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巷子

注册日期:2025-07-20
访问总量:81041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让音乐和文学,互相加持吧 ??陈戈(音乐家、作曲家、光芒合唱团创始人)


发表时间:+-

图片1.png


1.我与作者互相加持的人生

我上高中的时候,就知道《云梦泽》作者冯知明了。那会儿有一本杂志叫作《今古传奇》,第一次我是在寝室里同学的床上看到那本杂志,上面有他的名字。因为我妈妈姓冯,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遇到过冯姓的同学。所以,当时就觉得非常亲切,记住了这个名字。后来一次到我同学师妹家做客,在她家里也发现《今古传奇》杂志,于是问她怎么会有这本书,才知道他父亲就在今古传奇杂志社工作,于是我又对这个名字多了一份好感。

转眼间就大学毕业了,认识了好多新的朋友,一次聊天中,得知我的好朋友邓洵认识冯知明,并且关系相当好。就想着有机会一定要认识一下这位传奇人物。第一次见到他,是在邓洵的婚礼上,他坐在我的邻桌,不知道为什么,我就知道中间那个人一定是他,可他不认识我。我很想让邓洵帮忙引荐,可当天是他的婚礼啊,他哪里有时间,所以第一次就这样遗憾的擦肩而过……

再后来,也是因为缘分吧,我们终于认识了,不仅认识了,而且还做了公司的邻居。当时我们都在光谷办公,他在7楼,我在3楼,我们经常中午一起吃饭。我感觉他喜欢当年还是小伙子的我,经常会跟我聊天,天南海北各种话题。有时候我会做他的司机,他也会带着我去见一下他的朋友。他会亲切地把我介绍给他的朋友,这是“萌飞扬”(木菲扬,我以前公司的名字),他做音乐非常好……因为我父亲去世得早,我甚至都想认他做干爹了,他却坚决不同意,理由是他没有那么老。于是我之后改口叫他“老大”。现在十几年过去了,回想起来真的是非常温馨和快乐。

冯老大那时,正在打造一个产品,这就是在全球产生反响的《猫武士》系列,已经出了二十多本书了,我是从女儿这里得知它的影响的,这是一个跨国合作的创作团队创作的,已经翻译了几十种文字,发行千万,在世界各地发行。在他的引荐下,我承接了《猫武士》主题曲的创作,我当时找了武汉最好的女歌手来演唱,效果当然是很好。当年在北京国际书展上,今古时代文化传媒公司版权代表,向外方详细报告宣传情况,并播放了这首主题曲,外方代表对文学用音乐加持的做法,给予高度肯定,并表示他们对这首主题曲,要综合考虑是不是在许多国家推广。这也是我的作品第一次国际化,至今想来,有两点启示,一是行业整合,会产生新的创造性火花;二是它拓宽了我的视野,使我看到了自己追寻的高度。

他曾经无意间对我说的一句话,至今对我影响深刻。那是我们一起去爬武当山,当时在上山的时候,我们都非常累。他对我说,“人如果要向上爬的时候,一定是弯着腰的。当你松弛着舒服着往前走,那一定是走‘下坡路’了。”这句话时刻警醒着我要不断向前,不能松懈。

这以后,我一直活跃在音乐领域,每有新的产品,皆请教于他,他一直关注我的打拼,以他丰富的人生经验给予指导,成为我的精神导师。他很少表扬我,总是鞭策我,甚至批评我,经常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的问题,毫不留情面。即使这样,我依然非常依赖他,因为我知道,他是真的对我好。

疫情那会,我创办过有300多位小朋友的钢琴培训,遭受重创,我则全身而退。还是重新回归到了我最热爱的音乐行业。现在,我做了一个新民乐组合,也是在他的见证下,已经在全国十几个城市巡演。这更加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一年之内,许多新曲涌现出来。

过去,我与他尝试过用音乐加持文学,现在我希望用文学加持音乐。冯老大一直致力于地域文化的开拓,他十几年前,就出版过历史随笔《楚国八百年》,这是一本对楚国历史的全面回顾,以通俗诙谐的语言,介绍我们祖宗创业和兴衰史,而2024年初出版的《云梦泽》海外书名《生命中的他乡》的近50万字的长篇小说,这是一本酝酿了十几年,疫情时在欧洲期间写成,则是被读者高度评价的一本地域文学之作。

