背九只口袋的乞丐,那些口袋并不大,叠在胸前背上,象征性多于实用性,之所以记忆深刻,是因为当时祖父特别多多给了他一些,等乞丐走后,叮嘱我,这是“讨米王”,万般不敢得罪的。

而到了金庸先生的笔下,成就了一个实力巨大,高手如云的全国性组织丐帮,在的小说里,乞丐地位高下由他们背负的麻袋数量来定。《射雕英雄传》第二十六回里借黄蓉的观察,“……数他背上麻袋的数目,三只一叠,共有三叠,总数是九只,再看那边桌旁的三个乞丐,每人背上也均有九只麻袋。”金庸先生似乎把九只袋的乞丐,变成了丐帮长老,而非如平江不肖生的乞丐中最高统治者。

金庸先生不仅从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中借了“乞帮”,还借用了名字,据有心者对比,从第十九回有如下描写:“……朱复的父亲名继训,据说是朱元璋的第十六世孙,生小即怀抱大志……他存心谋复明社,所以生下儿子来,就取名朱复。朱复之下生了一个女儿,便取名朱恶紫……”在金庸先生《天龙八部》里有一个慕容博父子想复大燕皇朝,生下儿子,取名慕容复儿子配了个丫名为阿朱,阿朱有个妹妹名为阿紫。这阿朱阿紫显朱恶紫”。

    另外,金庸先生多次借用平江不肖生作品中的“慑心术”,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2,武侠小说中的革命家

图片2.png

 

平江不肖生1890—1957笔名来自老子《道德经》之天下皆谓我道大;夫惟其大,故似不肖。名向恺然,湖南平江人

《江湖奇侠传》出版发行,被誉为“民国武侠第一人”,改编成电影《火烧红莲寺》收到了万人空巷的效果,其影响巨大,同时也引发了当时武侠文学的创作热潮,从而使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国时期,武侠小说盛极一时。当时武侠作者有近二百人之多,作品六百多部,大多出版集中在上海、南京和北平、天津,因地域而分,故被称为南派和北派,且南派武侠小说以平江不肖生最负盛名,又被视为南派武侠的领袖。可以说,平江不肖生是以一部作品定乾坤。

《近代侠义英雄传》是平江不肖生的第二部作品,故事以清末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为历史背景,述了光绪年间会友镖局总镖头大刀王五迷踪拳创始人霍元甲二人行侠仗义、抵御八国联军入侵的故事。书中出现了许多真实的历史人物慈禧、康有为、谭嗣同大刀王五、霍元甲等人,武侠以其当代性,为近代游侠树碑立传,紧扣时代脉搏,因此名震大江南北。围绕此作大获不俗评价,台湾学者叶洪生先生为最,认为“……在向氏诸作中,尤以《近代侠义英雄传》体大思精,寓意深远,堪称武侠典范……进而彰显民族大义、爱国精神,令人奋然思以强身、强种。被称为“民国武侠小说中的扛鼎之作”,奠定了他的“武术保种救国”思想。此作大打爱国主义这张大牌,这在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的情形下,给国人极大的一种激励,特别大侠霍元甲“三打外国大力士”的传奇故事,成为民族主义的经典场面,即使是在当今中国也是妇孺皆知。使大侠霍元甲成为中国人不惧外侮的文化符号,满足了民众释放压抑的民族心理的需求。

备受争议的作品是《留东外史》清末民初之时,一批批官费生赴日留学,还一些先后亡命而来的政客。留学生无书可亡命客无正事可做,在日本这个国度里,吃喝嫖赌、打架斗殴,在东洋异上演一幕幕荒唐无耻无聊的闹剧此作亦被作为中国近代留学文学的开山之作,这样一部洋洋百余万言的巨著,在对日本文明彻底的误读中,突现了那个时代中国知识阶层的道德危机和无法抑制的仇日心理。小说用了两条线,一是“嫖”,除了日本皇宫外,其他地方都不在话下了;二是”,充分发挥中华武术威力,随时设擂,打遍日本无敌手,给我们的寓意不言而喻,就是我们这个泱泱上国教训和摆平“小日本”,日本是个卖淫国,从中国自甲午战争以来所日本人带来的种种耻辱,由平江不肖生的这支如椽之笔,得到了Q般想象性的洗刷。

也许作者万万没有想到,《留东外史》因为有影射嫌疑,受到某些留日名人警告而落得没有收入,还使他大大蒙羞,被称为 “嫖界指南”。如此骂名,从此弃绝描写男女之欲,但依然保留了武术强种救国的思路,满足小市民趣味和赢得精英文化的双重认可,成功打造出近代武侠小说的领袖地位。

武侠文学多被称消遣文学,却出现在国家危难之际,所以我们对民国时期的武侠文学要多一些考量。我们了解一些向恺然的经历,不难发现,他与一般武侠小说家的不同之处。

向恺然,出生于湖南平江一个富家庭,其父是名乡间秀才。自幼天资聪敏,文武兼修,具有强烈民族意识。因清政府废科举,改办学校,是就读于长沙楚怡工业学校考入长沙高等实业学堂1905年11月,清末思想家,同盟会秘书陈天华,因日本文部省颁布歧视并限制中国留学生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留日学生发动了抵制取缔的运动。为了激励斗志,陈天华《绝命书》,投海自杀长沙各界公葬陈天华,掀起政治风潮,向恺然因积极参与被开除学籍,他随后自费赴日留学。

