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新武侠与《今古传奇·武侠版》 发展6年小史 冯知明
【作者简介】冯知明,男,今古传奇武侠杂志社社长,武汉,430023,《今古传奇·武侠版》主编。
【内容提要】2001年,《今古传奇·武侠版》在传统武侠式微,而网络文学兴起的时刻创刊。在短短的六年时间里,《武侠版》走了一条与传统武侠不相同,具有超越和发展性质的,“后金庸古龙时代”的,大陆自己的武侠小说创作道路,这便是“大陆新武侠”的诞生。
【关键词】大陆新武侠;盛世江湖;民族文学
武侠小说是20世纪初由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等人开始进行文体探索,60到70年代在港台最后以金庸、古龙等人的创作定型而形成的一种类型小说。武侠小说在当代华文的语境里,有深厚的文化心理积淀与悠长的文本发展历程。
武侠文学的三个核心意象分别是侠、剑、江湖。侠的观念随着时代的风气与语境,经历了发展、扬弃、整合与演进的过程。武侠小说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它由一种朴素的以叙述理想的游侠生活的诗文发展成为浩瀚的长篇巨制,叙事的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同时,侠的观念,侠客的形象,“剑”之系统,都因为无数作家的努力,而日渐丰富,具备了类型小说形成最重要的依据——类型性。侠、江湖、剑,也愈来愈抽象而具备了隐喻与象征的能力,更富于表现力与思想性。《今古传奇·武侠版》的创办,走出了一条与以还珠楼主、王度庐等为代表的民国旧武侠和以金庸、古龙为代表的港台新武侠都不相同的,具有超越和发展性质的,“后金庸古龙时代”大陆自己的武侠小说创作道路,即“大陆新武侠”的道路。
一、《今古传奇·武侠版》与大陆新武侠的兴起
(2001年9月—2004年8月)
㈠、《今古传奇·武侠版》的创刊
1、《今古传奇·武侠版》创刊的基本原因
《今古传奇·武侠版》创刊最基本的原因是,武侠小说这一文学形式在中国的长期发展和巨大成功。
武侠文学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兴起,作为大众文化的核心部分,武侠文化出现了新的需求。
1999年以来,武侠小说创作步入低谷的事实,已为世所公认。在整个出版市场上,除了金庸作品集依然保持畅销势头外,古龙、温瑞安、黄易等的正版“全集”,已可在以低至三折的处理价在市场上买到。
互联网上虽有众多的武侠版块,然而由于网络阅读和传播的物理限制,其影响始终有限。而从近年武侠影视的风靡来看,一个不小的武侠市场仍然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在武侠小说旧作名家与新人原创之间,如何做出一种既具有市场经济特征又符合先进文化要求的主动策略调整,自然而然地提上了今古传奇杂志社的议事日程。
2、《今古传奇·武侠版》创刊的三个必要条件
⑴、今古传奇杂志社的母刊《今古传奇》,对武侠小说这一文学形式有深入的了解、持续性的关注,并有推出《玉娇龙》《春雪瓶》等产生过较大影响的武侠作品的经验,这使今古传奇杂志社敢于在创办武侠小说刊物上作出大胆的尝试。
⑵、1998年之后,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许多深受武侠小说影响的文学爱好者在互联网上掀起了一个武侠小说创作的高潮,出现了一批有实力的武侠作者和作品。
⑶、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新闻出版部门的鼓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在《今古传奇·武侠版》创刊时,都对此给予了极大的肯定。
3、《今古传奇·武侠版》的创刊过程
⑴、在新世纪开局之年的2001年,今古传奇杂志社又有了新的战略思考。2000年创办《今古传奇·故事版》获得成功,使杂志社社委会明白,要使自己的块头壮大,光靠一两个品种是不行的,必须走多品种、多结构的发展道路。要发挥《今古传奇》的品牌资源,拓展《今古传奇》系列期刊的市场。创办《今古传奇·武侠版》的设想很快形成。
