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畅

注册日期:2025-02-27
访问总量:300525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舒畅:有关稀有元素


发表时间:+-


舒畅:有关稀有元素

稀有元素,特别是稀土金属,近年来成为国际政治和经济博弈中的关键资源。它们虽然在地壳中的含量并不罕见,但分布极不均衡,提取与加工过程又十分复杂而污染严重,因此真正掌握提炼能力的国家并不多。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几乎都离不开这些材料。从智能手机、电动车、电池,到军事雷达、精密导弹,再到新能源的风力发电涡轮机,都少不了钕、铽、镝这些元素的参与。可以说,谁控制了稀有元素,谁就拥有了科技产业的命脉和国家安全的筹码。

目前,全球稀有元素的开采和提炼高度集中于几个国家,其中中国占据主导地位。大约70%的稀土开采量来自中国,而提炼加工能力更是超过全球总量的85%。很多国家即便有矿,也只能出口原矿,再运往中国加工,因为本国缺乏必要的工业体系、环保设施和关键技术。美国拥有加州的Mountain Pass矿,但其提炼设施早年关闭,只能把稀土运回中国处理;澳大利亚的Lynas公司是少数具备独立提炼能力的企业,但其主要加工设施却设在马来西亚。此外,缅甸、印度、越南、巴西和俄罗斯也有资源分布,但产业链尚未完善,难以形成供应稳定的出口体系。

稀有元素提炼过程复杂,不仅成本高,而且涉及到大量使用化学品进行分离,往往伴有放射性污染。这导致西方国家对本土开发意愿不强,更多依赖从中国或周边国家进口。这种不对称结构,在2010年中国与日本因钓鱼岛问题发生外交摩擦时体现得非常清楚。中国一度暂停对日本的稀土出口,导致日本汽车和电子行业面临巨大危机。从那时起,日本政府开始推动“去中国依赖化”战略,建立长期稀土供应体系,主要包括三条路线:一是投资澳洲Lynas公司,确保海外稀土供给;二是推动稀土回收技术,特别是从废旧手机、电池、硬盘中提取有价值元素;三是加强国家战略储备,并积极开发本国海域深海矿产资源。日本学者认为,仅在其太平洋海域专属经济区内的海底泥中,稀土储量就有可能满足全球数百年的需求,虽然目前的技术还难以大规模开采。

不过,即便有矿源和战略意图,真正实现供应链安全并不容易。一方面,稀土原矿的开采只是第一步,后续的分离、精炼、加工才是价值所在;另一方面,国际市场对稀土价格高度敏感,容易受到地缘政治、环保政策和贸易战的影响。2023年,中国政府宣布限制镓和锗的出口,引起全球芯片与半导体产业的震荡。稀土市场本身波动性很大,价格时常因为供应预期、库存变化或政策风险而暴涨暴跌。例如氧化钕的价格从2017年到2022年曾从每吨30万元飙升到近80万元,然后又快速回落。目前国际市场上,重稀土比轻稀土稀缺得多,价格也贵得多。像氧化铽、氧化镝这类高端稀土,常年维持在每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

关于稀土的回收再利用,这是近年来日本和欧盟特别重视的发展方向。许多废旧电子设备、风电涡轮机、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的电池中,含有大量的可回收稀土材料。尤其是在电机磁铁和硬盘中,钕铁硼磁体占比很高。回收技术的难点在于分类、分离和二次提炼的成本。目前日本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不少突破,甚至形成了产业链,但回收量仍远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不过,随着全球对环保和资源循环使用的重视,回收稀土预计将在未来十年成为一项新兴战略产业。相比之下,美国在这方面的技术和产业基础还较为薄弱,仍主要依赖对外采购。

综上所述,稀有元素的竞争已不只是矿产之争,更是产业控制权、技术路线和国家安全之间的角力。


浏览(123)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