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翔

注册日期:2009-10-24
访问总量:5163184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残雪的艰辛文学路


发表时间:+-

残雪(本名邓小华)的写作风格以先锋、怪异、意识流著称,其作品充满荒诞、梦魇般的意象和深邃的哲学思考,这种独特的风格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显得格格不入。因此,她的第一个故事发表确实面临相当大的困难,但也正因其独特性,逐渐被一些敏锐的文学界人士发现并推崇。

第一个故事发表的难度

残雪的第一篇小说《黄泥街》发表于1985年,当时她已经32岁。以下几点说明了她早期发表的困难:

  1. 非主流的写作风格: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学仍以现实主义为主流,残雪的实验性写作——充满荒诞、心理扭曲和超现实意象——与当时的主流文学格调迥异。她的作品晦涩、阴郁,缺乏传统小说的情节完整性和现实逻辑,这让许多编辑和读者感到难以接受。

  2. 社会与文化背景:80年代初,中国的文学界刚刚从“文革”时期的禁锢中解放,先锋文学虽开始萌芽,但仍属小众。残雪的作品不仅挑战了传统叙事,还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和女性主义色彩,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显得格外“离经叛道”。

  3. 个人背景限制:残雪只有小学学历,靠自学走上文学道路,缺乏正式的文学圈人脉。她的早期创作是在缝纫机旁完成的,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都极为艰苦,投稿渠道有限。

  4. 编辑的接受度:据记载,残雪的《黄泥街》能够发表,得益于其他作家朋友以及文学前辈丁玲的帮助。丁玲作为当时文坛的重要人物,可能为残雪的稿件提供了推荐或背书,使其得以在《芙蓉》杂志上发表。

尽管如此,《黄泥街》的发表仍引发争议。一些评论家认为其“丑陋意象堆砌”,令人不忍卒读,而另一些人则从中看到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谁发现了她的价值?

残雪的价值被发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涉及国内外的文学界人士、评论家和翻译家。以下是一些关键人物和事件:

  1. 国内的早期支持者:

    • 丁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泰斗,丁玲在残雪早期创作中起到关键作用。她不仅帮助《黄泥街》得以发表,还可能为残雪提供了进入文学圈的机会。

    • 龚曙光:时为研究生的龚曙光在1980年代末拜访残雪,并撰写了评论《面对一种新文体的困惑一对残雪小说艺术的一种读解》。他敏锐地看到了残雪文字中“光亮与暖意”的内核,而非单纯的阴郁,成为残雪的早期知己。

    • 文学评论家:如洪治纲等学者逐渐认识到残雪对中国先锋文学的贡献,认为她通过“话语碎片的审美价值”突破了传统叙事的整体性。

  2. 国外的推崇者:

    • 马悦然(G?ran Malmqvist):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称残雪为“中国的卡夫卡”,并大力推介她的作品。他对残雪的赞誉使她在国际文坛崭露头角。

    • 日本翻译家近藤直子:近藤直子将残雪的作品大量翻译成日文,并在东京创办了“残雪研究会”,出版《残雪研究》杂志,使残雪在日本文学界深入人心。

    • 美国学者和作家:如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称残雪为“中国最好的作家”,美国学者林白芷(Lydia H. Liu)撰写了关于残雪的学术论文。残雪的作品被选入哈佛、康奈尔等大学的教材,进一步扩大了她的国际影响。

  3. 翻译家的贡献:

    • 残雪作品的海外传播离不开翻译家的努力。如瑞典翻译家刘长征(翻译《五香街》《新世纪爱情故事》)、英文翻译家冯安仪(Karen Gernant)等,他们将残雪的独特风格传递给西方读者。

    • 残雪本人也参与了部分作品的翻译工作,因其自学英语的能力,她甚至能校对自己的外文译本,确保作品的精神内核不失真。

价值的发现过程:残雪的价值首先在国内先锋文学圈中被小范围认可,随后通过翻译和海外出版迅速在国际上获得关注:

  • 1986-1987年:残雪的《黄泥街》《瓦缝里的雨滴》等作品被翻译并刊登在美国《知识分子》杂志,台湾和日本也相继出版了她的小说集。

  • 1987-1997年:残雪的20部作品中有15部由海外及港澳台出版社出版,显示出她在国际上的接受度远超国内。

  • 2015年:残雪的《最后的情人》获美国最佳翻译小说奖,并入围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和英国独立外国小说奖,标志着她的国际声誉达到高峰。

