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巷子

注册日期:2025-07-20
访问总量:54603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汉水弯弯回龙镇 ——读张驰鹏《汉水弯弯》


发表时间:+-

 

图片1.png

                     (《汉水弯弯》作者张驰鹏)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改革开放的巨轮已稳健航行逾四十载春秋。我们紧抓历史赋予的宝贵机遇,以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勇立潮头,开拓创新,在短短数十年间,跨越了西方国家往往需要数个世纪方能达成的成就。然而,时至今日,仍不乏声音对改革开放的价值与意义提出疑问。

沉浸于《汉水弯弯》这部文学佳作之中,随着书页的轻轻翻动,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改革开放春风初拂的汉水回龙镇。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刻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与人民心路历程,为我们解答了关于改革开放是否值得的深刻命题。

《汉水弯弯》不仅是一幅细腻描绘故乡风土人情的画卷,更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转型的真实写照。它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奋斗与抉择,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些故事,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改革开放的征途,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这一伟大决策的历史必然性和深远影响。

掩卷之后,我思绪万千。因此,《汉水弯弯》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与艰辛历程。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方向,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汉江大堤,是一个个牌位码起来的

  

      

图片2.png  

          (汉江大堤与明故宫八达岭长城相辉映,是古代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

在探讨云梦泽及其周边文化的浩瀚画卷中,汉江无疑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是自然之水的载体,更是历史与文化传承的见证者。在《云梦泽十大文化之水文化》一文中,李铁新以其深邃的笔触,详尽勾勒了云梦泽水域从古至今的变迁历程,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建设的辉煌成就,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不懈努力。而《行吟江河》系列作品作者祁怀清,尤其是《汉江女神颂》中,他巧妙地融合了汉江的自然风光与神话传说,汉江女神的形象跃然纸上,不仅赋予了这条河流以灵性与神秘,也深刻反映了人们对汉江深厚的情感寄托与文化认同。冯知明在《云梦泽》中的描绘,则将我们带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从汉江源头出发,流经武当仙山的灵秀,化作沧浪之水,最终汇入云梦泽,沿途被赋予了“襄河”之名,这一路,波澜壮阔,不仅见证了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成为云梦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张驰鹏的《汉水弯弯》则以其翔实的史料,揭示了汉江进入云梦泽之前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明朝以前,汉江在汉川境内的蜿蜒曲折,是自然之力与洪水肆虐的见证。而自明朝起,朝廷对民生的重视促使了汉江大堤的修筑,这一壮举不仅有效控制了洪水,更创造了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汉江蛇曲地貌。这一独特的地貌现象,在下游出现且为人工塑造,实属罕见,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智慧的结晶,也是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的典范。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汉川境内的汉江大堤,其建设历程与明故宫、八达岭长城相辉映,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史上的璀璨明珠。至今仍在加固与维护的大堤,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也预示着其在新时代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依托这一独特资源形成的蛇曲地貌景观,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更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开发潜力,成为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其影响力与魅力,远非其他蛇曲地貌公园所能及。

张驰鹏以小说家的敏锐,还有那支沉重的笔,对汉江之水,带着几分悲壮描写:“从汉江里发出的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声音,有挑堤的扁担发出的吱哑吱哑不堪重负的声音,有打硪的男人发出的哟嗬哟嗨铿锵雄壮的声音,有碾压的泥土发出的呼哧呼哧沉闷拥挤的声音,有浩荡的江水发出的咕嘟咕嘟奔腾咆哮的声音,有恋爱的男女发出的咿咿呀呀呢喃缠绵的声音,有落水的冤魂发出的呜呜咽咽哭泣求救的声音,有狰狞的水怪发出的吧嗒吧嗒撕咬尸体的声音……”

他对汉江大堤的几百年来反复加固,依然免不了倒口,借用参加中越反击战的转业军人李汉生的心理活动,让读者感同身受地直面汉水:“有一种冲动。他想分辨出哪一块泥土是他的父亲挑来的,哪一块泥土是他的爷爷挑来的,还有哪些该是他的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太祖父、太高祖父挑来的。到了汛期,他虔诚地从远处挑来一担又一担的泥土堆在大堤之上,一遍遍使劲地用双脚踩实,直到它们完全成为大堤的一部分,感觉自己的身体和灵魂已经与祖先们融合在了一起才满意。”