⑵、2001年初,湖北省出版局副局长黄国钧一行到杂志社检查工作,今古传奇杂志社社长舒少华汇报了创办《武侠版》的想法,黄国钧当即拍板并要求正式报告,杂志社连夜起草文件,第二天就把报告送到了出版局,后又报到国家新闻出版署,新闻出版署报刊司刘波司长、李保中副司长,在权衡《今古传奇》的办刊资源、人才资源、发行资源以后,顺利地批准了《武侠版》的创刊报告。
⑶、2001年3月,《今古传奇·武侠版》刊号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批准,为CN 42-1642/I。
⑷、《今古传奇·武侠版》进入紧张的筹备阶段,在社长舒少华的直接领导下,成立了以冯知明、郑保纯等人为核心的《武侠版》编辑部,拟定于9月创刊。
⑸、2001年9月9日,试刊号出版,刊物出版采用大32开,版心35行×33字,128页,定价3.80元,首印10万册,以随《今古传奇·故事版》附带赠送的方式发行。今古传奇杂志社社长舒少华题写了《武侠版》刊名。
⑹2001年11月1日,《今古传奇·武侠版》创刊号出版。
㈡、《今古传奇·武侠版》早期发展情况
1、《今古传奇·武侠版》早期编辑思路
在《今古传奇·武侠版》发展的最初两年,编辑部以武侠文学成熟期的代表作品为范本、结合新时期各类文学的特征、以读者的阅读兴趣为重要参照、用“今古传奇体”作为衡量稿件的技术标尺,来选择和编发稿件。
⑴、《今古传奇·武侠版》的办刊目标,在2001年创刊时即由总编辑舒少华提出:打造新江湖新武侠。
编辑宗旨,在试刊号卷首就已经提出:
“读者在呼唤侠义,时代在呼唤英雄,我们的生活需要一些有力量的文字,来唤醒心中那份沉睡的血性和希望。
本刊将秉承传奇本色,发掘武侠精髓,弘扬侠义精神,展现江湖风云,与广大读者一起,共同构筑一个理想的、轻松有趣的精神家园。”
⑵、今古传奇体。
“今古传奇体”是今古传奇杂志社在总结二十多年的通俗文学编辑经验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总结出的通俗小说创作模式。
它强调小说的大众性、故事性、传奇性,注重人物的特别、典型,情节的曲折、耐读。
2、《今古传奇·武侠版》早期主要活动
⑴、2001年6月4日—10日,《武侠版》首届笔会“武当论剑”在武当山召开。来自美国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及大陆的武侠作者20余人参加了此次笔会,讨论了《武侠版》创刊的具体方法措施。
⑵、2001年10月,成立大型读者联谊组织“侠少盟会”。
⑶、2002年8月,第二届“华山论剑”笔会在华山召开,当时新出现、处于成长期的主要武侠作家凤歌、时未寒、小椴、沧月等人均参加了此次笔会。
⑷、2003年8月8日,《武侠版》编辑部组建大型垂直性门户网站“侠客社区”。
⑸、2003年11月18日,《武侠版》编辑部组织编辑与作者赴广州采访巨侠温瑞安。
⑹2003年10月,《武侠版》编辑赴浙采访大侠金庸。
⑺、2003年12月,《武侠版》编辑部组织编辑与作者赴香港采访黄易。
⑻、2004年1月10日,读者选出“首届今古传奇武侠文学奖”获奖者。
⑼、2004年3月,启动“名山侠踪”计划,首站为武当山,拜访武当掌门王理生,并在武当植树立碑,种下“中华侠义林”。
2004年4月20日,“名山侠踪”第二站为青城山,拜访青城掌门刘绥滨。
⑽、2004年4月16日,温瑞安回访《武侠版》并主持颁奖仪式。
⑾、2004年4月16日,“首届大学生武侠文学奖”颁布仪式在武汉大学举行。
⑿、2004年5月16日,两岸三地新武侠作者小椴、沧月、九把刀等赴港参加《武侠版》举行的笔会。
3、《今古传奇·武侠版》早期刊物发行量和经营的变化
⑴、2002年8月,《武侠版》单期发行量突破25万册。
⑵、2002年11月1日,《武侠版》正式由月刊改为半月刊,刊号不变,《武侠版》上、下半月版定价均为3.8元。
⑶、2002年底,《武侠版》月销量(两期)稳定在40万册。
⑷、2003年11月1日,《武侠版》扩版提价,大32开,160页,定价4.80元。
㈢、“大陆新武侠”概念的形成
1、大陆新武侠概念的提出
