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云梦古泽魅力,上善若水武汉城 徐海斌
(在武当之巅眺望云梦泽)
1、思古幽情,从武当山到云梦泽
2024年初,湖北省里一位重要领导,在全省干部大会上,提出湖北这个地理区域,过去有个大概念,就是云梦泽。为什么提这样的概念,它既有历史文化的厚重,又能高度概括湖北这个区域的特性,那就是广袤千里的水乡泽国。
从历史文化层面来看,以西汉时期与卓文君爱情成为千古佳话,一代才子司马相如在《子虚赋》描述“……臣闻楚有七泽,尝见其一,未睹其余也。臣之所见,盖特其小小者耳,名曰云梦,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则盘纡岪郁,隆崇嵂崒,岑崟参差,日月蔽亏。交错纠纷,上干青云。罢池陂陀,下属江河……”这是中学课本的必读佳作,只此一个千古之赋,便道出了云梦泽的无穷魅力,由此可见云梦泽何止浩渺和广袤。
人们提及云梦泽,便会脱口而出两句诗句:“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显然,它已经成为华夏九州中部特殊的文化符号,云梦泽是能把湖北的秀美山川,名胜风景从文旅角度来整合起来,如同楚国一样,以湖北这个区域为核心,向周边多个省份覆盖。
这些年来,我在文旅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不敢说有多少经验值得自己总结,教训倒是不少。我发现成功的文旅项目,离不开两点,一是要挖掘它积淀的历史文化,显示出厚重之感,也会发现其独特之处;二是在打造文旅产业时,立志高远,视野开阔,这样会使它的覆盖面宽广,知名度很容易打造出来。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思考,并不是有多么高瞻远瞩,而是与自己成长大有渊源。我的老家台州,就是那个把拉链和纽扣卖到全世界的地方,同样产生汽车制造这样的雄主。我的故乡,虽有一面向海,却是九分山地一分田的偏狭之地,想从土里刨食是无比艰难的。就是这样贫乏之地,让我们学会了走出山地,向外讨生活,更能见缝插针地打造自己立足之地。这就是台州除了拉链和纽扣外,还有我故乡杜桥小镇,能把眼镜卖到了全世界。偶尔我回到家乡,徜徉在小镇上时,见到许多儿时的同伴,他们有的在欧洲,有的在美洲,甚至还在危地马拉这样的国度开创了跨国公司,在这样的环境中,我能不带几分开阔的视野吗?
(杜桥镇的跨海大桥)
我曾任职于武当山文旅集团,那时,便有这样的策划理念,用武当山这个驰名的品牌,以华人世界推崇的道家文化,立足港澳台向东南亚覆盖,就像伟人豪迈的诗篇所唱,用一把倚天宝剑,“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如此大好,将武当山打造成世界级知名品牌。
我们在文旅领域,应该这样立志高远胸襟,产生大气度,辛勤耕耘,才会出大成果,产生大知名度。
有一天,我从武当仙山之巅,向东南眺望,面对今日的江汉平原,昨天的云梦古泽,便发思古之幽情。
2、有一本名叫《云梦泽》的书
(由中国出版集团出版的《云梦泽》和海外出版《生命中的他乡》)
这是一本书引发的。
一本书,一本叫《云梦泽》的书。
最主要的是,它之所以能引起我足够关注的,是我大哥冯知明花了十几年时间写的。
如果他在武汉,我们差不多每周见一次,我会陪他走走东湖,他住在省文联院子里,离东湖只有十分钟的路程。许多次,他会情不自禁地谈起他的《云梦泽》。
他认为自己在外奔波几十年了,要为家乡写一本致敬之作。他用故乡真实的地名作背景,尽管主人翁一个是德国传教士的私生子,一个日本战争弃儿,与他本人的生活经历并无多大关系,但云梦泽腹地的背景,确是他实实在在经历的,用出版社编辑的话说,这部写了三代人百年历史近50万字的长篇巨著,不是生长在云梦泽地区,有丰富的云梦泽阅历是很难写出的。
