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

注册日期:2024-10-16
访问总量:413215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团派残余势力导演的闹剧


发表时间:+-

团派残余势力导演的闹剧


沙皇



Screenshot_2025-09-01-11-00-03-422.png


中国文化中有“对自己人最狠”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深植于历史的土壤中,更在当代权力斗争中不断重演。从宫廷政变到党内清洗,从文革到今日的中共内部权斗,这种“兄弟阋于墙”的传统已成为中国政治生态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历史一再证明,中国的内部斗争往往比对外斗争更为激烈残酷。斗争的逻辑不是“谁更能治理国家”,而是“谁更能消灭对手”。这种零和博弈的思维模式,使得政治竞争变成了生死较量,而非制度性协商或政策比拼。


十几年前习李易位,引发团派势力强烈不满。团派视其为“篡位者”,不仅在海外媒体上穷追猛打,更利用他们操控的大外宣系统发动匿名舆论战,试图削弱其执政合法性。这种斗争的激烈程度,已远超正常政治分歧的范畴。


“哈佛博士事件”是一个令人震惊的例证。团派势力通过造谣诽谤人格谋杀,逼迫被他们视为潜在对手的哈佛肯尼迪学院毕业生陈琳博士退出中国,甚至在其流亡海外多年后仍遭遇暴力袭击。这种罪恶行径标志着中国政治斗争已经走向更极端的“物理消灭”,尽管普罗大众对此浑然不知。


如果团派以暴力方式卷土重来,对习近平的处置方式可能会如当年罗马尼亚反对派对待奥塞斯库般血腥。这种极端设想虽令人震撼,却并非毫无根据。


这种“对自己人最狠”的文化不仅加剧了政治生态的恶化,也严重伤害了国家治理的稳定性与公众对制度的信任。当政治斗争凌驾于制度之上,国家治理就会陷入动荡,社会信任也将逐渐瓦解。


彻底清除团派势力,是中国政府恢复政治秩序需要迈出的第一步。但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如何打破“兄弟阋于墙”的文化惯性,建立一种更具包容性、制度化的政治竞争机制。否则,即使斗争暂时平息,新的恶性循环仍可能卷土重来。



浏览(461)
thumb_up(1)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