残雪写作表达的特点

  1. 意识流与心理深描:残雪的小说大量运用意识流手法,打破线性叙事,注重人物内心的混乱、矛盾与潜意识活动。她的作品常呈现梦魇般的心理景观,如《黄泥街》中人物的内心独白与现实交织,模糊了主客观界限。她擅长挖掘人性深层的恐惧、欲望和扭曲心理,人物往往处于非理性的精神状态,展现“灵魂的舞蹈”。

  2. 荒诞与超现实意象:残雪的作品充满荒诞和超现实的意象,如阴郁的黄泥街、腐烂的瓦缝、怪异的动物与场景。这些意象并非为了猎奇,而是象征人类存在的荒谬与异化,类似卡夫卡的风格。她的文本常以“丑陋”或“怪异”见称,如《五香街》中对气味、疾病和破败环境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压抑又迷幻的氛围。

  3. 碎片化与非线性叙事:残雪摒弃传统小说的完整情节和逻辑结构,文本呈现碎片化特征。她的故事往往没有明确的开头、发展和结尾,事件之间缺乏因果联系,读者需自行拼凑意义。这种碎片化不仅是形式实验,也是对现代人分裂精神状态的反映。

  4. 女性主义与个人化表达:作为女性作家,残雪的作品虽不直接宣扬女性主义,但通过女性视角揭示性别压迫、家庭束缚及社会规训对个体的摧残。她的女性人物常在极端环境中挣扎,展现强烈的自我意识。她的写作高度个人化,带有自传色彩,反映她对自我、存在和世界的独特体悟。

  5. 语言的音乐性与哲思性:残雪的语言节奏感强,充满隐喻和象征,常以短句和重复结构营造诗意或咒语般的效果。她的作品蕴含深刻的哲学思考,涉及存在主义、虚无主义及人性本质,常被比作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或布兰克。

  6. 梦境与现实的交融:残雪的小说常在现实与梦境之间游走,情节如梦境般跳跃,场景如幻觉般变幻。她认为“现实即梦境”,通过这种方式探索人类意识的边界。

残雪写作表达的价值

  1. 先锋文学的突破: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以现实主义为主流的背景下,残雪的实验性写作拓展了文学表达的边界。她与余华、格非等先锋作家一起,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她的作品挑战传统叙事规范,打破“故事性”桎梏,为中国文学引入了意识流、荒诞主义等西方现代主义手法。

  2. 对人性与存在的深刻探索:残雪通过怪异的意象和心理描写,揭示了人类存在的荒谬、孤独与挣扎。她的作品不仅是个体经验的表达,更是对普遍人性的哲学追问。她对人性阴暗面(如恐惧、嫉妒、自我毁灭)的挖掘,使作品具有超越文化与时代的普世价值。

  3. 女性声音的独特贡献:残雪以女性视角书写边缘化、被压抑的个体经验,为中国文学提供了罕见的女性意识流叙事。她的作品虽晦涩,却为女性文学开辟了新的表达空间。她的写作突破了性别刻板印象,展现了女性在精神与思想层面的复杂性。

  4. 国际影响与跨文化对话:残雪的作品在海外广受推崇,被翻译成英、日、德、瑞典等多种语言,入选哈佛、康奈尔等大学的教材。她的风格被认为兼具东方哲学与西方现代主义的特质,促进了中西文学的对话。瑞典学院院士马悦然称她为“中国的卡夫卡”,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称其为“中国最好的作家”,显示她在国际文坛的独特地位。

  5. 文学语言的创新:残雪的语言风格突破了汉语小说的传统模式,创造了具有音乐性、哲思性和视觉冲击力的新文体。她的文本既是文学作品,也是语言实验的场域。她对“丑陋”意象的审美化处理,挑战了传统美学观念,拓展了文学语言的表现力。

  6. 对后世作家的启发:残雪的写作对当代中国作家(如陈染、林白等)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在意识流和心理叙事领域。她的作品激励了新一代作家探索个体内心与非传统叙事。她的国际声誉也为中国文学的全球化提供了范例,鼓励更多作家走向世界。