“大陆新武侠” 这一概念是指由《今古传奇·武侠版》参与首倡、发生在21世纪、以中国大陆作家的创作为核心的所有新武侠写作的总称。
2002年初,韩云波在确定武汉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开题时,选择了“武侠小说动力系统”为研究课题,到2003年博士后研究报告完成,他明确提出了“新世纪武侠创作的格局转移”,并指出了“心灵化的武侠”“智慧化的武侠”“女子武侠”等创新点。
2004年,韩云波和《武侠版》编辑部共同提出了“21世纪大陆新武侠”的概念,简称为“大陆新武侠”,随后得到北京大学孔庆东、苏州大学汤哲声等学者的呼应和补充。
2、《今古传奇·武侠版》提倡的四项宗旨
⑴、新江湖:江湖是社会的缩影。新江湖将是21世纪华人社会的象征,是都市的、当代的、复杂的、活跃的当代城市文明的缩影。新江湖将更加丰富、复杂、活跃、多元化。
⑵、新侠情: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独立不羁,也是侠之大者。在肯定侠客快意恩仇、拔刀相助、善恶分明、正邪对立、为国为民的同时,也提倡多元、相对的侠客价值观念。提倡侠客在学艺、恋爱、江湖成长中追求自由,实现自我,展示独特的个性。
⑶、新体验:在发展传统的侠情小说的基础上,提倡和鼓励都市侠义小说、女子武侠小说、玄幻武侠小说等新题材的创作。作品将更加丰富、多元、个性化、有想象力、节奏明快、有青春朝气。
⑷、大武侠:继承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黄易等大家的传统,接纳当代丰富多彩的多元的文化元素进入武侠世界,为武侠文化开疆拓土,适应新时代的精神需求,百川归流,有容乃大。
3、大陆新武侠在《武侠版》刊物上的体现
⑴、从2004年第7期(4月上市)开始,《武侠版》封面右上角的“中国大陆首家武侠期刊”更换为“21世纪大陆新武侠杂志”,从第9期(5月上市)开始将这一标志语搬到了书脊上方。
⑵、韩云波教授大陆新武侠系列评论文章的发表。
韩云波教授在《武侠版》发表的文章,使大陆新武侠这一概念真正深入到广大读者心中去,其重要文章包括:
①:《巾帼今古侠客梦》
韩云波认为,21世纪大陆新武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女性武侠作家的涌现。女性武侠写作显示了不同于男性武侠的特色。在描写人类共同“人性”基础上的女性视角中,女性从欲望客体成为叙事主体。
②:《灵智交感开新篇》
韩云波指出,大陆新武侠的写作具有“智性”和“灵性”两方面特征。大陆新武侠从一开始就有“智性写作”的色彩。智性写作楔入人们对世界与历史的思考,也楔入对内在心灵与智慧成长的体验,智性写作给武侠文体带来了提升人类精神世界的可能。灵性写作则给武侠文体带来了扩展人类与世界交感的可能,使武侠小说具有更大的智力含量和精神质量。
㈣、大陆新武侠发展初期(2001年9月—2004年8月)
《今古传奇·武侠版》重要作品和重要作家,重要作品的市场表现,重要作家的成长过程。
1、 武侠大家作品的发表
在《武侠版》发展的早期,已成名的武侠大家给予了《武侠版》巨大的支持,包括提供稿件、捐献稿费成立文学奖项(黄易文学奖)等。
该阶段《武侠版》发表的传统武侠名家的作品有:
(温瑞安《山字经》):总第1期,2001年试刊号;
(黄易《边荒传说1》):总第47期,2004年第5期——(黄易《边荒传说13》):总第59期,2004年第17期。
2、大陆新武侠代表作家的崭露头角
如今已成为大陆新武侠重要作家的杨叛、小椴、江南、沧月、时未寒、凤歌、步非烟等人都在很早的时间进入《武侠版》的视野,在冯知明等创刊人的努力下,这些作者的重要作品大都及时被发掘,经过编辑的打磨后发表。
《武侠版》成为上述重要作者的作品首发地。
他们各自在《武侠版》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分别为:
(杨叛《梅影埋香》):总第1期,2001年试刊号;
(小椴《乱世英雄传》(上)①—③):总第1—3期,2001年试刊号-2002年1月号;
(江南《瀚海龙吟》):总第3期,2002年1月号;
(沧月《马后桃花马前雪》):总第5期,2002年3月号;