本人搞地产出身,原是代表浙江驻武汉办事处工作人员,对小说之类,很难勾起我多大的兴趣。但冯知明大哥常会和我谈这个话题,不知不觉中,我便有了一些概念。特别是我曾在他的故乡,开发过几个文旅项目,对这片离武汉只有三十公里的汉川市,使我产生第二故乡的情怀。与他散步过程中,我慢慢了解到,有七十多位文旅大咖为他写了书评,用我们的行话来说,就是为他站台。这让我无比好奇,逐一对这些书评阅读。发现这些非专业人士,自然写不出专业的书评,他们也许并不在意什么专业。因为这些文旅大咖,把这部作品当成了云梦泽一个原创,当成了一个巨大的IP,大家毫不避嫌地要从冯知明大哥作品中寻找商机,纷纷为云梦泽所属区域的政府和景区出谋献策,明明白白是寻找文旅商机。
我忍不住阅读《云梦泽》电子版拜读。电子版原书名为《生命中的他乡》,在海外出版也是用这个书名。询问后得知,《云梦泽》这个书名是出版社坚持要改的,这一举措,就像他用家乡真实地名写作,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一样,这个书名,让文旅大咖有了写作的冲动。我注意到书里有个台州商人,计划把汉川的南河古渡,开发成江南水乡,让《云梦泽》主人翁李来恩老洋人做它的形象代言人。这点让我既惊讶又兴奋。于是,几十年也不曾写过文章的我,一时技痒(应该是手痒),写了一篇《〈云梦泽〉里有个南河古渡》,写过去曾在汉川一起开拓过的一个项目。
七十多篇文旅大咖的书评拜读完了,我有点不满足了。这些文旅专家为云梦泽所属区域政府出谋划策,他们恰恰漏掉了云梦泽中最大一个城,就是这个江城武汉。《云梦泽》描写的武汉,是冯知明大哥工作了几十年的城市着墨颇多。这部大作写了三组人物,其中一组就是来自红钢城尹志红家族,她的父母一个是红钢城的高工,一个医院的主治医生,属于高知家庭,因为特殊年代下放到偏僻的山村。这里有全球最古老最深的矿洞,作者尽管没有交代,不难想象就是云梦泽的另一座城——黄石。待他们面临返城风潮时,只因下放到不近不远,还是一个总部研究所的名义,没有政策依据,一家人拼足了气力,也没有争取到返城政策。这时,有几分姿色的女孩尹志红,揣着母亲给她的300元钱,只身来到了大学城旁边的牛鼻子村,从零开始。在武汉生活了几十年,我对作者描写这一代无比熟悉,过去经常在此打牙祭,喝靠杯酒,他写的原型应是渔光村,曾被人戏称为“堕落街”。当年的尹家小姑娘就是在这里租了一个楼梯拐角的住处,在东湖边大学凌波门支了水果摊。为了留下来,这位被同学叫“水果西施”的女子也被人暗地里戏称“流莺”的创业者,有时为了躲“红箍人”,被逼到东湖的一个简易游泳池子里,这个大学生活动的简易水池至今还在。
(与武当山钟云龙道长)
尹志红在这里遭遇了爱情——遭遇云梦泽大自然的杰出代表、人形龙身尤崇德的洋迎宾李来恩,做了在这所大学读书李如寄的后妈。从渔光村一条土路绕过去,便是这座云梦泽大城市的市郊,尹志红以独到的眼光,看中了一个废弃的加工厂。时来运转,市长把一条八一路,在地图上画了一条延长线,尹志红因此发迹。这就是《云梦泽》笔下的人物背景。还有些神奇的写法,德国传教士的私生子李来恩,也许因为坐牢耳朵练得异常灵敏,或者对老家水泽的迷恋,常在夜半坐在东湖旁“听湖”,静夜的东湖里他能听到鱼鳖之间的对话。更能唤起李来恩情感的,尹志红购买的废弃工厂旁,有一片湖中芦苇水草之地,他才了解,这样的大城市同样属于云梦泽的。
是的,这是云梦泽创造出来的一个世界超级之城,
这里,同样是云梦泽之水,
自然是云梦泽的历史文化遗韵。
3、此处觅知音,万里长江横渡
(闲田信步于山水之间)
一座可以用云梦泽水大做文章的城市。
在武当山任职时,我熟读过《道德经》,老子是楚国苦县人,对水之灵性,有着深刻的体验,他的这部经典之作,不断用水来比如,归纳到最高境界处,便是“上善若水”了。
江城武汉是最有灵性的城市,被誉为“百湖之市”的武汉,拥有得天独厚的水域资源。文旅的开发,最要强调一点是文旅引擎,在我看来,武汉最大资源最可贵之处就是这个“水”字。
