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长贝占郎

注册日期:2023-11-01
访问总量:4521043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128年前,美国人肖克利在上海街头所见


发表时间:+-

2025-09-01 18:54·风吹草语

本组图片拍摄于1897年,拍摄者是美国人威廉﹒希尔曼﹒肖克利。1895 年至 1918 年间,他曾经在中国生活和工作。肖克利既是一名探矿工程师,也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在华工作期间,他曾拍摄了大量照片,详实记录下一百多年前中国百姓的工作和生活景象。本组图片是他在上海拍摄的一部分。

出发

1897年某日,肖克利(大胡子者)在工作之余,在留着八字胡的好友陪同下,打算游览上海,并随机拍摄一些照片。图为他们坐在独轮车上准备出发的景象,周围有不少看热闹的百姓。

争执

开局不利,在下车的时候,肖克利因为车费问题与车夫发生了争执,于是叫来两名英国警察从中调停。估计是被车夫给宰了。

看热闹

看热闹的百姓,他们惊奇的不是肖克利的洋人脸,而是他所携带的照相设备。当时的照相机还没有现在这样小巧,而是一个大木匣子,在街头支起三条腿,的确很显眼。。

交谈

肖克利和他的朋友站在上海一家漆器店的门口,正在和穿着长袍的当地人交谈。留着辫子的中国人双手抱着膀子,感觉气势一点不输给洋人。

饭馆

一家刚刚开门不久的饭馆,店主正在用火剪通炉子,准备起火开灶。店铺的门板还没有完全卸下来,门板上贴着“福”字,上方的牌子上是一串洋文。穿着传统服饰的女子站在门前,其中一个还抱着孩子。

污浊

肖克利的同伴站在另一家饭馆门前,身后是两个玩耍的儿童。店铺的门槛很高,一名妇女手扶着孩子对着镜头笑。不知是不是因为刚下过雨的原因,地面上湿漉漉的显得很脏。

街角

上海街角的一家饭馆,门脸开得很大,屋内有一些人正在吃饭。一名男子站在门前,旁边走过一个戴着毡帽的男子。注意门前有一块石碑,可能是租界的界碑。

人力车

两个在药铺门前等活的人力车夫,前面是一辆“上海式”的独轮车,这种样式的独轮车为上海地区所独有,车体宽大,结实耐造,而且客货两用。 旁边一家商铺的墙上刷着警示语:招贴即扯。简单粗暴,但似乎很有效果。

马车

比人力车更为舒适的是四轮的欧式马车,宽敞的轿厢好像一间小房子,马夫也衣着光鲜,打扮体面。他们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主要是外侨、买办或权贵,一般人是坐不起的。

车祸

当时的上海街头还没有汽车,因为直到1901年,汽车才引入上海。发生车祸的是一辆马车,不知是马夫的失误还是马匹走了神,马车一头撞在路边的树上。大马半跪在地上喘息,看样子撞得不轻。

轿子

除了人力车、独轮车、马车等各种车辆作为交通工具外,上海还在使用一种更为古老的交通工具——轿子。一名外籍男子挤坐在轿子里,展示空间的狭小。

进屋

抬着轿子进屋的轿夫。轿子之所以做得这么小,是经过多方面考虑的,体积小比较轻便,且方便停放在屋内。

招牌

上海街头的的王恒丰号商铺,位置在上海三茅阁桥附近,玻璃窗内摆着很多水烟斗,门前挂着不二价的招牌。紧挨着它的是一家叫隆兴锡的商号。

陶器店

门前摞着砂缸和陶盆的商铺,在砂缸上面,放着一个带有圆顶盖的骨灰瓮,旧时的人们似乎并不在意这些。陶器店旁边是一家叫“升昌”的铁号。

照相馆

上海的一家照相馆,门口处挂有装着照片的玻璃框作为招牌。照片大多是一些人物肖像,只有一张风景照。1839 年照相技术在法国诞生,五年之后随着上海开埠传入上海。

木偶戏

街头的木偶戏表演,吸引来不少孩子前来观看,当中也有不少的成人观众。无论老少,都是清一色的瓜皮帽,大辫子、棉坎肩。

南京路

一群兵丁正在从南京路上通过,排着队伍,打着旗。道路两边挤满了看热闹的人,连商铺的楼上也是人满为患。

锡克教巡捕

队伍过去之后,一个裹着头巾的锡克教巡捕正在驱赶看热闹的人,旁边还站着一名中国巡捕,似乎只是一个配角。

羊群

当年在上海街头,还会有羊群出现,几十头山羊和人力车挤在高楼大厦之间的马路上,有一种很魔幻的感觉。

文庙

肖克利和同伴坐在上海文庙的泮池的石桥上,旁边还有三名中国儿童和一个老人。 泮池上的桥叫泮桥,上海文庙与众不同的是,泮池上有三座桥。从图中看,石桥左右两座在当年还是木桥,桥头的棂星门也和今天的样子有大不同。



浏览(1037)
thumb_up(4)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