(时未寒《碎空刀》):总第16-19期,2002年12月下-2003年第3期;
(凤歌《铁血天骄(1-3)》):总第20、21、24期,2003年第4-6期;
(步非烟《武林客栈之青天寨》):总第46期,2004年第4期。
3、一系列重要作者的出现
在大陆新武侠代表作家之外,一系列重要作家出现在《武侠版》的早期版图上,他们的代表作都是首发在《武侠版》,并在随后的几年成为大陆武侠、奇幻、科幻、言情等各个通俗文学样式的代表作家。这些作家及其作品包括:
(燕垒生《明月照山河》):总第3期,2002年1月号;
(王晴川《惊鹤潜龙记》):总第4期,2002年2月号;
(展飞《剑啸西风(1-10)》):总第6-15期,2002年4月号-2002年12月上;
(方白羽《憨侠》):总第9期,2002年7月号;
(沈璎璎《琉璃变》):总第11期,2002年9月号;
(庹政《黑下灯》):总第13期,2002年11月上;
(萧如瑟《五十弦》):总第24期,2003年第6期;
(楚惜刀《青丝妖娆》):总第31期,2003年第13期;
(李亮《傀儡戏》):总第33期,2003年第15期;
(阳朔《十万雄师斩阎罗》):总第45期,2004年第3期;
(盛颜《连城脆》):总第46期,2004年4期;
4、重要作品
《武侠版》发展的第一个三年,是一些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作品纷纷涌现的时期,除上述所列作品外,还包括:
(小椴《乱世英雄传(下1-4)》):总第25-28期,2003年第7-10期;
(沧月《剑歌》):总第41期,2003年第23期;
(《东风破》):总第49期,2004年第7期;
(时未寒《偷天弓》《换日箭》系列):总第43期、2004年第1期至总第50期、2004年第8期;
(步非烟《武林客栈之蛊神劫》):总第50期,2004年第8期;
5、女子武侠作家群体的初步形成
21世纪大陆新武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女性武侠作家的涌现。在《武侠版》创刊伊始,便于试刊号上开辟“美女江湖”的栏目,专门发表女子武侠作者的作品。
《今古传奇·武侠版》2003年第17期推出的“今古八艳”——狼小京、优客李玲、沧月、沈璎璎、斑竹枝、萧如瑟、李歆、楚惜刀,就是大陆新武侠女性作家群的代表,《武侠版》的此次总结和韩云波对女子武侠的理论概括,成为大陆新武侠女子作家群初步形成的标志。
二、《今古传奇·武侠版》与大陆新武侠的繁荣
(2004年8月—2006年1月)
㈠、《今古传奇·武侠版》刊物情况和主要活动
1、《今古传奇·武侠版》的改刊
2005年4月20日,《今古传奇·武侠版》改为旬刊,在上、下半月之外增添月末版。首期月末版发行量超过14万。
2、《今古传奇·武侠版》发行量的提升
2005年末,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国新出版物发行数据调查中心核查,《武侠版》平均月发行量为72万册。
3、《今古传奇·武侠版》的主要活动(2004年8月—2006年1月)
⑴、2005年,启动武侠嘉年华,在武汉、杭州、重庆、南京、北京、上海六大城市举办活动,引发武侠风暴。
⑵、2005年5月,颁发第二届今古传奇武侠文学奖暨首届黄易武侠文学特别奖。
4、获奖情况
2005年初,《今古传奇·武侠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武侠版》杂志创办的成功得到充分的认可。
在此之前,今古传奇报刊集团的单月号已连续获得此奖项。一个杂志社,有两种刊物成为百种重点期刊,是一种莫大的殊荣,也是整个刊社努力的成果。
㈡、大陆新武侠主要作家的成长和重要作品的出现
1、主要作家的成长:小椴、步非烟、凤歌、沧月
2004年年末之后,大陆新武侠的发展由最初的爆发期进入稳定的成长期,新武侠群雄并起的局面逐渐在读者欢迎度、市场表现、作者创作产量等各个方面拉开距离,形成了以小椴、步非烟、凤歌、沧月四人为核心的新武侠作家团队。他们在此期间均有重要作品问世,并各自作了一些大胆的尝试。
⑴、小椴:小椴在此期间发表了《洛阳女儿行》,这是目前小椴问世的篇幅最长的作品。
