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长贝占郎

注册日期:2023-11-01
访问总量:4445250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苏联建造航母用的钢材有多好?辽宁舰舰长的评价让人顿悟


发表时间:+-


2002年3月,大连港。“先别管别的,马上组织人手,给我把这船体从里到外敲一遍,看看这钢板的底子到底还在不在!”一位头发花白的专家对身边的年轻技术员沉声说道。眼前这艘锈迹斑斑的庞然大物,就是“瓦良格”号。


对于刚刚抵达中国的“瓦良格”号来说,它当时的卖相确实不怎么样。从乌克兰的黑海造船厂出发,一路颠簸,饱经风霜。船体上厚厚的铁锈,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它那段颠沛流离的经历。在许多西方军事观察家眼中,这不过是一堆即将被送往钢铁厂回炉的废铁,中国人花大价钱买了个“空壳子”,一个教训。他们断言,就算中国人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让这艘船起死回生。


然而,当我们的技术人员真正开始对船体进行检测时,惊喜出现了。清理掉表面的锈迹和附着物后,露出的钢板本体,其结构强度和材质状况,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这艘在海风中被遗弃了近十年的巨舰,其筋骨竟然依旧强健。这背后,是苏联钢铁工业近乎偏执的追求。


“老大哥”的重工业实力,尤其是钢铁冶炼技术,在冷战时期是足以让整个西方世界侧目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当苏联决定建造“库兹涅佐夫”级航母来与美国海军一较高下时,他们拿出了压箱底的宝贝。这种专门为航母设计的特种钢材,被命名为AK系列合金钢。它的屈服强度、抗冲击韧性、以及耐腐蚀性,在当时都达到了一个骇人听闻的高度。


说白了,苏联人造航母,是把它当成一个能够在北冰洋冰冷海水中与美国核动力航母硬碰硬的“海上堡垒”来设计的。他们不仅要求钢材能抵御常规武器的打击,更要考虑在极寒条件下的性能稳定性。因此,这种钢材的冶炼和轧制工艺极为复杂,成品率也不高,成本更是天文数字。这种不计成本的投入,也只有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那个独特的国家体系中才可能实现。


但“瓦良格”号还没来得及披上红海军的战袍,它的祖国就轰然倒塌了。这艘凝聚了无数苏联工程师心血的巨舰,以68%的完工度被遗弃在了船台上。新生的乌克兰根本无力承担后续的建造费用,只能任由它在港口里风吹日晒,慢慢锈蚀。当它最终被我们买下,历经千难万险抵达大连时,那身锈迹其实是一种保护层。真正让我们的专家们感到震撼的,是除锈工作完成之后。这艘船的钢材底子太好了,好到出乎意料。这为我们后续的改装工作,打下了一个无比坚实的基础。我们不仅是在修复一艘航母,更是在学习和解剖一个昔日超级大国的顶尖工业技术。


这个学习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我们的科研人员对这些钢板进行了无数次的切割、分析、化验和模拟。从材料成分到金相结构,再到焊接工艺,每一个环节都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但正是通过对“瓦良格”号钢材的逆向研究,我们才真正吃透了航母用特种钢的全部秘密,为我们日后独立自主地建造国产航母扫清了最大的技术障碍。
关于这身钢骨的强悍,后来成为“辽宁舰”首任舰长的张峥大校,曾有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评价。他提到,“瓦良格”号在运抵中国后,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除锈工作。但此后的十多年间,直到它正式改装完成,都没有再进行过专门的防锈处理。即便如此,这艘船的钢材状态依然保持得非常好。


试想一下,一艘巨轮,在潮湿、高盐分的海洋环境中停放十余年,却没有进行特殊的防锈保养,钢材却未出现严重的结构性腐蚀。这简直不可思议。这句话,比任何复杂的科学数据都更有说服力,它以最直观的方式,告诉了我们苏联航母钢材的品质究竟达到了怎样的高度。


今天,“瓦良格”这个名字早已尘封于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劈波斩浪的中国海军“辽宁舰”。它不仅仅是我国航母事业的开端,更像是一座移动的博物馆,承载着一个红色帝国的工业遗梦,也见证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史。从研究它的钢材开始,到如今我们已经能够完全自主生产性能更优的特种钢,并用在“山东舰”和“福建舰”上,这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跨越。那身来自黑海的钢筋铁骨,最终在我们手中,获得了真正的重生。



浏览(581)
thumb_up(2)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