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巷子

注册日期:2025-07-20
访问总量:81041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从“成人的童话”到“青春的童话” ——简论青春武侠 冯知明


发表时间:+-

大陆新武侠兴起以来,基本的发展规律是既有继承又有突破。一方面,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黄易等宗师大家影响深远,大陆新武侠这些后来者大都或隐或显,师法这五位武侠大家或其他港台武侠名家;另一方面,因为历史文化氛围、创作环境甚至两个时代间的价值观都有所不同,新武侠群体对港台武侠的师承更多地是体现在创作技法上,而于内涵、精神等层面,则多有突破。

“青春武侠”即是这种突破中最具代表性的创作现象之一,这一概念基本立足点是近年武侠文学的发展,它是大陆新武侠阵营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武侠类别。

一、“青春武侠”的基本内涵

图片1.png

 

武侠小说被称为“成人的童话”,究其根本,既往的武侠小说,尽管主角可能是年轻人,但其作者则都是生活阅历丰富的成年人,在作者笔下,也都是讲述成人世界的故事、描摹成人世界的各种法则,多有感时讽世的寄托。在“成人的童话”里,所有的矛盾冲突都是作者所处的成人世界、即当时社会的权威话语的折射。

在上世纪末武侠复兴以来,武侠小说的作者群不但平均年龄较低,而且大都更关注自我感情的释放而不是思想的寄寓。尽管如此,大陆新武侠发展的主线仍是沿着武侠的传统行进,直到近年来,随着武侠读者和作者群体持续低龄化,一些年轻的武侠作者无论是在客观的生活经验上,还是在主观的创作动机上,都开始背离武侠传统。

在这些年轻作者笔下,成人世界的干涉被摒弃,权威话语被消解,他们所创造的人物都是青少年,并且这些青少年不再是“成人化”的即具有成人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青少年,而是彻彻底底有着当前青少年心理状态、价值取向、张扬个性的群体,这些作者,是在借用武侠所具有的独特文体特征和故事规则,演绎青春。这些小说中仍有“童话”的特质,但开始从“成人的童话”走向“青春的童话”;所秉持的价值观也从传统武侠强调的道义、善恶、社会关怀转向成长、叛逆、自由意志,同时,轻松的文风,愉快的阅读体验,也成为他们具有标志性的风格。

 

二、青春武侠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关系

图片2.png

 

“青春武侠”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既与其他武侠文学类别一样,对武侠经典进行了很好的继承,又与同时代的其他类型作品有着相通之处。

1、“青春武侠”对武侠经典的继承。

在武侠文学大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即旧武侠时代,武侠小说开始从中国传统的侠义小说和公案小说转向成熟的武侠小说时,一个典型的特征即是青年男女的生活状态,尤其是他们的感情生活,被大胆而具体地引入到武侠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去。青年男女由过去在侠义、公案小说中无法摆脱依附在主流价值观上的地位,渐渐向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群发展。如《儿女英雄传》里那种青年男女俱皆遵循封建道德的局面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王度庐等人笔下大胆追求爱情的自由与解放的男男女女,虽然他们最终还是逃不开遵循伦理价值观的命运。

在武侠文学大发展的第二个时期,即大武侠时代,尽管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仍是一个以成人世界为主体的江湖图景,但青少年开始在这个江湖画卷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在金庸的一系列代表作品中,主人公皆是青年男女,他们极具青少年特征的行为时期,成为主角成长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如郭靖、杨过、张无忌等金庸笔下最具代表性的武侠人物,他们的少年时代所涉及的情节,均占全文的三分之一以上。

“青春武侠”对青少年人物命运的关注,对青少年形象的描绘,对上述两个时期的创作手法皆有继承。只是在旧武侠和大武侠时代,这些青少年人物随后都进入了与该人物的年龄设定不甚相符的成人世界。而在“青春武侠”作品中,青少年人物的心理状态与社会经历同其年龄始终如一。

2、“青春武侠”与当前文学现象的联系。

青春文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以来,中国文学界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青春文学无论在创作本身还是市场营销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韩寒、郭敬明等青春文学代表人物,更成为一时的文化现象。