1913年,向恺然回国参加了“倒袁运动”,任湖南讨袁第一军军法官。讨袁失败后,再赴日本,结交武术名家,精研武术。民国二十二年(1933应湖南省主席何键之邀回湘筹组国术俱乐部,任湖南国术训练所教育长对众多武学著作有所诠释,《牌筅》《拳术》《子母三十六棍》等,他的武术理论功底颇为深厚,著有《拳术见闻录》《拳术传薪录》《拳师言行录》《拳经讲义》等专著。

在抗战中,曾随21集团军转战大别山区,任安徽省政府办公厅主任,兼任安徽学院文学系教授。

简述了向恺然的经历,我们不难得出一些结论,他是一个执着的爱国主义者,身体力行的革命者。

民国时期的武侠,尽管与我有零距离的接触,却还是擦身而过,但我却荣幸与港台武侠大家如金庸、梁羽生、温瑞安、黄易、柳残阳等大都面对面的交往;邀请过龚鹏程、叶洪生、林保淳、孔庆东、罗立群、汤哲生、韩云波等诸多武侠评论先生为我刊留过画龙点睛之笔;“大陆新武侠”的兴盛,能够荟萃近五百多位写手和二百多位武侠画手,亦与我刊大有关系。我曾组织过将“大陆新武侠”划分过“新北派”“新南派”“女子武侠”“海外武侠”等流派,大量阅读过这些新生代的武侠写手大作。我之所以列举这些,并非为了自我炫耀,而是想说明一点,几乎没有几人能与向恺然先生比肩。他深厚的国术功底,这是金庸先生所不具备的。温瑞安先生虽通晓武术,却没能著书立说。尽管许多留学才子也把武侠小说写得才华横溢,他两度留学,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也非当代留学才子所具备。最为可贵之处,他身体力行的革命精神,两次参加“反袁护国”行动,转战大别山麓抗击日本军国主义者。从以上所述的三部作品中,我们都不难发现他的“武术保种强国”的思想,这个思想一以贯之在他的作品中。

 

                     3. “平江不肖生”应该走向世界

 

图片3.png


文似其人,平江不肖生的作品自然体现了其一贯的民族思想,既继承了民族文化的厚度,也体现了强烈的民族立场。我曾在“大陆新武侠”划分流派的时候,提出过另一个论点:武侠文学才是真正的民族文学。通过对平江不肖生作品的梳理和观照,让我更加坚定了这个观点。

何为民族文学?顾名思义,要求其有两层属性,一是要充分继承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二是与当下世界流行的“普世价值”观有共鸣点。武侠文学毫无疑问拥有了这两点特质,且它与其他的文学类型相比,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作为民族文学,肯定得有民族代表性,能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特色,具有不可复制性。当今的世界文学是全球共享的文学,没有哪种文学是独立发展的,没有哪种文学是秘密而不为人所知的。在共享的年代,文章是可以被借来的,技巧是可以被学会的,文风是可以被模仿的,而只有文化内涵是学不会的,具有独特的不可复制性。一类文学如果在全世界都可以找到替代品,那肯定是称不上民族文学的。

武侠文学充分继承了民族文化传统,突出体现了对“家国”和“伦理”两大永恒命题一以贯之弘扬。平江不肖生是这方面的佼佼者,如在《近代侠义英雄传》中他刻画了大刀王五、霍元甲、赵玉堂、山西老董、农劲荪栩栩如生的爱国主义人物,在注重史实的同时,又加以精彩的虚构,在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爱国志士的仗节死义感人至深。而在“伦理”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甚深的平江不肖生自也不逊于人,他的作品中对于中国传统道义的刻画,也一直是中国文学的典范。

越是民族的,才越能走向世界。当然,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也需要作品有包含“普世价值”观的一面。武侠文学本身所蕴含的自由平等观念、个人英雄主义,正与今日之流行价值观有相同的脉搏。美国的好莱坞大片之所以风靡世界,正在于它也有这两种特质。自由和英雄是永恒的话题。

现在中国政府在世界各地开办孔子学院,正是要扩大中国文化影响的举措。但如果选择载体不当,一味只强调民族的特异性,而不兼顾普及和流行,则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因此武侠文学作为民族文学的代表,是最适合不过的载体。

目前,武侠影视剧的风靡和成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从《藏龙卧虎》《英雄》到《功夫之王》,中国式武侠的魅力已被世界广为接受。但作家个人的品牌,其推动力度却很小。平江不肖生的作品经过岁月的沉淀,已从流行转为经典,其魅力和文化价值都具备了,是时候将其作为一张文化名片推向世界。

因此,我与在座各位今天的探讨是极有意义的,我认为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肯定平江不肖生,更要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重新包装打造平江不肖生的品牌。

 

图片4.png


                             20101011


浏览(152)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