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罗伯特。麦克法伦的《念念远山》
罗伯特。麦克法伦, Robert Macfarlane的《念念远山》英文原名: Mountains of the Mind, A History of Fascination.
麦克法伦是英国作家,剑桥大学文学与环境人文学教授。剑桥大学也是他的Alma Mater(母校)。《念念远山》是他二十三岁时开始写的第一本书。他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书在2003年出版。
书中想解决一个核心问题:人类为何会被高山吸引——这些曾经被认为荒凉、危险、毫无价值的地方,后来却被重新想象为崇高、神圣、值得攀登的对象。
坦白说,这本285页的书颇为难读。它的内容像书中屡次描绘的冰川一样,层层叠叠,坚实而致密;对我而言,又多是陌生的领域。于是我每天只能读一到两小段,稍微想多看一页,书中的黑字就在眼前飘忽。那种顺畅的阅读快感几乎没有,只能如蚂蚁啃骨头一般,一点一点地推进。
麦克法伦是当代旅行写作的大家,我喜欢读写的好的游记,可以跟着作者一起游历名山大川,看风土人情。按照书中的说法,真实的自然景观经常是我们想象力的投射,是心灵的镜子,高山不仅是物理空间,也是文化与想象的产物。 尤其当人们参与危险性大的登山运动时,在攀登途中面对美、恐惧,以及自我极限的经历,在兴奋和恐惧中挣扎的体验让参与者对征服高山有着无法按捺的激情。人们多把攀登顶峰与崇高,冒险,勇气,力量,英雄主义,男子气概联系在一起。
前几个星期在油管里看了采访麦克法伦的视频,在访谈中,他分享了他对现今文学题材和形式越来越窄化的观察,我觉得非常有趣。我自己在阅读Medium.com的网文时也发现了相似的现象。Medium和很多网站上发表的文章如同流水线上排队出来的产品,像米,麦子,汽油这些大宗货物一样是commodity,没有品牌特色,缺乏想象力。也许当今最红写手,AI,是造成文章缺乏品牌现象的幕后推手。
看完访谈,我他的著作产生了兴趣,当我在图书馆的网站上搜索他的原版书籍,Mountains of the Mind 时,意外地发现了这部书的中文译本,就一并都借了回来。
老天一定预见了”婢女”的苦情,事先安排将中文译本送到我的手边。否则如果直接看英文原版的,光是有关地质学的名词,和那些著名山脉的名字,一定会让我一个头两个大。作者将地质学,历史,社会学,诗歌和自己作为登山者的亲身经历交织在一起,行文在不同语气和风格间来回切换,对象用不同的视角进行描述,按照作者的设想,他笔下的风景没有一片只发出一种声音。
这本书的题材既不属于非虚构类,也不属于虚构小说,他的确在发表这本书的同时独创了一种新文学题材,有人称之为自然写作。
书中不乏金句让人浮想联翩:
大约一八一零年间,深邃时间的度量标尺建立起来,并被命名。看过地质学课本的人对此会很熟悉,那是像海上天气预报一样朗朗上口的一系列名称:前寒武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第四纪。。。。语言的压缩能力比它所描述的地球物理力量更强大,人们用它来概括地球的过往,数亿年的光阴被轻松装入几个字母里 。
“此时此地”的感觉不再那么笃定。作家约翰·麦克菲(John McPhee)将那种时间不再以日、小时、分秒为单位,而以百万 年甚或千万年计的感觉,令人难忘地称为“深时”,这般富于想 象力的体验把人类社会的瞬息压碎,碾成薄饼。思考着深时的广 阔,你的当下就会全面崩溃,过去和未来以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 把当下压缩成虚无,剧烈又骇人。而且这不仅是一种思维上的震 惊,还是身体上的,因为一旦承认坚硬的山石在岁月销蚀下尚且 不堪一击,就必然会想到人类身体的转瞬即逝是多么可怕。
然而,思索深时又奇妙地令人振奋。诚然,你知道自己只是宏大宇宙中的一个光点,但回报就是你意识到自己确然存在 着——尽管想来真是不可思议,但你的确存在着。
好多年过去了,我在山中依然会受到深时的震撼。有 一次,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去攀登苏格兰本·劳尔斯峰。 那里的山石富含云母,行至半路,我发现一方沉积岩,背后苔藓 杂草丛生。退后几步,从边上望去,可以看到这方岩石由数百层 薄灰岩构成,每一层都比床单还薄。我估摸着每一层都意味着 一万年——三毫米薄的岩石里浓缩了一百个世纪的光阴。
我发现在两层灰色岩石之间有一线银色薄层,便把手斧的斧 头凿进岩层里,试着撬开它们。石块裂了条缝,我设法把手指伸 到沉重的岩石顶盖下面,向上一提,石头就开了。两层灰岩之间 露出一码见方的银色云母,在阳光下涌出闪亮的光泽,很可能是 几百万年来头一次见到阳光。这真像开启一个装满银币的箱子; 也像翻开一本书,发现里面夹着一面镜子;或者像推开一扇活板 门,露出一座时间宝库,深不见底,让人头晕目眩,搞不好我可 能会一头栽进去。
没有哪座山值得我们奉上生命,这我知道。至于人类为什么要爬山,这个问题太过复杂,无法简化,任何解释都不能述其 万一。岩石、雪、冰、风暴和阳光对人类的存在漠不关心,兀自 欢悦。高山世界不过一方屏幕,是我们在其上投射出一幕希望、 梦想、欲望和恐惧交织的舞剧。然而,在心与山之关系的背后与 内里,住着一个谜,它总在那里,总是那么瑰丽。“有无数秘密, 在我和它之间暗自涌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娜恩·谢泼德描 写凯恩戈姆山时这样说道,“空间与心灵能够彼此渗透,直到双 方的性质皆因此改变。”这本书便是我的一个尝试:尝试弄清人 类与高山之间究竟“涌动”着何物,从而更改了双方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