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念总理与黑字还流计划
一、李先念主导的“黑字还流”背景与机制
🔹 背景定位
李先念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长期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并在1975年后接管中国财经系统与外贸领域,成为中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体系的关键人物之一。
他在1978年以前即提出:“要有两本账,体制内一本账,体制外一本账”。此“体制外账”正是后来黑字还流的制度雏形。
🔹 核心目标
在严重缺乏外汇、资本、现代技术的背景下,李主导了一项战略安排:
“用中国自己的轻工产品、农副产品大量出口,通过对外贸易形成的‘盈余外汇’,设立体外账户,不入国库,通过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设立中资外贸机构,将这部分外汇直接用于关键技术设备采购。”
🔹 主要操作手法(简化流程图):
大陆出口盈余形成“黑字”(如罐头、丝绸、陶瓷、鞋帽);
这些盈余不通过国家银行结汇,而转入中信、港资公司体外账户;
通过港澳设立的“窗口公司”(如中银香港、中信香港、华润)完成还流;
用于采购西方设备、培训、成套工艺,隐瞒真实用途(如军工);
大陆最终收到设备/技术/人员支持,资金从未在官方财政露面。
🏗? 二、西方对华援助如何配合黑字还流?
在美苏冷战格局下,西方对中国的援助,是建立在“扶持中国工业、对抗苏联扩张”的战略基础上的。援助的实际路径,往往必须依赖中国自身的“出血能力”与“还流机制”,而这正是李先念系统设计的空间。
📌 相辅相成的模式:
西方援助机制 | 黑字还流策略配合 |
IMF/世行贷款 | 作为国家财政补缺,而技术设备实则通过港澳公司“采购”到手。 |
军民两用设备出口(美德日) | 利用黑字绕道采购,规避直接出口军工敏感审核。 |
教育与培训援助(如MIT培训计划) | 学员经港澳“外资奖学金”方式支付费用,资金来源为出口盈余。 |
美国方面具体文件体现(例如):
1979年美中签订技术合作协议草案时,CIA建议美方避免追问“资金来源”;
1984年美商务部对于波音装配线出口评估中指出:“若中国承诺由中信公司支付,将无需审核财政担保”。
🧱 三、李先念体制与中信体制的联动
🔹 中信公司(1979年由李先念力推成立)
由荣毅仁任董事长,本质上是为“黑字还流+项目融资”量身定制的国家级外贸金融通道:
可绕开传统财政审批;
可在港设子公司并自主管理外汇;
具备独立招标、谈判、融资、签约权利;
是中国军工系统在国际采购中的“白手套”。
📌 李先念亲批中信可直接与国外签署30亿美元设备采购合约,不经外经贸部、计委。
🧬 四、典型案例:李先念主导下的援助-黑字联动项目
年份 | 项目 | 黑字资金来源 | 援助方式 |
1980 | 引进拜耳(德国)整套化工生产线 | 轻工产品出口盈余转入香港华润账户 | 拜耳提供5年技术培训和安装工程师 |
1981 | 波音737合作装配项目 | 中国航空公司出口利润转入中信账户 | 美国提供部分零部件、组装技术、人员培训 |
1983 | 引进美国GE数控系统 | 上海丝绸公司在港盈余转用于采购 | 设备列入“研究用途”,免出口限制审查 |
1985 | 航空铝合金材料采购(德日联合) | 天津食品公司出口盈余回流 | 由中信香港公司代为采购与运输 |
五、战略性制度设计:李先念的双轨财政系统
李先念并不满足于短期出口还流,他在1983年提出构建:
“对外经济的双账系统:一账公开报财政部,一账归属中信、中化、自管公司管理,用于保密型技术引进与国家项目。”
这实际上为后来中国发展“准主权对外资本运作体”(如中投公司、汇金公司)奠定了制度模板。
🧠 六、总结:李先念—黑字还流—西方援助的战略闭环
→ 西方提供有条件技术/教育/工艺援助
↘
中国出口盈余绕过国家账户形成“黑字”
↘
中信体系回流外汇 → 技术/设备采购 → 国家战略项目推进
↘
再用新产能换取出口盈余 → 形成正反馈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