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

注册日期:2024-10-16
访问总量:354582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我们是否还具备分辨真正邪恶的能力?


发表时间:+-



我们是否还具备分辨真正邪恶的能力?

沙皇


甘肃天水幼儿园“非食用颜料”事件与浙江杭州饮用水误接污水事件,近日在中国舆论场上引发轩然大波,网络声讨铺天盖地,媒体齐声喊出“彻查”“严惩不贷”。这种似乎全民觉醒的“正义热情”,乍看之下令人欣慰,然而细究之下,却透露出令人忧虑的方向错位与价值紊乱。


必须指出,这两起事件虽然令人震惊、令人愤怒,但其性质属于偶发性管理失误,而非蓄意为恶。天水幼儿园所用“蓝色颜料”虽非食用品,但未发现其为有毒物,行为虽极其不当,却属于低级、粗暴的操作错误,并非“投毒”。杭州污水误接饮用水事件虽影响广泛,给民众带来切身不适,但根源在于工程疏漏与监管漏洞,而非主观恶意或伤害意图。相关责任人已接受调查,地方政府也迅速启动问责机制。


然而,真正值得全国关注与深切反省的,并不是这种“非蓄意的错”,而是那些具有蓄意性、系统性、持久性的恶行,那种带有制度性犯罪模式的行为,它们才是真正腐蚀社会道德根基的毒瘤。


令人遗憾的是,对于这样的系统性迫害,公众舆论往往保持沉默,甚至被有意引导至回避与遗忘。“哈佛博士事件”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


2002年,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博士陈琳学成归国,因其优异背景和公共理想而受到广泛关注。但中国青年报却率先发起攻击,凭空捏造“学历造假”指控,炮制所谓“破解陈琳谜团”等文章,彻底背离新闻伦理。在真相逐步浮出水面、哈佛官方认证、证据彻底粉碎虚假之时,该报不但未更正、未致歉,反而加码发难,封杀核查,干预其它媒体调查,并拒绝陈博士公开澄清。


“哈佛博士事件”并非偶发,而是一场跨越二十多年、涵盖跨国行动、具备政治动因的持续性迫害。它揭示了中国媒体部分体制性失控、公权力滥用、人权保障缺位的深层问题。


为何“污水进饮用水管”能够引发举国哗然,而“共青团中青报跨国追杀哈佛博士”却鲜为人知?


当我们一边为饮用水中的“臭味”愤怒声讨,一边对公共权力系统性制造冤案的行径集体失语,是否正说明我们正在失去作为公民的基本判断力?我们是否还具备分辨真正正义与真正邪恶的能力?是否还能在喧嚣中保持清醒,在愤怒中坚持理性?真正的正义,不应止步于情绪宣泄,而应深入制度反思;真正的善良,不应只对眼前之错怒目而视,更应对深层之恶保持警觉。




浏览(138)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