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诗人唐邦禹
1.一个风景秀丽的巫水河畔小山村,有文化的厚重感
云梦诗人有诗为证:
唐家历史泪成河,
百炼千锤苦砥磨。
创业开基杨始妣,
九斤围布见闻多。
如果了解了云梦诗人唐邦禹的家族之后,我们便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一个家族是一个缩小版的国家,它不断有创世神话与传说,还有励精图治的故事,繁衍生息艰难险阻,家族兴衰的轮回。
云梦诗人唐邦禹甚至可以说,是这个家族文脉地传承者。
我与一文博士来到云梦村,这是一个依巫水而建、靠山向水的好去处,房屋建筑为上下两层青瓦粼粼错落有致的湘西建筑格局山村,看上去古雅,它却是2012年搬迁过来新建的,这是因为上游要修建水库之故。这个山寨现有200多人,几十户人家,绝大多数为唐姓。这个新的山寨是由侗族、苗族和汉族组成。拿一文博士家来看,他的父亲是侗族,母亲兰姓苗族,而他本人是汉族,我听了大感奇怪,这民族划分好像很随意。云梦诗人告知,1985年政府曾重新进行过民族识别,那时一文博士早已在外地工作,他只能识别为汉族。唐邦禹父亲与一文博士父亲是堂兄弟,理应为侗族,他们选择了汉族,政府尊重他们的选择。
我还得知,会同县有近60%的人口是少数民族,希望像芷江那样成为一个少数民族县,不知什么原因没被批准。
唐姓家族在上游不远处,原名唐洲,云梦诗人讲述了,他的家族发迹是“杨总太婆”为唐氏子孙后代寻得一块风水宝地,由此兴旺发达,这就是我认定他传承家族文脉的根据。
遥想家族当年,巫水河畔的唐家,第一代由“杨姓总老太”为始,她原是高椅古村的杨家之女,在巫水河岸的对面三洲村寨打工。三洲来了一位神秘的高人,一住就是三年,磨光了三洲人的性子,对他由热情到淡漠再产生厌恶之情,甚至在大年三十把他赶走。过渡时与杨家女同船过渡,她收留了他,并杀了自家唯一一只鸡伺候这位落魄的高人。过春节到正月十五,杨家人依然对他以礼相待。高士离开时,告知三洲村的对面是一块风水宝地,即使无钱,搭建一个茅草屋居住,即可发家。她自然听其言,动其行,居住下来不久,果然应验,养的母鸡每日生双黄蛋,比如茄子、南瓜、树上的果实皆以双倍结果。动物植物亦如此,人的繁殖更是年年有双胞胎新生儿诞生。巫水唐家的兴旺,由此产生,不久就红火发迹。
“杨总太婆”寻得风水宝地,唐家先祖五弟兄因为某种历史原因迁徙,其中五老太爷流落至此,被杨家女收留,成为巫水家族的一世祖。
“杨总太婆”与唐氏家族的关联,显然不受传统族权、夫权的影响,巫水唐家男人们甚至有些自我矮化,一文博士谈及至此,认为到了他们这一代,依然是媳妇当家,可见这个家族基金强大,更让我们来信其真实性的。云梦诗人对于他们唐家发迹说,还有个补充版本,与其相信这个风水之说,还不如从勤俭持家上考虑。他做了几十年的基层干部,深受唯物主义的影响,他说唐家有个胸兜,补丁盖补丁,几代人传下来重达九斤,传到第八代人,他们家族的祖父们亲眼见过。
巫水唐家的山村原为巫水河中的一个小小岛屿,即为唐洲,后人为了探寻这里风水高妙之处,请风水堪舆之师做过权威鉴定,它的背山上,有一龙头石耸立岩之上,龙头岩两边,各有一口水井,象征两只龙眼。龙身龙尾与唐洲并行,像极了唐洲的守护神。龙颈处有棵千年老樟树,大炼钢铁的时代,它同样面临被砍伐的厄运,生产队派了几个壮汉将它砍伐,第一个砍伐者,不知怎么震落了斧子,而樟树受伤处,流出红色的液水。村里人再也没有动过这棵古樟,孩子有病,大人有灾,往往会去求求它,很是灵验。只是这棵古樟渐渐地枯萎了,到了1984年,它突然老树发新芽,重新焕发了生机。