青春文学均以反映青少年的生存状态为主题。在青春文学作者笔下,他们与成人世界的规则基本是处于对立的状态,两个世界的冲突和个人的自由,是他们所反映的中心思想之一。青春文学的创作形式多样,以小说为主,而各种小说形式,皆被采用,武侠也不例外。早在青春文学蓬勃发展的初始,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就有长篇青春武侠小说《铃儿响叮当》问世,而在青春文学的主要阵地《萌芽》上,也时有武侠小说出现,如商俊伟的《羽林郎》和李海洋的《乱世之殇》。

毫无疑问,在描摹现实时所遇到的种种规则限制,都可以较为轻易的在一个武侠江湖的构架下打破,这种其他文体所不能包含的自由度,是青春文学作者与武侠结缘的重要前提。

 

三、“青春武侠”的两个基本特点和意义:

图片3.png

 

1、“青春武侠”是以反映青少年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作品,并且不涉及主角成长史的“成人化”部分。以李海洋的《乱世之殇》为例,作者通篇写了一群少年的爱恨情仇,并且文章的始终,都在“青少年”的年龄与心理状态下进行。

2、“青春武侠”是以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为创作原则的,与既有的社会文化心理有一定的区别。在“青春武侠”作品中,成人世界的更为系统和严苛的价值体系是被漠视的,这些青少年的价值观念虽然幼稚甚至迷茫,但拥有更充沛的活力。如小非的《游侠秀秀》一文中,主人公始终用一双少年人的眼睛来看待外部的世界、身边的江湖,无论外物如何变换,少年人的观照角度始终未变。

在通俗文学作品的青春化方面,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样本。众所周知,日本的推理小说是非常流行的,当年森村诚一的《人性的证明》因为对社会问题的挖掘深入和人文关怀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一时日本文坛充斥着揭示社会黑暗面和民族历史的、伤疤的作品。但不可否认,这些作品是很难给人以轻松的审美享受的,反而发人深省,让读者心情沉重。但赤川次郎的出现改变了这个格局,轻松幽默的三姐妹探案在情节组织上有着毫不逊色社会批判派的吸引力,但在审美愉悦上,却有着不同的美学追求,可以称为青春推理。与此类似,在金庸的政治武侠的大行其道的同时,有着青春娱乐的阅读快感追求的青春武侠的出现,是恰逢其时的。

 

四、“青春武侠”代表作品试举:

图片4.png

 

近年不少有影响力的武侠小说,都具有上述青春武侠的特征,较早如沧月、小非的作品,近期如李海洋的《乱世》系列,小故的《错花图》等,韩寒的《长安乱》也是青春武侠的一个典型特例。一些武侠作者的个别作品如步非烟的《华音流韶》和转型作品如西失的《悲戈之城》也都是以符合其年龄和阅历的笔触,来抒发少年情怀。这些作者,除沧月外,无一例外都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可以说,“80后”青春文学的滥觞,在经历了一番纯文学的实验和商业炒作之后,其主体开始转向更直接的商业化的、以武侠小说为代表的通俗小说;从对现实生活的叙事转向想象力的开掘。

 

图片5.png


综上,“青春武侠”实际上是以青春为体,以武侠为用,秉持着异于寻常的价值观念,在文体上,可以同时属于青春文学和武侠文学两个类别,在阅读体验上,却别具自己的美学特征。

 

青春武侠代表作者、作品                

“青春武侠”七大作者:

沧月

江南

李海洋

小故

霜衣

小非

朵朵舞                  

“青春武侠”十大作品:

沧月《大漠荒颜》

沧月《七夜雪》

江南《此间的少年》

李海洋《乱世之殇》

李海洋《乱世之纵横》

小故《错花图》

小非《游侠秀秀》

步非烟《华音流韶》

西失《悲戈之城》

韩寒《长安乱》 

讨论:

讨论一:“青春武侠”是否真的完全独立于成人世界的规则之外?

讨论二:“青春武侠”是否具有长期的生命力?

讨论三:“青春武侠”的出现对武侠文学是有益还是有害? 

观点:

专家学者:

武侠作家:

青春作家:

出版视角:

 


浏览(158)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