最近,我终于花了1个多月的时间,读完了这本几十万字的小说。我在上半年曾详细研究《云梦泽》中的龙,并撰写了《从〈云梦泽〉看汈汊湖蛟龙三渡劫》。对于未来我的音乐生涯,还是受了他的影响,我希望从地域文化方面发掘,寻找素材,打造我的音乐王国。让音乐和文学互相加持,这不是我一时心血来潮的想法,是长久以来的心愿。

我的时间碎片化,因为忙碌,静下心来读书耐心不足,读一部近50万字的长篇小说《云梦泽》需要发愿心,还好,我终于利用睡前,工作闲暇之时,拜读完毕,真正静下心来读,还有一种妙趣横生之感,同时勾起了我少年如饥似渴读书那种感觉。

《云梦泽》这部大作,写了三个时代,从上个世纪二三十时代水乡泽国写起,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和改革开放的今天,近百年历史,颇有历史的厚重感。《云梦泽》三组人物非常有特色,第一组人物是德国传教士的后裔,以老洋人李来恩和李氏三兄妹为代表,在中国成长的经历;第二组人物,是日本(书中称之为彼国)战后弃儿近现代史研究学者梁教授及女儿梁一真父女,他们与李家人同病相怜又心心相印寻根的过程;第三组人物是红钢城尹家夫妻和女儿尹志红,从武汉下放到偏远乡村,历经坎坷,打拼回城的奋斗史,主要是展示了三代人的“他乡”情结。

 

2.这是云梦古泽的一出挽歌

 

图片2.png


拜读完《云梦泽》这部大作,我对云梦泽,对作者的故乡这个离武汉只有不足30公里的汉川市、对汈汊湖有了新的认识。在此之前,总听有人说,“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虽然知道这是个贬义,也知道不可能都是这样。但从小到大被无形灌入这种说法,会有一些刻板印象。但是看完《云梦泽》,已经打破愚昧的固有认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古至今,这里都是个好地方。对云梦泽宽广的地域,也有了新的认知。 

小说中通过老洋人的葬礼、李光宗的回忆、假娘、三娘的传奇故事,兰巫婆的春节仪式……把云梦泽地区的风俗、习惯、那些已经消失的仪式全部都描绘出来,让生活在现代的城里人也能感同身受。老洋人葬礼的部分、各路神仙大战洋庙部分、三娘血泪史的部分,我印象深刻。 

对云梦泽这个“他乡”主题,我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我从小到大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故乡,当我看完这本书,竟然有些羡慕那有落叶归根想法的人。虽然我也很爱自己的家乡,但毕竟从未离开过。所以,有些感触,可能没那么深。上卷更多的是在讲人物,讲历史,讲那些传奇的故事,我会看得比较轻松。下卷更多的是以老洋人的经历串起来的一条情感线,他和尹志红的爱情故事、创业故事,和梁教授同病相怜的复杂情感。让我对于家,家乡,出身,爱,似乎又多了一层理解。可我说不清那是什么。

这一个多月里,《云梦泽》的场景,书的后劲很大,这几天总会在脑海里回想一些情节和片段。整部书信息量太大,现在、过去、未来;云梦泽、汉川、德国;神话、民俗、历史,全部糅合在一起。

我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思考。

首先是关于民俗。李如寄的姆妈抢骨灰回家的那一部分,让我了解了传统的丧葬。洋和尚被三娘捉去后说的大段关于云梦泽菜系的制作,看得人口水直流。不知道如今的汉川,是否还能吃到书中的那些美味。兰巫婆过春节的那一套流程,还有正月十五请七仙女下凡尘的仪式,也让我了解了民俗的神秘魅力。

