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畅:中美高铁的对比——效率与浪费的比较
舒畅:中美高铁的对比——效率与浪费的比较
最近在万维网上看到一篇关于美国加州高铁建设的报道,颇有感触。这条从旧金山到洛杉矶的高速铁路早在2008年就立项动工,至今2025年了,已经过去整整17年,却仍未完工。项目命运多舛,反复拖延,进度缓慢,成本不断飙升,仿佛一列“驶向无终点的列车”(a train to nowhere),引发了包括川普政府在内的强烈质疑。
据报道,这条铁路的总预算现已高达1000亿美元。川普在任期间曾因其进展缓慢和成本失控,冻结了联邦政府原计划拨款的40亿美元。现在的情况是,加州不得不转而寻求私人资本来填补这个“无底洞”。
让我们简单算一算,从旧金山到洛杉矶直线距离不过600多公里,这在中国的标准下,完全可以在五年以内完成建设。例如,中国的“京沪高铁”全长1318公里,于2008年动工,2011年就正式通车,用时不到三年。相比之下,美国在高铁建设方面的效率之低实在令人瞠目结舌。
为什么会这样?这暴露出两种社会制度在执行力上的巨大差异。中国的高铁修建可以说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典型,效率惊人,平均每公里造价约在1亿到1.5亿人民币之间,换算成美元大概是1300万到2000万美元。而美国这条加州高铁,按1000亿美元预算计算,每公里成本接近1.5亿美元,是中国的好几倍。
但问题也不仅仅是效率。中国在过去十多年里迅速建成了世界上最长的高铁网络,超过4万公里,几乎覆盖了全国各大城市。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开始浮现:有些线路客流量不足,票价无法覆盖运营成本,甚至连电费都赚不回来。一些地方高铁站门可罗雀,成了典型的“面子工程”。
这说明,高铁建设并不能仅靠行政命令和投资热情推动,后续的运营效率、市场需求、经济可持续性都至关重要。中国的问题在于“过度投资”,很多项目是为了拉动GDP而不顾成本效益,这种做法的代价是财政负担和资源浪费。
而美国的问题则恰恰相反,是“低效率加高成本”。立项艰难、审批繁琐、法律诉讼不断、地方意见不统一,加上劳动力成本高、施工周期长,使得一个原本可行的工程在美国却变得步履维艰。
因此,这两个国家的高铁问题恰好构成了两个极端:中国是“造得快,造得多,但可能用不上”;美国是“想造、能用,但造不出来”。前者是计划与集权体制下的过热,后者是民主和市场机制下的过慢。说到底,高铁这种基础设施项目,必须要在“技术、成本、市场”三者之间取得合理平衡。缺乏可行性评估与科学预算,无论是左倾还是右倾,最终都会陷入困境。
在基础建设上,中美两国各有优劣:一个快得令人眩晕,一个慢得令人抓狂。问题的根源,或许并不在于有没有钱,也不在于有没有技术,而在于制度与治理能力的差异。这正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高铁之镜”所映照出的两种现代国家病。
这里让我们深思一个问题就是除了高铁之外在其他方面两国两种制度是不是也存在一种类似的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