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维

注册日期:2007-02-03
访问总量:3508052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百家姓象形释义:吴(吳)


发表时间:+-

吴 = 口+夭 (不是口+天)

口的甲骨文

左右两边的竖比较长。为什么不是一个四方的口?因为四方的口有时候被用来表示头,比如子字的甲骨文,上面就是四方,表示脑袋。为了区别,所以口字就得稍有变化。两边的竖长一点,刚好可以表示为脸。

口的大篆

下面变得圆转。

 口的小篆

口的隶书

隶书是四方的。不过隶书的子,头是一横,不可能与口混淆。

现在来看夭字。

夭的甲骨文

一个人在跳舞,或者说是一个舞者。

夭的金文

仍然是一个人在跳舞, 头部省略了。

夭的小篆

上面线条偏向右边,边上舞者在摇头。很多舞蹈都有头部转动的动作

夭的隶书

上面的横撇就是小篆中的偏头,但是把它展开了,方便了书写,但失去了象形。

夭最原始跳舞的意思现在已经完全消失,但有些合体字里还残存了一点点,比如:妖,笑,跃。

现在来看吴字。

吴的金文

左边是跳舞的人,头歪了,表示舞者跳舞时头部也在动。右肩上有一个口字,表示边舞边唱的舞者。

悬浮于空中的口非常奇怪,为什么古人不把口安在头上?原因是如果安在头上,则容易与“天”字混淆。

天的甲骨文

上面是口,但意思是人上面的天。这个四方形的天,后来简写成了一横。

老祖宗造字是很严谨的,尽量不要与其他字混淆。因为先有甲骨文的天,所以后来出现的金文吴就只能把口悬在空中了。当然也可以理解那是悬在空中的天籁之音。

吴的大篆

与金文相似。

吴的小篆

跳舞的人头偏的更加厉害,目的是可以把口放在正上方,字就比较工整对称了。

吴的隶书

干脆把口放在正上方,下面是夭字,但人们往往会写成“天”。于是就有了“口天吴”只说。严格说起来,应该是“口夭吴”。

繁体宋体字的吳

保留了小篆的偏头。如果不知道吴字的演变,则完全不懂为什么这么写。但知道了汉字演变,就很容易懂了。

简化宋体字的吴

变成了口天,这个改变是错误的。

吴现在主要作为姓氏,舞者的意思已经消失,但仍然存在于合体字中,比如娱。吴也是古时候的国名,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那里的人讲话比较柔软,称为吴语。

附:

上期“百家姓象形释义:孙“的链接:

https://blog.creaders.net/user_blog_diary.php?did=NTI0NTMz


浏览(751)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