云梦诗人说,“杨总太婆”留下的规矩,告诫后辈子孙,外乡人上门,一定要以礼相待,因为他们巫水唐家曾受益于高人,这些散漫的旅行者,会有不少云游天下的高士,如果得到高人的指点,就会化险为夷,兴旺发达。某年某月,又来了一位高人,告诉巫水唐家,要慢慢地熬过一个甲子。通过推算,唐家从1924年开始到了1984年经过了六十年一个甲子衰败,他们终于熬出了头。连一文博士听了,煞有介事地说,他参加了两次高考,1983年,不是答题太难,而是他找不到状态。到了1984年,他发挥得很好,分数线可以上北大清华了。他分外相信一甲子的预言。
我需要表述一句,感谢巫水唐家的始祖“杨总太婆”,这次湘西之行,受到了热情的对待,看来,她的子孙谨记她的教诲,只是我不是高人,有点惭愧。
2.天道轮回,唐氏家族的兴衰之变
云梦诗人有诗为证:
共祖同根好弟兄,
因财暗斗尽成空。
风云动荡身皆死,
破落家庭有善终。
以巫水唐家从1924年进入衰微期来说,族中存在着一定的争议,甚至认为有点牵强,那时的巫水塘氏家族,如日中天,有八位太爷,庄园山林田产无数,正值兴旺发达之时,哪来衰败之相?云梦诗人唐邦禹的祖父是大太爷,而一文博士的祖父则是六太爷。云梦诗人和一文博士坚持这种衰微之说,云梦诗人说,落叶知秋,这样的说法是有根据的。他的太爷,因为太祖奶奶被绑架,不断变卖田产去赎人。最后贫穷到带着家人外出乞讨。而一文博士的爷爷,因为酒后杀人,自尽而亡。另外六位太爷,在1949年后,被划为地主,全部遭受枪毙的命运。他们这个兴旺发达的村,几十年来,赋予了一个“地主村”的恶名。这次搬迁,有两种激烈的意见,一是从原址往上平移,一是迁到云梦新址。后一种意见逐渐占了上风,估计“地主村”的恶名,让他们伤透了心。
逃出生天的人,从现在来看,最终受益的还是云梦诗人的爷爷,他流落他乡,1949年新政权成立后返回故里,成为贫下中农一员。这支于巫水塘氏家族来说,还是因祸得福者,因为他们不是地主就是地主崽子的身份,是不可能享受贫下中农政治待遇的。从这点来看,由唐邦禹领导巫水塘家,胳膊肘往里拐,巫水塘家是不幸中的万幸。
顺便说一下云梦诗人与时俱进的能力,湘西人家家都有火塘,一个四方的围塘,靠墙放着条凳,一个浅浅园坑里燃烧着劈柴,火塘上吊着熏肉。然而作为一村之长的支书家里,将火塘深挖一个坑洞,与地面平起,放着砂罐烧水,或者放上锅子涮火锅。出烟口洞穿墙壁伸出屋外,它带有地暖的功能。这显然是改装过了的火塘,更安全更保暖,似乎湘西人并不接受,还是习惯简陋的火塘。
我们在云梦诗人家里围着改装的火塘,吃着火锅时,谈些文雅的话题,云梦诗人激动地说,要以自己母亲为原型,写一部长篇小说,代他母亲诉说这一辈子的苦难。
那样的岁月,即使是在偏僻的山村,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同样是人人自危,十分凶险。云梦诗人的父亲,尽管他翻身得了解放,依然摆脱不了贫困这样的重压,老大还没有成婚。他的母亲是嫁给地主家的小姐,前夫是怎样死去的,他不得而知。当年地主身份是一个卑贱的符号,生死皆由贫下中农管控,地主老财死了,就如一只被踩死的蝼蚁。不久之后,母亲与前夫留下的一个男孩溺亡。绝望的母亲,再也没有生的希望,她在赴死之时,父亲出现了,至于父母之间是怎样结识和走到一起,云梦诗人难以说清。
他的母亲嫁过来后,因为成份不好,每日与村中的地主分子,在傍晚敲着竹筒,通报自己的姓名,身份,边敲竹筒边赎罪一般报告一日所做之事,感谢贫下中农如再生父母,有重生之恩,她的母亲在管控之下,至少敲竹筒达五年之久。云梦诗人在《七绝·父母受迫害》:
“因爱生情嫉恨多/乌纱丢落又如何/游街示众凄然笑/往事悲欢岁月梭。”
因为受母亲的拖累,贫下中农的父亲也被人揭发,认定是混进贫下中农破落地主。有人告到乡里,再告到区里,材料上报到县里,十之八九要面对凶险的局面,只是县里不知作何考虑,对上报材料冷处理了,才使他的父亲逃过一劫。
云梦诗人才不至于落到地主崽子的下场,顺利地做了几十年的村干部。
3.心中有光,诗人之梦
云梦诗人有诗为证:
若水考中专,
人民币五元。
通知无录取,
白去送盘缠。
一文博士与云梦诗人是两种不同的人生。
他们同时上过一所学校,云梦诗人语文成绩和作文常得满分,特别是作文还得了全县第一,数学成绩只有5~10分,最终高中毕业后放弃高考回乡。他慢慢地从基层工作做起,成为村主任,成为村支书。我问他这近四十年来的村基层工作,最大的烦恼是什么。他说过去是计划生育太难搞,现在是村里的环境卫生指标难以达到。
他生育两女,一女嫁到湖南永州,那个产“异蛇”之地,他请客时,拿出了异蛇之酒。大女儿带给他两个外孙。我问小外孙是否随母姓,这是计划生育政策之后,民间约定俗成家族繁衍生息的补救办法。他曾提出,女婿倒也通情达理,只是他没坚持,主要考虑自己家产不多。人年纪大了,总会为子女操心,他说去年一直忧心次女婚姻问题,好在今年她终于有了对象,男方家愿意上门,就是入赘的意思。他说尽管这样,也要给足对方面子,不要给人“上门女婿”的自卑感。看来,长久做基层领导工作,他很善解人意。
我们围着地暖火炉吃着喝着说着闲话,他的妻子已经吃过,坐在一旁帮我们添汤加菜,看得出来,是一个贤惠的女子。人们走入老年,相互扶持才是最为重要的。
他现在已经退下村务,属于返聘阶段,每周骑着他的电驴子,去黄家村村委值一天班,处理所辖地的大小事务。村务委员会,设有宣传栏,对村委分工很细,对村民管理很严。他们是多个自然村组成的现在的云梦村。全村分为五个管理层次,最底层一级的邻长,再为组长,更上一层是片长,第四层为村主任,村中最高首长便是村支书了。我问这样管理好不好,他没有直接回来,人都跑到外面打工去了,什么也管不了。停顿一会儿,管理层多,就是加重老百姓的负担。
对于写诗,他呷了一口酒说,这是一道光,是我的精神追求,欢乐时写诗,苦恼时吟唱,对祖宗遥唱,对当代歌唱,总之,他的嗓音不够响亮,甚至有点沙哑低沉,然而唱出来的歌,充满了深情,更有湘西人的历史感沧桑感,巫水河畔的文化韵味。
走进他的家门,一副石刻的对联,表明云梦诗人之家与众不同,家中走廊里放满了兰草,有的已经百年之久。在世界各地著名景区吟唱经典诗作的一文博士,便吟唱屈子大作起来:“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这种诗歌情怀已经深入骨髓之中。我们一同去小市村,受邀参观家庭金橙果园时,路边有一破败小亭,堆满了杂草,这小亭柱上雕刻了一副对联,下半部被草掩着。他要一文博士停车,下去将草挪开,研读这副对联。有位老板在云梦村和黄村之间,建了一座钢丝吊桥,吊桥一边建了一座凉亭,我对云梦诗人说,还差点什么吧。他显然很快明白我的意思,搓着两手,一副沮丧的样子。我笑笑说,这里没有云梦诗人的墨宝,甚是遗憾咧。
云梦诗人趁着酒兴,讲述了他对诗歌的热爱和萌发。他记忆中的第一首,就是与一文博士到若水参加中专考试,他没有考上,在家人和其他人的鄙视下,有感而发开始写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首诗。“若水考中专/人民币五元/通知无录取/白去送盘缠。”
高中毕业后,因为数理化成绩太差,放弃高考回家务农,那时文化生活匮乏,没有方向感,自然处在百无聊赖之中,常会写诗来抒发胸臆,释放情绪。到了1982年,参加村级基层工作后,由于没有工作经验,事无巨细,有时甚至是好心办错事,那段时间无心写诗,但过年时会胡诌几首,用大红纸书写来,张贴在自家门口的两边。一文博士对他的影响很大,他颇有感慨地说:小时候从芋荷冲走出,到处奔波,创业,打拼,与法国人合作,与美国人联手,现在老了,又兜兜转转地回到老家。其实,大家都是一样的,人生中,不管当官也好,当大老板也好,当农民也好,都只是过眼云烟,最要紧的还是要身体好。他还说,什么财富也罢,高官也罢,都是一时的,几十年后,谁也记不起你了,唯有文化和文字可以流传千万年。
