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网友来稿

注册日期:2021-11-11
访问总量:5897677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荷兰油画的崛起:信仰与市场的合力


发表时间:+-


文 / 赵晓


为什么在17世纪,荷兰这个面积不大、人口仅百万的低地国家,却能孕育出不输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的绘画艺术高峰?为什么今天我们提起油画,既会想到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也必然会想到伦勃朗和维米尔?荷兰油画的兴起,背后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文明故事,有何值得我们深思之处?

一、与意大利的不同:从教堂到民间

在意大利,艺术与信仰紧密相连。文艺复兴的巨匠们,大多为教堂作画:西斯廷天顶画、佛罗伦萨穹顶、威尼斯马赛克……艺术的目的十分明确——赞美上帝、教化人心。这是自上而下的辉煌。

而在荷兰,情况却大不相同。因为加尔文主义的影响,荷兰转向了新教文明,教堂中不能立圣像。同时,艺术失去了传统的赞助者——教会,于是被迫走向民间。结果,绘画转而进入市井、家庭与市场,题材从宗教神话变为肖像、风俗、风景与静物。于是我们看到了:

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仆》,将平凡的家务升华为神圣的仪式;
伦勃朗的肖像画,在光影中折射出人类灵魂的尊严;
哈尔斯的市民群像,记录了普通人的身份与荣耀。

荷兰油画与意大利油画的不同,正体现在:一个赞美上帝的荣耀,一个彰显神在人身上的荣耀形象。

二、市场的力量:艺术的淘汰机制

为什么荷兰油画如此繁盛?荷兰油画的机制和世界其他地方有啥本质不同?一个关键原因是——市场。

学者估算:17世纪荷兰人口约200万,却创作了500万到1000万幅绘画。平均每个家庭,都可能拥有几幅油画。艺术品不再是国王、教皇的专属,而是通过市场买卖进入千家万户。

这也带来了独特的“竞争与优选机制”:今天我们能看到的伦勃朗、维米尔名画,不过是数百万幅作品中,经过市场选择与历史沉淀留下来的“幸存者”。可以说,市场成为第一位艺术评论家。

反观其他地区,就少了这股力量。比如在中国,艺术长期依附于皇权或仕途:文人画要么取悦宫廷,要么自娱自赏;百姓与市场基本无权决定什么能被流传。结果,艺术脱离了市场的激发,也脱离社会的大多数,无法在大众中形成真正的生命力。

三、制度与信仰的合力

总结荷兰油画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三重合力的结果:

信仰的约束:加尔文主义禁止圣像,让艺术从圣殿转向生活;
制度的保障:荷兰是当时的共和国,有较高的自由度与法治环境;
市场的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形成世界上最活跃的艺术市场。

这三股力量共同作用,塑造了荷兰艺术生态的“创新引擎”。

而在许多文明中,这三股力量却都缺席。以中国为例:

信仰层面,缺乏赞美天国荣耀的神圣动力;
制度层面,政治是专制的,皇权常常昏庸;
市场层面,经济长期受限于权力攫取,民间活力难以释放。

于是,结果就是:

人民是麻木的,
创新是垂死的,
艺术是苍白的,
历史是僵化的……

这正是文明的巨大差异:荷兰在信仰、制度与市场的合力下,对其他文化相当于进行了一次降维打击,成功创造了世界级艺术高峰;而缺乏这种合力的文明,只能不断复制旧有的程式,永远难以孕育真正伟大的创新。

四、一个点到一个面

荷兰油画只是一个“点”。更大的“面”,是整个欧洲文明的转化。比如:

意大利:基督教对罗马帝国转化的产物,艺术扎根教堂,赞美上帝;
荷兰:新教文明对欧洲的再度转化,艺术走向民间,彰显神的形象。

两条道路殊途同归,都在见证:艺术因信仰而伟大,信仰因艺术而可感。


感谢大家阅读上面的文章,这里谈论的只是一个点。欢迎关注、光临:
📢 今天的“每周一课”
时间:2025年9月4日(周四)上午9:30(北京时间)
ZOOM:845 2564 5784
会议密码:693327
我们将从点到面,进一步展开这幅图景:
“暑假回来”:一堂关于信仰、艺术与文明的分享。

unnamed.jpg


油管直播:“赵晓的经济学视界”——https://www.youtube.com/@Cypress-Peter


欢迎同学们、朋友们光临,也欢迎转发今天的学习海报,让更多朋友一同加入思考与分享!

浏览(956)
thumb_up(5)
评论(1)
  • 当前共有1条评论
  • 北栖

    也应该提到荷兰(尼德兰)的艺术本来基础就好。宗教改革之前的十五世纪扬凡艾克的作品,比同时代佛罗伦萨大师们的只好不差。油画技法还是十五世纪中由他和其它荷兰画家那里发明、再传到意大利的。早期艺术史大家们包括瓦萨里对尼德兰大师们可能有些偏见。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