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赏析
历代名家名词赏析之五十九
王能全
我思我在摄影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南宋】辛弃疾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词题中的 “博山”:地名,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二十里,山中林谷苍翠,泉水清澈,雨岩奇丽。自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到光宗绍熙三年(1192),辛弃疾被劾后,闲居江西上饶带湖,多次去此山游览,并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词篇,这首《丑奴儿》是其中之一。作者行于博山道上,景色秀丽,却无心观赏,满腹愁绪,在道边的壁上挥墨写下这首词。
上片描写青少年时代,涉世未深,意气风发。“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年轻时没有品尝过愁的滋味,爱上高楼,登高望远,展望人生,抒发豪情壮志。接着,利用词牌《丑奴儿》的一种叠句格体,连用“爱上层楼”,带出下文“为赋新词强说愁”。古人登临,因坎坷经历,常发慷慨悲歌的诗句,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辛弃疾青年时登楼作赋,为了悲壮的意境,无愁硬要写愁词、诉愁情。在写法上,运用叠句作为转折,将“不识愁”与“强说愁”联系在一起,构成整体的上片。同时,上片“少年不识愁”,为了给下片作陪衬,以便构成强烈的对比。辛弃疾出生时,家乡山东已被金人占领,二十一岁举兵抗金,青少年时代既忧国忧民,又满怀必胜的信念。
下片抒发当下的忧愁。词人步行在博山道中,他已屡遭打击、饱经沧桑。“而今识尽愁滋味”,词情陡变。如今,收复中原的宏愿,一次又一次落空,个人一次又一次被贬谪,尝尽了愁的滋味。 “欲说还休”,愁肠寸断,多想滔滔不绝地倾诉,却只能闷在心里。欲说而无法说,何等痛苦!随之,词中再一次采用叠句,重复“欲说还休”,作者为什么欲说而又不说,如何排遣这种痛苦。为了挥师北伐,自己多次向朝廷献计献策,都被束之高阁。朝廷苟且偷安,词人不但说也白说,反遭更大的迫害。“却道天凉好个秋”,愁到极点,却只能说:“天气凉爽,好一个秋色!”双关之意,表面上避开了愁,实则寓意着词人心中的忧愁如同无边的秋色,苍凉悲寂。他已对朝政失望,乃至绝望,不再说了!
这首小令以一个“愁”字贯穿全篇,少年时与被贬谪时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词的主旨。作者报国无门,满腔悲愤,表面自我解嘲,实为愁绝。上下片均利用叠句,赋予咏叹的感情色彩,并巧妙地进行词情的衔接与廻转。全词以婉约之句,抒悲壮之情,其写法他人难望其项背。
(注:词牌《丑奴儿》又名《采桑子》)
本文取自作者的著作《词苑漫话–常用词牌及其历代佳作赏析》
此书已经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正式出版
文中图片均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