(小椴《洛阳女儿行1》):总第59期,2004年第17期;
(小椴《洛阳女儿行大结局》):总第69期,2005年第3期;
小椴在构筑他的诗意江湖之余,对奇幻文学的兴趣极其敏感,并创作了具有较强奇幻色彩的武侠作品《魔瞳》。
(小椴《魔瞳》):月末版第8期,2005年月末版第8期。
⑵步非烟:当时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的步非烟于2004年崛起之后,成为产量最高的武侠作家之一,她的《武林客栈》系列的后几部和《华音流韶》系列的头几部,为她未来的道路奠定的基础。
(步非烟《武林客栈之沙月飞鹤、卷舞天下、飞龙引、摘叶飞花》):总第53、57、62、71期,2004年第11、15、20期,2005年第5期;
(步非烟《海之妖上、中、下》):总第74、75、76期,2005年第8、9、10期;
⑶凤歌:迄今为止大陆新武侠篇幅最长的作品《昆仑》在这一时期由凤歌创作完成,此作同时是目前大陆新武侠群体作家总销量最高的武侠作品。
(凤歌《昆仑1-25》):总第70期,2005年第4期至总第94期,2006年第3期;
⑷沧月:沧月在这一时期表现出了惊人的创作潜力和市场占有力,她的作品《破军》等经出版后,都成为畅销书。
(沧月《大漠荒颜上、下》):总第66、67期;2004年第24期,2005年第1期;
(沧月《破军》):月末版武侠第1期,2005年月末版1期;
2、作品的多元化和作者阵容的延伸
在大陆新武侠稳定发展的时期,《今古传奇·武侠版》编辑在甄选稿件时,有了多元化的视角,除注意保持以往的特色外,又引入了其他元素:
(1)传统武侠名家作品的继续发表。这一点以黄易的《边荒传说》继续连载和温瑞安的新作《少年无情》在《武侠版》发表为基本特征。
(温瑞安《少年无情1-16》):总第65期,2004年第23期至总第90期,2005年第24期;
(2)大陆新武侠重要作家的持续性创作。江南、时未寒、杨叛、燕垒生等作家保持了创作热情,依旧有高质量的作品出现,但未能超越之前的水平。
(时未寒《破浪锥》):总第59期,2004年第17期;
(杨叛《死香煞上、下》):总第72、73期,2005年第6、7期;
(燕垒生《星海》):月末版第3期,2005年月末版3期;
(江南《光明皇帝前传》):月末版第7期,2005年月末版第7期;
(3)都市武侠作品的出现。这一点集中体现台湾作家九把刀的《功夫》和《杀手》系列上。
(九把刀《功夫1-大结局》):总第54期,2004年第12期至总第58期,2004年第16期;
(九把刀《杀手系列之杀手鹰》):总第87期,2005年第21期;(九把刀《杀手系列之杀手吉思美》):总第89期,2005年第23期。
(4)部分作家对传统武侠的回归。这一时期,慕容无言(女)、龙辰、徐累等作家的作品呈现出较强的向传统武侠回归的趋向,关注民族苦难经历,弘扬民族气节。抗日题材的武侠作品也成为亮点。
(慕容无言《唐门后传》):总第78期,2005年第12期;
(龙辰《卢沟晓月》):总第85期,2005年第19期;
(徐累《汤誓》):总第90期,2005年第24期;
(5)童话武侠等实验性较强的武侠作品的出现。福建作家小非创作出了一系列被称为童话武侠的作品,而骑桶人、李亮等人的作品则表现出强烈的实验意识,均具有其独特风格的武侠作品问世,《今古传奇·武侠版》超越既成规则,对这些作品予以宽容和接纳。
小非:(《三姑娘的剑》:总第52期,2004年第10期);
(《游侠秀秀》:总第68期,2005年第2期);
骑桶人:(《逐梦使》:总第52期,2004年第10期);
(《喜福堂》:总第69期,2005年第3期);
(《塔尔寺》:总第82期,2005年第16期);
李亮:(《入鞘刀》:[63]总第64期,2004年第22期);
(《浴火穷途》:总第81期,2005年第15期)。
(6)坚持网络自由创作的武侠作家对刊物的靠拢。新武侠作家多由网络写手发展而来,他们在向传统发表、出版转型之后,多淡化或结束了网络创作,但仍有一些作家坚持以网络为基本的创作阵地,如当时为台湾鲜网首席作家的碎石和以网络武侠小说《庆熹纪事》闻名的红猪侠(女)。在2005年左右,他们均开始向传统方式靠拢。
(红猪侠《破城锥》):总第78期,2005年第12期;