当时云梦诗人受到很大触动,也深有同感,他说,是啊!历史上的状元,宰相不知有多少,但如今又有几人知道他们的名姓。唐朝的张继,一个落榜生,因落榜而写了一首诗《枫桥夜泊》,流传了千年,至今人们还在传唱。于是一文博士说了他的写作计划,劝我多动笔,写我们唐家家族故事,留给后人。
至今写了300余首。
4.渔夫与富翁晒太阳的寓言,寻问人生终极目标
云梦诗人有诗为证:
人生境遇尽无痕,
富贵平凡累自身。
悟破红尘终快乐,
夕阳叶落必归根。
认识一个人,就像翻开一本书,让我们窥见了一段历史,这是我认识云梦诗人唐邦禹的印象。
唐邦禹与一文博士互为堂兄堂弟,他们一起长大。一个走出大山向外闯荡,一位留守在山寨,云梦诗人唐邦禹做过19年村支书和4年村主任,他退下来后,又被返聘3年,像巫水河中的一块山石,风刮不去,水冲不走,守候家乡这片神奇的土地。他总说要去山外走走,似乎总被诸多琐事牵扯着,不能远行。这次湘西之行,他陪我们最多,从云梦村去会同的路上,一文博士了解到了他工作性质。接了两个电话,一是母猪怎样投保,多少钱,有什么优惠政策;再就是猫生病了,怎样医治。这是山村基层工作的特点,事无巨细,什么都得管。
我说,你要下决心,去看看山外的世界。他言现在信息通畅,手机打开就是外边的世界,对我的提议,他其实心里是不以为然的。一文博士在这几年里,常常梦里回到故乡,老家越来越使他牵挂。他觉得自己在外奔波几十年,最难忘的还是故乡的山水故乡的情义,他要以云梦村名创建一个云梦书院,在这里找回初心,开启承接一旦与幼年衔接的事业。
这些年来,唐邦禹虽是村支书和村主任的身份,他在会同还是颇有几分名气的诗人,因为个子不高,被大家亲切地称呼“小书记”。他最擅长吟唱七律七绝,有时诗兴大发,一日几首。这次随我们转悠,激发了诗兴,用诗的语言记录我们的行程。比如在一文博士的姐姐家,云梦诗人当场作诗一首:“师授传经诚可贵/同君夜话益终身/指津迷雾心头亮/快乐人生美善真。”我们在小市村,一文博士读四年小学的村落,他吟唱道:“群峦竞秀彩云低,葱郁山林鸟啭啼/水绿烟蓝青瓦舍,巷幽路畅旧石梯/蜂房地貌家园茂,岩洞天然故土稀/最喜亭楼生雅韵,文峰古塔伴双溪。”是湘西美景给了他诗情画意,还是他创造了诗情画意之景,两者互相成就,这块神奇的土地,就此成就了这位云梦诗人。
这次湘西之行,一文博士是在追问与自我追问中度过的。他的幼年,有三兄弟,一是这位云梦诗人唐邦禹,一是奶娘家的弟兄唐邦科,他曾追随一文博士创业,一年后因为创业失败,他回到故乡,做点小生意安居乐业。而转了一圈的一文博士,现在要从这个起点回到原点,大有叶落归根之态。我们同时想到了一个类似寓言的故事。一个富翁在海滩上散步,见到一个打了几条鱼的渔夫,懒洋洋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富翁不解,问他为什么不多打几条鱼,渔夫反问于他。富翁按自己的思路对他说,这样你就可以换更好的渔具,打更多的鱼;渔夫不断地反向追问,然后呢?就可以换成更大的船,然后呢?用大拖网,造更大的船。再然后呢?就可以充分享受阳光了。渔夫最后说,我现在不是在晒太阳吗?富翁听了,沉默了半晌,只好带着若有所思的表情走了。
所谓成功,都是人们预设的一种概念,我们先不说,一文博士思念故土,缠绵着回乡之情,是不是换了大船,用了拖网,身心俱疲而回来晒太阳的。只是说那位心中有光的云梦诗人,与奶娘的小哥哥,他们生活满足感,一直不自讨压力地享受阳光,是值得充分肯定和羡慕的。
我们与云梦村大有缘分,一文博士要创建云梦书院,我创作一部《云梦泽》长篇小说,唐邦禹为巫水河滨云梦的吟唱诗人。
巫水河畔的唐家,以及云梦村和这里吟唱的云梦诗人,是我们人生岁月的一抹亮光。
2024年12月26日星期五 云梦泽腹地汉江之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