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拉斯加到北极:美俄交易与中国的制度困境——— 从雅尔塔到阿拉斯加——美国制度中的“利用与制衡
《文明系列·制度地缘篇(补章)》
从阿拉斯加到北极:美俄交易与中国的制度困境———
从雅尔塔到阿拉斯加——美国制度中的“利用与制衡”
一、外交礼仪与政治舞台
川普以最高规格接待普京,举行美俄联合新闻发布会,这不仅是外交礼仪上的排场,更是政治舞台的布设。
对于长期受制裁、国力下滑的俄罗斯而言,这意味着重新登场的机会;而对川普来说,则是向内外展示自己“调停战争、主导交易”的能力。
二、北极与远东的双线封锁
若美俄合作走向现实,最直接的结果将出现在海上通道的制度压制上。
1.北极方向,俄罗斯掌握东北航道,美国控制白令海峡出入口,若形成联手,就能阻断中国提出的“北方丝绸之路”,削弱中国在北极寻找替代航线的努力。
2.远东方向,若俄罗斯远东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与堪察加半岛成为美日合作的支点,再加上美国西海岸力量的呼应,就几乎构成对西太平洋的制度合围。这样,中国冲出第一岛链的战略出海口将被重重封锁。
这两条线合在一起,等于构建了“双重封锁”。中国不得不更加依赖南海与印度洋,而这些正是美国最容易施加制度压力的区域。
三、历史类比与战略传统
川普–普京的场景并非孤立,而是美国战略传统的延续。回顾历史,至少有两个可资对比的节点:
1.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美国与英国主动拉拢苏联,共同规划战后秩序。这并非信任,而是利用苏联制衡日本与纳粹。
2.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美国为了制衡苏联,主动打开与中国的大门。这并非认同,而是“联华制苏”的战术。
川普–普京的动作与这些历史节点相似:都是在面对最大制度对手时,选择临时接近另一方,以重组战略平衡。
不同的是,雅尔塔有明确的军事分赃议程,尼克松访华是战略体系共识,而川普–普京更像是舞台化的政治试探。
但共同点在于,美国的制度逻辑从未改变:在关键节点“利用对手制衡另一方”。
四、世界格局的再排序
美俄联合并不等于真正的同盟。制度上的壁垒与深刻的不信任依然存在。但即便是有限合作,其战略意义也足以改写格局:
1.欧洲被迫接受俄罗斯重返谈判桌,乌克兰的处境更趋艰难。
2.中国在北极和西太方向的空间同时收缩,战略回旋余地显著减少。
3.全球资本市场会将此视作美国重新主导国际舞台的信号,从而强化美元制度的引力。
五、川普的深层心理与制度选择
川普为何对中国表现出近乎痛恨的敌意,却愿意给俄罗斯以礼遇?
1.文明认同:俄罗斯虽为对手,但属于欧洲文明的变体,有白人国家与东正教传统,在川普的直觉中更接近“可交易的伙伴”。中国则是体量巨大、制度独立且扩张的对手,构成真正挑战。
2.制度算计:俄罗斯经济有限、姿态防御,美国只要象征性拉拢,就能换取战略回报。中国则难以“低成本交易”,只能通过施压来遏制。
3.交易逻辑:与俄罗斯合作,川普能以较低代价换取北极、能源、对欧筹码;而与中国,则只能是零和竞争。
六、制度余响
美俄联合的道路注定艰辛,制度壁垒与地缘猜忌不会消失。但即便只是战术性的接近,也已足以改变国际格局。
对中国而言,这意味着真实的战略打击与制度空间收缩。
川普选择给普京高规格礼遇,并不是因为俄罗斯强大,而是因为他在俄罗斯身上看到了可以利用的文明伙伴;
而对中国,他看到的始终是必须压制的制度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