关于神话。对于龙,可能是之前与冯老大讨论得太多,我很期待里面的内容,但实际上跟我想象的内容要少,最精彩的部分其实我很早就接触过了,也就是龙吟赋那一段。确实非常震撼和令人热血沸腾。因为当时受我们老大之约,把《龙吟赋》那段词制作成了音乐,现在重新再读的时候,除了对龙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外,觉得自己还挺牛的,哈哈。因为当时只是关注龙的描写的片段,但我抓住了龙的特征,结合本人的认识,觉得那段音乐其实和书中描绘的场景是符合的,也证明我的想象力是没问题的。再重思考那段关于龙要渡三劫的故事,让我又产生了新的期待,我相信今后以云龙泽之龙,定会写出一组系列音乐。

作者在世界各地奔波几十年,他曾多次和我讲,他要写一部对故乡致敬之作,看得出来,整部小说反映了作者对自己家乡无尽的热爱,字里行间中都充斥着这种情感。不管中间有多少扣人心弦的故事,写到一定的程度时,都会从各个人物口中,通过不同的形式带出家乡的种种美好,特别是对过去的留恋和对今天的遗憾。书中无不体现出作者对自己家乡的热爱,疼爱,对家乡生态环境的破坏有着非常悲愤的情绪。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家乡能够重现云梦泽昔日的神奇、广袤,还有那些丢失的风俗、人情……

云梦泽,真的就像一个巨大的梦境一样。有着太多我们无法想象的秘密,古老而又神奇,充满了诸多的幻想。感觉在看《阿凡达》的电影一般,仿佛有着另一个平行的世界。都藏在那些神话里,好像就在你眼前一样。下次我去汉川的时候,肯定会带入书中的那些情节,美景,传奇。我想会有更深刻的感受吧。

 

3.云梦泽的那些角色,都应成为音乐剧中的人物

 

图片3.png


读小说,最关注的当然是人物,先说李如寄这条线,他敏感、正义、多识。又有一点懦弱,有点像我,哈哈哈。从去德国参展的那些行为来看,他很难融入主流社会的人情世故,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并自得其乐。他弟弟李如皋的性格和他完全相反,虽然没文化,但豪爽、大气、社会人,但却有担当、正义感。李如寄之前一直有点提不起劲,我甚至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些自己的影子。他有点自以为是,有点才华,固执,却融不进主流社会。但在最后的篇章,当老洋人去世后,他开始反思,开始改变。在和穆勒的博弈中,他的愤怒,果敢,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在老穆勒的雕像面前,泪流满面,沉默中藏着巨大的能量,这就是内敛的性格,君子的形象,汇聚成最后那句“我们走吧”。我觉得这就是他,也是我。

整本书里,三娘是我最喜欢的角色,谁不想换一个活法,就像她爹曾经说的,若有下辈子,要痛痛快快地做一次响马。我也想做响马,想做个乱世的英雄,每个柔弱的文艺青年,应该都做过这种梦吧。一个善良、乖巧的少女,怀揣着春梦,被她的假娘送到洋庙,从此命运改变,卖给了麻姑,受尽苦痛、折磨,所有的梦都被撕得粉碎。但她没有放弃,没有退缩。在给洋庙泼粪的那段中,她勇敢地跟她的丈夫说的那些话,我看着其实是很感动的,表达了她内心的不屈、坚毅,一定要和命运抗争到底的精神。这本书里,三娘这个人物令人带劲,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她最后当了压寨夫人有多么风光,而是她和前任丈夫泼粪那一瞬间的勇敢。有句古诗,“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是三娘最真实的写照。

顺便讲一下江洋大盗李屠户,上卷对于李屠户的描写,都是百姓口中的传说,被三娘的细节所掩盖。感觉没有日后的三娘,李屠户并没有那么牛逼。 

作者通过老洋人寻亲的故事线,串起了从古到今云梦泽的变化,描写了那些即将失去的民间习俗,写出了三娘这样的传奇人物,她与假娘,麻姑之间的恩怨,与李屠户,穆勒之间的故事与纠葛。从旧社会写到新中国成立,写到“文革”,写到当下。这是老洋人在书中构筑全篇的作用。老洋人他在上卷的部分令我并不喜欢。但在下卷,他和尹志红的爱情经历,创业经历,已经分手后头也不回地就走了的那种性格,我对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最后葬身事故,死不瞑目。然而老洋人时尚、潇洒、放荡不羁,还娶了个漂亮的新老婆尹志红。本可快活地安度晚年,却为查他自己的身世而丢了性命。当然他不死,后面就没有故事讲了。