是呀,张驰鹏《汉水弯弯》描绘的汉江大堤,不是云梦泽人为了生存而奋力拼搏的写照吗:“暮色缠绕的晚上,他能看到回龙口的大堤之上坐着密密麻麻的人,每个人的怀里都抱着一个牌位。每一堆泥土上都坐着一个抱着牌位的人。泥土从大堤底下一层一层往上堆,牌位就从大堤底下一层一层往上码。泥土从龙头接到龙尾,牌位就从龙头排到龙尾。层层叠叠,蜿蜒壮观。”

汉江,这位云梦泽的忠诚写作者,不仅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架起了桥梁,更以她不懈的奔流,预示着未来的无限可能。她将继续以她那悠长的历史为底蕴,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为灵魂,以独特的自然景观为舞台,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让每一个读到她故事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震撼与感动。在未来的日子里,汉江,定将以更加璀璨的姿态,流淌在中华大地上,成为连接每一个心灵,共筑梦想与希望的永恒纽带。

 

 

               金山老爹与他的《荒年歌》

 

图片3.png

   

      金山老爹《荒年歌》,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

金山老爹,这位汉水之畔的灵魂人物,不仅是他个人命运的缩影,更是整个时代变迁的见证者。他的身影,总能在夕阳下的压浸台上找到,那里,是他与谭家父子、李汉生共同吟唱《荒年歌》的神圣之地。这首歌,不仅仅是民谣和音符的组合,它是汉水儿女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是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岁月镌刻,被时光铭记。不管是张半仙、谭一江还是谭远生的跳江诈死,他皆以一句话一个眼神劝解,开悟这些置之死地求生者。金山老爹的眼神中,总是闪烁着一种超越年龄的睿智与慈爱,他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的本质,用他那双布满风霜的手,一次次地拉起那些陷入绝境的灵魂,给予他们重生的力量。

在金山老爹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里,还有一位不速之客——王雄,一个曾在政治舞台上熠熠生辉,却又因受骗而跌落谷底的政治明星。他带着复仇与救赎的心,悄然来到了回龙镇,开起了一间小小杂货店,成为了金山老爹的嫡传弟子,把《荒年歌》唱得回肠荡气。这一笔,无疑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妙笔,它不仅让王雄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也让金山老爹的形象更加高大,仿佛他就是那守护着汉水、庇佑着子民的汉江之神。

在作者以现实主义笔调描绘的云梦泽腹地回龙小镇的历史画卷中,金山老爹的《荒年歌》通过公社高音喇叭的传播,非但没有抹黑社会主义新农村,反而深刻揭示了自然灾害对当地人民生活的残酷影响,以及他们面对困境时不屈不挠的精神面貌。这首歌谣的传唱,实际上是一种集体记忆的保留,它让人们铭记汉江之水的无情,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抗自然灾害、建设更好家园的决心。通过不断地加固汉江大堤,人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人类智慧与力量的伟大,展现了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坚韧精神。

在《汉水弯弯》这部作品中,张驰鹏以诙谐而深刻的笔触,借由一句流传甚广的顺口溜“回龙湾,婆娘恶,逼死男人几嘚瑟”,巧妙勾勒出回龙镇往昔岁月中,民众在极端贫困与生存重压下的真实图景。它并非真正描绘女性之恶,而是深刻反映了在特殊历史时期,社会底层人民面对生存绝境时,无奈中透露出的黑色幽默与辛酸自嘲。

通过李汉生这一角色的深情回忆与理性剖析,读者得以窥见这句顺口溜背后隐藏的深刻含义——它是对那个时代普遍困境的艺术化表达,是人们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以夸张手法掩盖深层苦难的生存智慧。这种“苦中作乐”的精神,既是对现实的无奈妥协,也是对美好生活不灭的向往与追求。

谭一江与张半仙的故事,如同汉江上两颗耀眼的夜明珠,照亮了那段灰暗的时光之河。谭一江的“投江”之谜,实则是他勇于挣脱旧有枷锁,追寻新生活的壮丽一跃。他的故事,如同一股清流,激励着无数同样在困境中徘徊的灵魂,勇敢迈出改变命运的第一步。而张半仙在汉正街的崛起,则是奋斗与坚持的胜利宣言,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无论出身如何卑微或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只要心怀梦想,勇于拼搏,就能实现命运的华丽转身。那句“生死之间,家道渐宽”,不仅是对谭一江个人命运的总结,也是对那个时代无数奋斗者共同命运的写照。

金山老爹和他的《荒年歌》,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它们以朴素而真挚的语言,记录了回龙小镇乃至整个社会的沧桑巨变,展现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微妙平衡与激烈冲突。在这些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更领悟到了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张驰鹏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将这些片段串联成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读者在品味文字之美的同时,也能深刻反思过去,珍惜当下,展望未来。