(碎石《逝鸿传说》):月末版第6期,2005年月末版第6期。
(7)女子武侠的进一步发展。女子武侠的阵容在这一时期呈现出扩大趋势,除已经出现、有一定影响力的女子武侠作家如沧月、步非烟、沈璎璎等人,又有一些在未来成为重要作家的女性作者的武侠作品得以发表,包括:
(那瞬《浮生梦行》):总第54期,2004年第12期;
(沈璎璎《百年孤寂》):总第56期,2004年第14期;
(天平《庶人剑》):总第58期,2004年第16期;
(盛颜《寒鸦劫》):总第64期,2004年第22期;
(夏洛《黑雪莲》):总第79期,2005年第13期;
(苏镜《长安六月雪》):总第84期,2005年第18期;
(优客李玲《红颜四大名捕》):月末版第5期,2005月末版年第5期;
(晴空《天刀传奇》):总第86期,2005年第20期;
(丽端《萤火》):总第89期,2005年第23期;
㈢、大陆新武侠概念的巩固
1、2004年9月,“大陆新武侠之盛世江湖”的字样出现在《武侠版》杂志封面上,盛世江湖概念的提出,立足于当时武侠创作一定程度上的繁荣。
2、2005年1月,苏州大学教授汤哲声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发表文章指出,大陆新武侠的关键在于创新。
3、2005年3月4日,《中国图书商报》以《大陆新武侠,宗师何在》为题对大陆新武侠进行了报道。
4、2005年5月间,汤哲声在《中国图书商报》上撰文指出,大陆新武侠呼唤大师、呼唤经典,新武侠作家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更深地挖掘。
5、《今古传奇·武侠版》上继续开设韩云波等学者的专栏,使《武侠版》成为发表武侠评论的重要刊物。
韩云波对新武侠作品保持了高度的关注,并对《少林寺第八铜人》(作者九把刀)、《星海》(作者燕垒生)等作品发表评论。
韩云波对重点作者的创作情况及时进行总结,起到了提升作者的作用,包括对步非烟的评论:《步非烟:“想象的宗教”与“信仰的宗教”》,对优客李玲的评论:《优客李玲——走进温门与走出温派》,分别发表于《武侠版》2005年第21、23期。
三、《今古传奇·武侠版》和大陆新武侠的进一步发展与展望
(2006年1月至今)
㈠、《今古传奇·武侠版》刊物情况和主要活动
1、《今古传奇·武侠版》的改版与提价
⑴、2006年11月1日,《武侠版》提价(大32开,160页,定价5元)。
⑵、2006年,《武侠版》内文由创刊以来的正文小五宋体、版心35行×33字,改为正文小五细黑、版心34行×32字。
2、《今古传奇·武侠版》的主要活动
⑴、2006年1月,“全新江湖杂志书”出现在《武侠版》月末版的书脊上,杂志书(MOOK)成为月末版的新发展方向。
⑵、2006年4月,《今古传奇·武侠版》百期纪念特刊推出。
⑶、2006年7月,首届开门办刊活动,邀请全国各地20名读者到编辑部与编辑共同工作、生活,了解办刊、参与办刊。
⑷、2006年9月,《今古传奇·武侠版》组织新生代武侠作家步非烟、楚惜刀、方白羽等赴凤凰召开笔会。
⑸、2006年11月22—24日,在北京大学颁发第三届今古传奇武侠文学奖。
⑹、2007年4月—11月,特设《武林精英榜》,与国家武术总队合作,采访周斌、张芳等世界武术冠军。
⑺、2007年4月,《武侠版》电话采访了香港科幻、武侠作家倪匡。
⑻、2007年10月,《武侠版》6周年纪念增刊出版发行。
㈡、大陆新武侠发展的成形,盛世江湖的提出和争议的出现
1、“盛世江湖”概念的提出
“大陆新武侠之盛世江湖”2004年即已被提出,但直到2006年才引发更多的关注,2006年11月,随着凤歌的《沧海》开始连载,《武侠版》将这一宣传口号移到杂志的书脊;在随后于北京大学召开的讨论会上,一些专家学者和出版界人士,对此进行了争论。
北京大学副教授孔庆东认为,大陆新武侠已有了盛世气象。
2、大陆新武侠流派分类
2007年8月至2007年12月,《今古传奇·武侠版》在多位学者的支持下,对形成各自较为明显的风格差异的大陆新武侠作家团队进行了流派划分。包括:
⑴、新北派武侠。代表作家:慕容无言、马舸、燕歌、阳朔等。
⑵、新南派武侠。代笔作家:小椴、江南、燕垒生、西失等。
⑶、女子武侠。代表作家:沧月、步非烟、沈璎璎、盛颜等。