尹志红,这个从姆妈手中抢走老洋人的美女,我对她的所作所为,便不反感,或者我们所处的时代很近的缘故。她被人认为是云梦泽的红颜知己,非常鲜活的人物,她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白手起家的那一群人的代表。从一穷二白到富有的女老板,到爱上一个有夫之妇——即有大女人的豪气,又有小女人的温情。

姆妈,李氏三兄妹的母亲,李来恩的前妻,上卷几段精彩的描写,把她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一个传统思想下的女人,一辈子勤勤恳恳,即使老公在外风花雪月,还是死守着最后的底线。我想这种女人现在已经绝迹了吧。姆妈的性格也非常鲜明,农村妇人的形象刻画的极具画面感。抢骨灰的细节、葬礼的细节,展现了她作为一家之主的那种霸气、智慧。 

梁教授及女儿梁一真,通过女儿带出了梁教授和她生母的故事。梁教授简短的生平,不幸的婚姻,日本后裔的身世,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心复杂思绪,这个人就如同站在你面前一样深刻。梁一真算是女三号吧,不算她是日本后裔,然而她绝对是外乡人,但很多云梦泽的方言都是从她口里说出来,让读者多了一份亲切。

作者真的神来之笔,李如寄妻子和她父亲的人物形象刻画得非常好,妻子梁一真聪明、智慧、学霸,懂得人情世故。梁教授严谨、古怪、从无笑脸,他在葬礼上说的那些话我一直在等着到底是什么意思,感觉有玄机,期待从下卷分享。

   还有一个人物,就是李如寄的德国爷爷,老穆勒那些写法也很有意思,他来中国传教,开疆拓土、历经千辛万苦,着实不易。他挖空心思要给云梦泽的人传教而不得,当他融入当地百姓生活时,他马上交了知心朋友,歪打正着地到了湖匪窝,收了许多教徒。对他的描写让我看得非常开心,做任何事都不容易。 

云梦泽还有个极世故的人物李光宗,年轻时狡诈,年长了倚老卖老,我很不喜欢他。但仔细一想,又觉得李光宗是个睿智的老人,经历岁月洗礼,波澜不惊。他与李如寄第一次长谈那一段我看着有点累,可能是说教太多,信息量太大,讲历史、讲地理、讲政府、讲政策……我还是喜欢看故事。然而在上卷的最后部分63节,无意中的一个细节,我做了标记。“处事为人,就是游走在各种途径之中,这是谁也不能幸免的。千万不要一根筋,认死理,学会浮上沉下,才能混得好,过得去。”这是李光宗对李如寄说的话。

与《云梦泽》海外书名《生命中的他乡》书中的女主三娘大有关联的两个人物,一是麻姑和一是假娘的博弈也非常有意思,对话中用的方言,都让我身临其境。麻姑被三娘喂刀鳅而死,最后死的时候那种不求饶的态度,倒是令我很吃惊,真他妈是个狠到底的女人。假娘以三寸不烂之舌做媒,骗了男方骗女家,她的归宿是被三娘割了舌,这也是因果的报应。 

 

图片4.png


最后,当我读完这本大作后,最想做的事情,还是希望真正把文学和音乐做融合。我2025年的一系列创作计划中,云梦泽、荆楚大地,都是我取之不尽的好素材。我希望在冯老大的加持下,一起做出不一样高度的音乐作品。让文学和音乐互相加持,互相影响,真正做出有影响力的音乐作品。

 

                              2024年12月10日星期二  武汉  

 

作者简介:陈戈,键盘演奏家、音乐制作人

音乐代表作《武汉伢》《因武而昌》《粮道街》等;畅销钢琴教材代表作《看见音乐的色彩》《小小钢琴家》等。曾担任湖北广播电视总台楚天音乐广播节目主持人、香港环球唱片华中艺人顾问、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传互动声态音乐CEO。参与国内众多艺人专辑及单曲制作。


浏览(167)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