 

 

                    汉江之边的一组时代群雕

 

图片4.png


   (汉江蛇曲地貌,见证了时代与社会变迁)

小说是写人的艺术,《汉水弯弯》里的人物带着强烈的时代信息,一个个都鲜明生动。

在这幅改革开放初期的悠长画卷里,最闪光的人物杨国强与李汉生,这两位主人公,是改革开放时代的精神楷模。他们经历相同,思想观念一致,曾在校园的晨钟暮鼓间,并肩求知的同窗;军营的烽火连天下,是生死相托的战友;而后,双双回到汉水建设自己的故乡。他们一者为将,一者为士,上下同心。杨国强是李汉生的引领者,每当他充满困惑时,杨国强皆能及时地为他指点迷津。可以这样说,李汉生迈着坚实的步伐走向成功,就是因为身后站着杨国强。他们两位回到汉水县回龙湾镇起初要报那片土地养育之恩,更为了不负对牺牲战友谭永生家庭许下的庄严承诺。这份深沉的家国情怀与坚不可摧的战友情谊,如同汉水般蜿蜒曲折,却又清澈动人。

在改革开放初期这混沌初开之时,李汉生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李汉生作为书中灵魂人物,其形象之丰满、性格之复杂,令人印象深刻。他不仅是英勇无畏的战士,也是机智果敢的税务干部,更是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企业家。李汉生的每一次选择,都透露出他对正义的坚持、对事业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他身上的刚强与柔情、原则与变通、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共同编织了一幅生动的人生画卷,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与成长蜕变。这位战斗英雄,返回故乡,一路走来,面前亲情友情羁绊,还有误解与陷害,他坚持心中的信念,顶着来自各方的压力,从基层的乡镇干部到企业家和产业园的董事长,以赤子之心,担当起新时代的领航重任,成为中流砥柱,成为回龙镇前行的航标。

大学教师谭一江,经历了那个时代该经历的一切,他从大学教师被错划右派,打回老家教书种地,为了生存投江装死,流落武汉,从流浪打零工开始求生存,在改革开放之初抓住机遇,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与不懈的奋斗,在商海中搏击风浪,率先踏上了富裕之路,成为企业家。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婚外情的纠葛与道德的沉沦,成为了改革开放大潮中,部分先富者迷失方向的缩影。他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民营经济浪潮中的酸甜苦辣。在自己的学生又是女婿和干儿子李汉生开导和努力下,成为一个省城的归乡者,终于找到自己的价值,带领村民致富。他的转变不仅是个人的成功,更是对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和践行。

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回龙镇这片汉江之边的土地上,还有另一番光景:谭远生的狡黠与贪婪,李四狗的暴力与欺诈,卷毛的堕落与放纵,以及杨老板的狡诈经营,这些如同泥沙俱下的景象,无一不在揭示着改革开放之初前行路上的暗流涌动与人性深渊。他们野蛮繁殖,皆有官僚主义的阴影,如范副书记、黄子高镇长那般人物,他们以权谋私,庸碌无为,让这片充满生机的天空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云。当然,作者以悲悯情怀,让他们皆“置之死地而后生”,李四狗斩断与过去联系的“狗尾巴”,卷毛则在墓地里忏悔上吊,谭远生通过化名江海,实现了自我救赎与重生。谭远生作为《汉水弯弯》中的主角,每次创业历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从拿着杀猪刀满街追杀李汉生的偷税者,到他始终坚守法律与道德的底线,最终收获了事业的成功与社会的尊重。谭远生的故事,是对人性光辉与坚韧不拔精神的颂歌。

此外,小说中还有林涓、谭彩霞、孙桃桃、黄副镇长、李四狗他妈等众多人物形象,他们各自承载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与情感纠葛,共同构成了《汉水弯弯》这幅丰富多彩的社会画卷。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将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每一个角色都显得如此真实可信,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汉水弯弯》里的两组人物泾渭分明,在泥沙俱下的经济大潮下,李汉生们的正能量,是对那些污浊与沉沦最有力的反驳,证明了在时代的洪流中,总有不灭的灯塔,照亮着前行的道路。小说《汉水弯弯》无疑是一部深刻描绘人性与社会变迁的佳作,其核心使命在于塑造出一系列鲜活、立体、充满生命力的人物形象,正是这些角色赋予了作品深厚的艺术价值与时代意义。

    

