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商宽农”和“月收入1000”
发表时间:+-
“通商宽农”和“月收入1000”
沙拉
网络舆论场上,“通商宽农”和“月收入也就1000”这两句话流传甚广。一个被用来嘲讽习近平的文化水平,另一个则被吹捧为李克强“敢讲真话”的证据。可惜,这两种解读都严重偏离事实,反映出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公共理性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匮乏。
“通商宽农”。习近平在一次讲话中念错了词,把“宽农”说成了“宽衣”。于是,团派喉舌狂喜,宣称他连“农”字都不认识,是“小学生”。“宽农”一词极其罕见,不仅在口语中从未出现,即使在正式文件或文章中也属冷僻。把不常用的书面词汇读错一次,值得大惊小怪吗?
“六亿人月收入也就1000元”。这句话被很多人视为李克强直面现实、揭示民生疾苦的“名言”。可事实上,这句话是错误的。按国家统计局数据,当时6亿贫困人口月收入也就500元。李克强误读了数据,夸大了收入水平。结果是政策误导。在“看上去”收入并不那么低的前提下,国家提前结束了精准扶贫,贫困群体则被排除在援助之外。
对习的口误穷追猛打,对李看不懂统计数据却集体沉默。这是由于团派喉舌对公共舆论的操纵。团派喉舌刻意炒作“小学生”标签,用以打击政治对手;又有意营造“李克强敢说真话”的人设,误导公众对其才学、能力的评估。
谎言“治国”,一直是团派的惯用武器。从二十多年前对潜在对手、哈佛博士陈琳的污蔑攻击,到近年来对习近平的持续抹黑、对李克强的刻意神化,手法如出一辙,依靠的,始终是编造与操控。这不仅是一种政治操作,更是一种对民众认知的系统性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