我们拥有全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还有两江四岸——长江汉江。利用水上优势大做文章,把它融入构建“绿色江城”发展蓝图的核心,打造一系列集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和生态性于一体的水上运动项目,以一发牵动全身,便会展现云梦古泽的风采。首先要抓住长江中段大做文章。长江西起昆仑山之巅,东至东海之滨,它贯通了整个中华大地,但人们谈及长江时,唯独把武汉称作江城,就是说武汉之于长江有其特殊的意义。长江上的知音号,本来就是我们成功之举,入夜在灯火辉煌两岸,知音号的鸣笛和娱乐活动,成为长久不衰的话题。亦可夜上黄鹤楼,观万里长江向东流,聊发诗人狂,更是一个好出处。
我们要阅读长江的历史,赋予它新的生命力,就会产生新的影响力。这里我们无需费尽心思,只要把伟人“万里长江横渡”,用文旅的方法规划出来,每年用伟人“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豪迈来组织“渡江节”,就是一次浩大的文旅行动,不用我们宣传,自媒体就会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去。《云梦泽》的作者,曾在另一部长篇小说《四十岁的一对指甲》里,描述过千万人畅游渡江的场面,我认为现实中我们完全可以复制。
东湖绿道,是近年来的一个城市创举,我们已经建好了绿道,可惜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这几十公里的绿道,我们定期举办环湖自行车赛,平时还可以鼓励年轻人在绿道锻炼身体,开发一套环湖骑车游的软件,给平时锻炼的年轻人积分,必定带来他们互动的热情。
(东湖这个最大城中湖,有海的辽阔)
东湖与西湖比起来,有它的优势和不足。显然许多年前朱德元帅就看出了这点,他鼓励我们“东湖暂让西湖美,以后定比西湖强。”它不足的是人文环境,而它的辽阔则是西湖无法拥有的,有时,我站在东湖一边,眺望楚庄王曾经的烽火台磨山时,就是微风的湖面,也有波澜壮阔的场面。思乡时,常在这里驻足,让我想起故乡,那种眺望大海的感觉。这样辽阔,我们只要稍加组织,就能让东湖有长久的热闹繁华。屈原是云梦泽这块土地上的神,谁敢否认,屈原不曾来过这里,在我第一次到东湖见到屈子的雕像时,他已经伫立了几十年,他的身后还有一个屈原博物馆,这就是东湖最大的人文景观。我们的龙舟节,每年是可以在东湖举办的,有屈原灵魂护佑,我们将办成最好的龙舟节。这样深具传统文化韵味的龙舟赛事,拓宽体育运动的边界,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的无缝对接,激发武汉文旅经济活力的新源泉,绘制了一幅充满活力、绿意盎然的城市发展前景图,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智慧。如果从人文环境的建设方面,我们不足之处是显而易见的,东湖多年前就策划创建过一个寓言公园,这是一个绝佳的策划,只是可惜,它不仅半途而废,甚至策划得并不到位。如果我来设想,楚国当年是一个横跨十一个省的最大王朝,中原人士很是看不惯这个楚国暴发户,于是发明了许多讽刺楚人的成语,我们把这些成语打造成寓言公园,是不是对楚文化一次最别致的呈现,我更相信它一定会游人如织。
4、水,是万灵之源,文旅之魂
(武汉这座城,之于长江有特殊的意义)
我为东湖水上马拉松叫好,这个文旅项目的产生,有其独特的意义,我想只有武汉这座城市才有如此水域接纳这样的活动,才会长久地创办下去。这也为其开展水上运动项目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在东湖风景区,除了开展自行车赛、龙舟赛外,我们还可以定期进行皮划艇体验、桨板挑战赛、帆船运动、家庭亲子水上趣味运动会等多元化活动,举办皮划艇水上主题展演,结合艺术展览、音乐节,打造集运动、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节日。
