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国内经济困局
如何摆脱国内经济困局
多伦多 李郡
近期中国推出一系列提振经济的政策,但效果不彰,根本原因在于未触及经济困局的结构性根源——内因未改,外因恶化,动力不足,信心缺失。要真正走出困局,关键在于:对内推进土地私有化改革,对外改善中美欧日关系,搁置台湾问题,稳住世界工厂地位。
一、实施土地私有化,释放经济内生动力。
土地私有制是全球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在加拿大,多伦多郊外的农庄风景如画,城乡土地被妥善保护与利用,根源就在于土地归私人所有,受到法律保护。反观国内,土地国有化导致资源闲置与浪费。大量农村农田荒废,城市遍布烂尾楼,开发商与金融机构深陷债务泥潭,青年人才无用武之地。如果推行土地私有化,把闲置农地分配给大学毕业生,城里烂尾楼得以盘活,激发青年创业活力,社会资产能够充分利用。这种深层次改革,将如80年代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一般,再次点燃城乡发展引擎。
二、停止对外刺激,重建与欧美日经济合作。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需要稳定的原材料供应链与广阔的出口市场。但近年来,中方一系列举动严重损害这一外部环境。例如:对澳日等国的贸易制裁适得其反、人民币“去美元化”炒作扰乱全球货币格局、支持俄罗斯与中东武装分子破坏国际声誉与海运安全。这些政策带来的不是“战略自主”,而是国际孤立、产业链脱钩、关税壁垒上升。
尤其在俄乌战争中,支持俄罗斯既无道义依据,也无经济能力支撑;而中东政策更导致中国在金融界和全球媒体形象受损。对中国经济最大利空不是敌人,而是外交误判与政策自伤。
三、搁置统一台湾问题,稳住发展大局。
国家统一固然重要,但当前若因一时冲动对台湾动武,可能重演俄罗斯侵乌悲剧。事实上,中国为备战台湾问题已付出巨大代价:为拉拢“挺台独”国家大撒币、与欧美交恶、站队俄伊等国。这些行为严重消耗国家资源、削弱经济信心,也导致香港从金融中心跌落。长远看,暂缓统一、聚焦民生发展、避免战略误判,方是明智之举。
结语:改革内政、修复外交,是唯一出路。
当前,房市、股市、债市“三市共冷”,内需疲软、外需紧缩,企业信心下滑,民众收入承压。要破局,政府应坚决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释放内需潜力;同时,重建与欧美日的经济合作,稳定国际市场预期。最重要的,是摒弃浮夸口号与意识形态扩张思维,回归务实,重塑改革开放初心。
唯有此,方能换来中国经济真正的软着陆与可持续发展。
(本文纯属学术探讨,笔者不持任何政治立场,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