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录

注册日期:2023-10-24
访问总量:405996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凡人小事-致敬我们的家庭牙医 Dr. Lee


发表时间:+-

我们的家庭牙医 Dr. Lee 即将在九月中旬退休,诊所也将随之关张。Dr. Lee 早年从台湾赴美留学,在 NYU 医学院接受专业训练。自1991 年他开始执业,至今已独立行医 34 年。因为与我们同属一个时代,又有着相似的留学经历,每次见面除了诊疗,还有许多其它的共同话题,让人觉得很容易走近。


今年年初,Dr. Lee 开始向病人们传递即将退休的消息。但那时我并没有放在心上,总觉得还早。没想到,转眼,春天的花开了,炎热的夏天过去了,孩子们开了学,Dr. Lee 就要功成身退了, 时光飞逝啊。 当“狼”真的来临时,心里难免有些惶然。马上要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如何找到一位像 Dr. Lee 一样值得信赖的好牙医。

Dr. Lee 是位好牙医。家领导问我好牙医的标准是什么?我的标准很简单:


第一,手法轻柔,技术好,愿意与病人沟通治疗过程。

不知道别人如何,反正我一推开牙医诊所的门,心里就开始发紧;一旦坐上病人椅,更是全身僵硬,两手死死攥着手袋,像犯了错的小学生。张开嘴,看着牙医拿着钻头靠近时,我总是下意识地用左手捏紧右手手指,想借此分散注意力,减轻因尖锐噪声带来的不适。英文里甚至有一个专门的词来形容这种状态——Dentophobia。对有这种恐惧症的病人来说,见牙医的感觉就像老鼠被猫攥在爪中,任它摆布。

在 Dr. Lee 的诊室里,Dentophobia 虽未彻底消失,却明显缓解。尤其是当他耐心听完病人的讲述,并提前解释治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痛点和不适时,紧张感便减轻了许多。

光凭“手法轻柔、善于沟通”这一点,Dr. Lee 在我心里就已经胜过了八成同行。



第二,不会把我和家人的牙齿当作“金矿”来挖。

在美国生活三十多年,我先后接触过十几位牙医——普通牙医、小儿牙医、正畸科医生、牙体牙髓科医生、牙周种植医生,还有口腔颌面外科医生。仔细回想,那些既不做过度治疗,又真正把病人放在第一位的牙医,实在少之又少。在我的记忆里,只有两位符合这个标准:一位是 Dr. Lee,另一位是一名小儿科牙医,曾经在军队里做过随队军医。

收费合理又技术精湛的牙医,在美国可谓凤毛麟角,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有类似的体会。

如果以这个标准来重新排序,Dr. Lee 一定能稳稳站在前百分之一的位置。想到他即将退休,心里为他高兴,但不免又生出几分惆怅。


工作生涯中,我曾分别参加过两位老板的退休告别会。公司和大学都精心准备了盛大的场面:彩带、气球、蛋糕、合影,各方人士轮番上台,对两位退休人士的溢美之言不断。而 Dr. Lee 或许没有机会可能也不习惯那种众星捧月的热闹气氛,但作为被他照顾了多年的病人,我们一家都希望有所表示。于是,我特意在 Etsy.com 上订制了一块奖牌,今天亲手送去,以表达对他多年来细致入微照顾病人的感谢。

就是这样一块奖牌,自觉送给他最合适不过了。


浏览(1173)
thumb_up(5)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