国家现在十分重视生态环保,在这个主题下,我们一样可以进行水上探索。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水上生态教育活动,如湖泊清洁行动、水生动植物观察之旅,增强公众环保意识,促进生态教育与水上运动的结合。这种寓教于乐会更吸引市民的参与。由此扩展,开设水上安全知识、基本技能入门培训,为有一定基础的学员提供技巧提升、竞技训练课程。并推出夜航、生态观察、水上瑜伽等特色体验课程,满足多样化需求。提供国际认可的水上运动资格认证课程,如ASA帆船认证、PADI潜水认证等。打造“水上体育+水上文化”品牌打造,讲好武汉江城的“水文化”。
除生态环保和水文化打造外,我们更应该创建青少年水上运动培训基地,这是武汉这座城市的先天优势。遥想三国时代,曹操带着几十万北方大军南下,这些不识水性的北地之兵,皆葬身鱼腹了。而武汉这座城市出生的人,天性向水,我们顺势而为搞一个现代化的青少年培训中心,涵盖赛艇、皮划艇、帆船等多个项目,我们甚至联合体育院校,搞一个武汉水上运动学校,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为国家输送水上运动后备人才,岂不美哉。
东湖本是国家水上运动基地,我们联合武汉体育学院扎根荆楚大地办教育,以竞技体育优势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拥有王子凤、孙悦雯等诸多水上项目冠军。让“水上冠军”讲好武汉故事,打造一系列主题活动,如参与旅游推广活动,成为武汉体育水上运动旅游推广大使,开发以水上运动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和套餐,如“冠军之路”体验游、“水上冠军”系列主题演讲,影视、宣传片等拍摄活动,丰富旅游产品多样性,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云梦泽钓鱼事件,闹到全国沸沸扬扬的,我才发现全国居然有如此大的钓友,这是江城最可以集中的资源,我们完全可以定期举办“武汉湖畔·钓悦天下”垂钓比赛。结合体育+旅游模式,赛事期间举办各种文化旅游活动,如东湖渔文化亲子之旅、全民垂钓大赛等,促进了文体旅融合发展。比赛不仅面向职业选手,也对公众开放,鼓励家庭参与,提升了全民体育健身意识,也可举办相关的高校垂钓联赛,或社区垂钓联赛,推广大众体育。
让夜东湖更有底色,依然是水上功夫的灯光秀。利用光影技术,在特定节假日或周末,于东湖之上呈现水上灯光表演,结合荆楚文化三国时代历史故事,打造独特的夜间水上观光体验,适当引进水上表演,如摩托艇表演等。
(小憩于山水自然之中,人生的意义在此)
水,乃生命之源,从亘古而来的云梦泽之水,亦是灵性的象征。它无形无状,跨越时空,能随器而变,流淌于山川之间,滋养万物生灵,更能修炼云梦泽的蛟龙。我们知道,水的灵性在于其深邃与静谧,它包容万物,洗净尘埃,让人心归于宁静。水教会我们柔软的力量,让我们懂得适应与变化,如滴水穿石,非力使然,而是恒久不懈。
水,以其清澈透明,映照出我们的内心,提醒我们保持纯净与真实,这是现实意义。
水,是灵性的启示,它赋予我们生命,更赋予我们开拓文旅的智慧。
水,更是江城武汉的魂之所在,我们要在这座城讲好云梦泽水的故事。
2024年6月7日 武汉光谷
作者简介 徐海兵 浙江台州人,空军出身。文旅策划专家,在浙鄂办事处期间,积极参与湖北的招商引资工作,从浙江引入投资商近百人,参与策划湖北地区融资额多达百亿元;同时将湖北企业引入江浙地区多达60余家,参与两省经济桥梁建设。
曾任武当山文旅集团CEO,有文旅策划经典案例,现在武汉市某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