             张驰鹏与他的水乡文学观

             

图片5.png

      

                      电影剧本《黄鹤楼之盐道迷局》广告

张驰鹏是故乡市的作协主席,我对他充满敬重之情,张驰鹏是故乡市的作协主席,我对他充满敬重之情,在他任上,由他编剧的电影剧本《黄鹤楼之盐道迷局》被武汉华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拍成电影,于2023年10月20日在全国公映,这也是故乡难得描写云梦泽腹地的影视作品。他身为基层的税务干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笔耕不辍,这些年来完成《大河有水》《罪石》《汉水弯弯》三部长篇和四十余万字红色历史人物传记《徐宝珊传》的创作。近日,为全面反映75年来汉川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变化,讴歌为推动汉川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展现“生态汉江、唯美汉川”城市发展魅力,在汉川市委宣传部、汉川市仙女山街道办事处及汉川市文联的支持下,他联合市书画家协会和市融媒体中心,组织开展“百名作家写汉川,百名画家画汉川,百名记者(通讯员)访汉川”(简称“三个一百”)宣传展示活动。

张驰鹏的语言颇具特色,又无阅读障碍村长儿子打电话给村长,村长说:‘搞邪完了!他是阎王的儿,还是玉皇的孙?’”再一则对江汉平原景物的描写:“天幕露出一条缝隙。静谧的平原如同刚刚睡醒的孩子,眨巴着蒙眬的眼睛,伸展蜷曲的身体,咿咿呀呀,叫醒闭合了一个夜晚的每个毛孔,慢慢爬起来,准备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书中还有民谣顺口溜,就像语言的润滑剂,读来朗朗上口,让人记忆深刻:“我就不信杨国强不知道,回龙湾镇有三大怪,麻木比汽车跑得快,小姐站在发廊外,中药种子满街卖。”“哥是江中浪,妹是浪上花,粉身碎骨甘愿陪他闯天涯。从汉江,到长江,一流流到扬子江。扬子江,长又长,一流流到太平洋。太平洋,深又深,不及桃桃爱远生。”

《汉水弯弯》中方言俚语的巧妙运用,无疑为这部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地域色彩和生动的生活气息,使得小说语言更加活泼、接地气,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深切感受到江汉平原的独特风情与人文底蕴。方言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点缀,更是塑造地域文化、传递乡土情感的重要载体。作家通过方言的运用,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的文学世界,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那份来自乡土的亲切与温暖。

我们曾就故乡的文学创作,多次交流,一致认为,这些年以贾平凹、陈忠实、莫言、路遥等先生为代表的具有浓郁地域文化色彩的文学创作,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背景多为北方,风格以雄浑厚实为主,而南方的地域文学应该以云梦泽的水乡泽国为背景,他在评论《云梦泽》的书评《水乡文学观和古云梦泽复兴》旗帜鲜明提出:在汉川作家的作品中,不仅以汉川为中心的云梦泽发展变迁离不开汉江,即便挖掘以汉川为中心的云梦泽历史发展底蕴同样也离不开汉江。冯知明、龚义成、祁怀清、张驰鹏等人的作品无不如此……应该说,近几年来,一种秉承水乡文学观的文学创作现象正在汉川悄然兴起。因为作家们知道:汉川是奋进的。如今的汉川,经济发展已跻身全国百强、全省十的行列。放眼江汉平原,美丽富饶的汉川到处是一派丰收繁忙的景象,汈汊湖畔弥漫着香甜美妙的成熟味道,古老的汉江之滨焕发出强劲发展的勃勃生机。

《汉水弯弯是一部集文学性、历史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佳作,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笔触,成功地将汉水之滨回龙镇的故事,转化为了一个跨越时空、触动心灵的文学传奇。

 

                          2024年7月27日  翠柳街一号院东湖之滨

 

冯知明  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扭曲与挣扎》(长篇小说)、《百沧桑》(长篇小说)、《四十岁的一对指甲》(长篇小说)、《云梦泽》(长篇小说国内版)《生命中的他乡》(长篇小说海外版)、《楚国往事》(历史随笔)、《楚国八百年》(大陆简体版、海外繁体版)等作品,另有一套三卷《冯知明作品集——《灵魂的家园》《对生活发言》《有九灵》台湾版散文集《童婚》3D动画片《武当虹少年》12季(52集)总编剧。各类作品共计500多万

作为资深出版人,几十年来曾参与过经典名作、通俗文学、武侠、故事、网络文学等多种文本的编辑工作。

        

 


浏览(464)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