残雪的写作表达以意识流、荒诞意象、碎片化叙事和深刻的哲思为特点,展现了梦境与现实交织的独特美学。她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大胆创新,还通过对人性、女性经验和存在的探索,赋予文学深刻的思想价值。尽管在国内长期小众,她在国际上的广泛认可证明了其作品的普世性和艺术高度。残雪的写作不仅是个人化的精神表达,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对世界文学的重要贡献。


浏览(990)
thumb_up(0)
评论(7)
  • 当前共有7条评论
  • 雪窦 回复 汪翔

    任何艺术都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方式,如同绘画,文学写作当然应有创新,当初普鲁斯特就是随着自己意愿,倒错时空或以二维,三维时空写出流逝的往事,其中加入大量的人物心理分析,意大利一个作家也以梦境虚幻的方式写出一本很受欢迎的书籍。每个作家都应选择适合自己述说的方式(我看现代作品写作的手法更自由)。

    我只是不喜欢过于晦涩,费解的作品。(或我自己的理解能力不足,我放弃看我看不懂的小说而已)。

    屏蔽 举报回复
  • 汪翔 回复 雪窦

    方法创新,也是很重要的。

    每个人的追求不同。多数人只是想写出来。

    有的人则只是想写个好故事。有的人想达到的目标更多更高。

    屏蔽 举报回复
  • 雪窦 回复 汪翔

    我也只是一个业余的文学爱好者而已,本人的看法只代表我自己。

    为什么有人常说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是人们阅读很少的作品,当然,阅读者也有深浅层次之分。

    你把你写的东西给朋友读读,看朋友喜不喜欢,如果几个朋友都很喜欢读,我就觉得是成功的,否则可能你要更换另一种形式了。


    我个人认为,写作不需要搞得那么复杂,也不能太过于巴洛克,或绕来绕去,真真假假梦境,一圈套一圈,过于晦涩,或魔幻来揭示人生,人性,可以直接通过生活中的现实人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揭示,

    简单朴实的语言也可以写出深刻的思想。

    诺贝尔文学奖中有些作家我是非常喜欢的,如加拿大的女作家门罗,法国的莫迪亚诺,还有土耳其的帕幕克等等(不是他们所有写的书,但有些书真的很不错,我非常欣赏),特别是门罗,描写她居住的小镇,她周围的人,关于死亡,爱情,友谊,都是普通人的生活,朴实的语言,但真正揭示深刻的人性。


    屏蔽 举报回复
  • 汪翔 回复 雪窦

    非常好的思考。我尽快的贴出我前几天构思写作的,关于寂寞的魔幻小故事《七夜寂寞》。

    听听你的感觉,会有帮助,甚至可能带来醍醐灌顶的感悟。

    文学的作品需要相互之间的评价和感知。我们缺这一块。

    谢谢你的阅读和建议。非常希望有人阅读和批评自己的作品。

    光靠AI点评有点“偏科”。

    屏蔽 举报回复
  • 汪翔 回复 雪窦

    非常有道理。最近我一直在想类似的问题。

    还有就是:AI觉得优秀的作品,和人类应该觉得优秀的作品,到底应该有什么不同?

    问题实际上是类似的。

    屏蔽 举报回复
  • 雪窦

    附注,我个人早就认为乔伊斯的作品尤利西斯难以读下去,都柏林人还好一点,(最后一篇那个姨妈家的舞会还可以,特别是故事结尾时最精彩了)。看到博尔赫斯这样一说,更加肯定自己的判断了。

    屏蔽 举报回复
  • 雪窦

    我读过残血的几本书,包括最后的情人,(但我没有读“黄泥街”,因为至今电子书版本找不到),我读不下去。(但读卡夫卡没有这种感觉),想想看,我还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读了很多书籍,可想而知一些普通的读者如何去读这本书。


    蒙田在一篇散文中说,“不快乐的事我不做”,我想这不需要引用名人的话,很多人都是这样来行事的,那么,强制性的阅读是错误的,因为阅读一本太费解,晦涩的书,肯定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博尔赫斯晚年时说,如果我们督导晦涩难懂的东西,那时作者的失败。他认为像乔伊斯那样的作家,基本上是失败的,因为他的作品读起来太费劲。

    书之存在,是在读者开卷之时,如果一般的读者都读不懂,我不知它到底成功在何处。(可能只有几个诺贝尔评奖会的几位老先生,老夫人,或文学评论家能够读懂),作品要能够与读者结合才能算是成功吧。



    屏蔽 举报回复