⑷、海外武侠。代表作家:杨叛(旅加,已于近期回国)、龙辰(旅欧)、窃书女子(旅美)、莫之然(旅美)等。
⑸、川派武侠。代表作家:凤歌、时未寒、方白羽、碎石等。
⑹、新港台武侠。代表作家:九把刀、赖魅客、郑丰、吴龙川、罗森等。
3、两岸三地重要武侠文学赛事及与《武侠版》的关系
2006年至2007年,《武侠版》参与了两岸三地各项重要文学赛事,计有:
⑴、新浪第二届原创文学大赛。
⑵、中华书局(香港)、红袖添香文学网、MSN中国联合武侠征文。
⑶、第一、第二届温世仁武侠征文百万大赏。
㈢、武侠文学与民族文学
1、冯知明:九问“武侠文学能否代表民族文学”
今古传奇武侠杂志社一直认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武侠文学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2006年10月,由武侠杂志社编辑部集中讨论后,冯知明社长提出,在武侠文学面临激烈竞争的今天,我们应该进一步发掘武侠文学的文化意义。
随后,由冯知明执笔,《九问武侠文学能否代表民族文学》完稿,并选择在中国最大的网上社区天涯论坛发布,以引起更广泛的参与和讨论。该文引起许多武侠爱好者的强烈反响,点击率达数十万,并成为天涯论坛的头条新闻。
2、汤哲声:武侠小说是中国的国粹
2006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武侠文学研讨会上,汤哲声指出,武侠小说是中国的国粹,武侠文学是最能代表民族文学的文学形式之一。
3、其他学者意见
许多学者参与到武侠文学与民族文学讨论中去,或反对或赞同,并以各种形式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严家炎教授认为,武侠文学要具有民族文学的品质,首先要完善自身的当代精神。
㈣、《今古传奇·武侠版》和大陆新武侠发展的新局面:挑战与机遇
1、大陆新武侠暨《武侠版》作品情况
⑴、主要作家的新表现。2006年以来,以椴、步、凤、沧为核心的大陆新武侠作家群,除凤歌继续保持高产外,其他的主要作者或陷入瓶颈期,或进入稳定但低产的时期。
小椴除一部小长篇问世外,开始尝试进行短篇创作:
(小椴《借红灯》):总第117期,2006年月末版第9期;
(小椴《隽永刀》):总第148期,2007年8月上;
步非烟结束《华音流韶》系列,创作进入瓶颈期,没有重量级作品出现:
(步非烟《天剑伦》):总第93期,2006年月末版第1期;
(步非烟《修罗道上、中、下》):总第100、101、103期,2006年第7、8、9期;
凤歌的《昆仑》连载结束之后,于2006年底开始连载他的第二部长篇《沧海》:
(凤歌《沧海1》):总第121期,2006年第21期;连载至今。
沧月结束中篇武侠的创作,集中精力创作了她的主要长篇武侠:
(沧月《七夜雪上、中、下》):总第118、119、120期;2006年第19、20期、2006年月末版第10期;
⑵、《武侠版》对传统名家遗失作品的抢救。
2006年8月,《今古传奇·武侠版》与台湾方面联系,刊登了古龙生前遗失的著作《剑气书香》。
⑶、大陆新武侠中坚作者的稳定和新作者的涌现。
新武侠的重要作者如时未寒、盛颜、慕容无言、阳朔等人因连续性创作、发表成为这一时期武侠创作的中坚力量。
(时未寒《绝顶》连载):总第97期,2006年第5期至总第110期,2006年第14期;
(阳朔《剑殛·魔教东征》):总第135期,2007年月末版第3期;
(盛颜《三京画本之黑山白水》):总第143期,2007年6月下;
(慕容无言《钱塘一战》):总第136期,2007年4月上;
而新作者如西失、莫之然(旅美)、杨虚白(旅美)、扶兰的出现弥补了某种程度的缺失。
(西失《荒芜英雄路》):总第95期,2006年第4期;
(莫之然《烟花残》):总第110期,2006年第14期;
(杨虚白《金陵残梦》):总第112期,2006年第15期;
(扶兰《锦衣行之海上花》):总第148期,2007年8月上;
⑷、武侠小说创作多元性的持续发展和其他类型小说作家的加入。武侠小说保持了多元创作的势头,九把刀、小非、李亮、骑桶人等人的实验性极强的武侠小说继续发表;而其他类型小说作者开始尝试进行武侠创作,为积习严重的武侠小说创作带来了一定的新意,如科幻作者马伯庸,奇幻作者罗森、天使奥斯卡,青春文学作者张佳玮、商俊伟等:
(马伯庸《我在江湖1-4》):总第103期,2006年第9期至总第107期,2006年第12期;
(罗森《风姿物语?银杏传》):总第132期,2007年月末版第2期;
(天使奥斯卡《天命传说》):总第153期,2007年月末版第9期。
(张佳玮《蔷薇》):总第127期,2007年1月上;
(商俊伟《敲头记》):总第131期,2007年2月下;
⑸、青春武侠作品的萌芽。2007年,《武侠版》举办了“U-80”征文大赛,二十余位专家学者担任了征文的评委。本次征文针对80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作者进行,反映了年轻一代在武侠创作上新的尝试。
(侧侧《相忘书》)总第130期,2007年2月上;
(魏紫《余霞吟》)总第151期,2007年9月上;
(何悦《深巷明朝卖杏花》)总第158期,2007年11月上;
⑹、小长篇的繁荣。《今古传奇·武侠版》创办月末版之后,以发表小长篇武侠为主的月末版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不仅一些重要作者的作品在月末版上发表,另外一些别致的小长篇也引起了较大反响,如:
(夜半两点《擒龙手》):总第102期,2006年月末版第4期;
(陈致宇《公孙小小》):总第105期,2006年月末版第5期;
(红猪侠《白帝城》):总第114期,2006年月末版第8期;
(媚媚猫《杜黄皮1、2》):总第138、150期,2007年月末版第4、8期;
2、武侠文学发展遭遇的困境和挑战
⑴、传统武侠小说创作者的集体转型。
2006年以来,由于青春校园、少女言情、盗墓探险、东方奇幻、历史穿越等类型小说并起于出版市场,挤压了武侠小说的生存空间,纯粹武侠小说的实体出版成绩均不是十分理想,导致武侠小说除了在杂志发表外,很难寻求单行本的二次出版。
在此情况下,尽管《今古传奇·武侠版》的销量稳中有升,也有许多以商业写作为主的武侠作者开始转型,最具代表性的是沧月和步非烟,前者与榕树文化传播、后者与磨铁文化等实力强劲的商业出版机构合作,开始将主要精力投注在奇幻小说的创作上,比如沧月的《镜》系列和步非烟的《妖气长安》。
⑵、新作者无法深入到武侠文学的创作中去。
作用于传统武侠作者的现实原因,表现在新作者群体中,就有了更大的导向性和破坏力。新出现的有实力的作者均不涉足武侠这一题材或浅尝辄止。2006、2007两年中,武侠小说的创作阵营中没有出现一个足以与椴步凤沧相比或与其他题材的新作者如天下霸唱(代表作《鬼吹灯》)、金子(代表作《梦回大清》)相抗衡的作者。
⑶、主要的武侠小说发表阵地遭遇发展瓶颈。国内最主要的发表武侠小说的刊物《今古传奇·武侠版》和《武侠故事》均面临纸张和印刷成本升高、市场紧缩、发行量难以增长的困境。
3、武侠文学发展的机遇
⑴、当前通俗文学市场处于女性阅读或中性阅读状态,一片靡靡之音,武侠文学所独具的阳刚、热血、大气,是极受关注和有待开发的一个阅读增长点。
⑵、武侠小说的社会认可度大幅度提高。武侠小说连续进入大学和中学教科书,被媒体集中报道,为社会各界广泛接受。
⑶、武侠文学创作得到学界的进一步关注,与其他类型的通俗文学样式相比,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优势。
⑷、通俗文学出版市场持续繁荣,武侠小说的读者群依然庞大,有着可观的可供挖掘的购买力。
四、结语
在这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六年里,《今古传奇·武侠版》不断探索着武侠文学发展的铿锵之路,为大陆新武侠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武侠版》一直致力于:融合各方面资源;引导优秀的作家团队,发掘优秀的作品;与学界沟通合作,使武侠文学更上层楼。在期刊行业面临重大挑战的今天,抓住机遇与时代脉搏、继续推动大陆新武侠的发展,是我们绝不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