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太平洋地区的错误转折
华盛顿特区美国外交政策委员会的高级副总裁伊兰·伯曼(Ilan Berman) 周五(9 月 5 日)在《新闻周刊》发表评论指出,华盛顿和新德里的关系恶化是一个错误转折:
就在几个月前,美印关系还在不断升温。
2025年2月,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访问白宫,此次访问堪称盛事,盛况空前。访问也取得了切实成果,包括华盛顿和新德里就国防合作达成了新的谅解,共同致力于扩大双边贸易,并启动了人工智能和先进技术领域的新型伙伴关系。换句话说,印美伙伴关系当时似乎发展强劲。
但彼时已是昔日,如今已是昔日。自那以后,由于政治和经济原因,华盛顿和新德里的关系急剧恶化。
9月1日,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在梅江会展中心与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SCO)2025年峰会前夕举行会谈。
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公开并多次将化解2025年5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在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军事对峙的功劳归于自己,这与印度坚称不存在任何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调解的说法相矛盾。
另一个令人恼火的因素是华盛顿和伊斯兰堡之间似乎正在出现的高层外交解冻。自今年夏季以来,特朗普总统已两次在白宫接待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阿西姆·穆尼尔将军,这为印度的地区竞争对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接触机会,也引发了新德里方面的担忧,担心巴基斯坦最终可能会取代美国作为南亚首选合作伙伴的地位。
一场严重的贸易争端也正在酝酿之中。今年7月,由于两国经济谈判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特朗普政府对印度商品征收了25%的互惠关税。由于印度继续进口俄罗斯石油,上个月,这一关税翻了一番,达到50%。
作为回应,印度现在正向东倾斜——倾向于中国。印度曼特拉亚战略研究所的Shanthie Mariet D'Souza指出,过去几个月里,北京和新德里之间“双边关系正常化进程已启动”。
作为这一转变的一部分,两国重启了高层接触,在很大程度上修复了两国共同(且历史上关系紧张)的边界问题,甚至开始考虑最终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最近,在8月31日于中国天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中国为莫迪铺开了红地毯,明显是想让印度与美国疏远。
这一切都来得突然,令人担忧。不久前,特朗普团队似乎明白了印度对美国外交政策如此重要的原因。
印度位于印度洋中心地带,超过一半的海上贸易和中国大部分石油进口都途经此地,这使得印度在确保区域自由贸易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印度也是该地区唯一一个拥有人口规模、军事实力和经济潜力,能够在经济和战略层面与崛起的中国真正抗衡的国家。此外,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这使得它成为美国维护基于国际规则的秩序的天然伙伴。
这些特点使印度成为制衡中国在亚洲霸权的关键力量。特朗普政府2017年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就体现了这一点,该报告正式用“印太”一词取代了“亚太”。同年,白宫重启了四方安全对话,将美国、印度、日本和澳大利亚官员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旨在制衡中国的战略联盟。信息很明确:亚洲民主国家准备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威权主义的影响。然而,随着印美关系降温,该集团的活力如今正面临严重质疑。
当前的冷淡并非永久性的。印度显然在两面下注,这与其长期以来奉行的“战略自主”政策相符,试图利用与华盛顿的摩擦来提升其与北京的谈判地位。尽管如此,中印关系重组的想法,曾经是一个明显荒谬的想法,现在看来已不再那么疯狂。
与此同时,白宫似乎寄希望于新德里最终会顺从其偏好。或许真的会。但中国官员显然在押注,他们可以利用印美之间的紧张关系为自己谋利,并削弱新德里作为重要战略挑战者的地位。
如果他们真的这么做了,美国在亚洲及其他地区遏制中国的努力将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